藝術中國

中國網

奇石藏在意形兼備(圖)

奇石藏在意形兼備(圖)

時間: 2011-04-11 15:10:47 | 來源: 北京商報
收藏 >

奇石
“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賞石,自古有之。愛石玩石之人,以此陶冶性情,更當作與自然相融的奇妙之道。不懂石的人會説石頭無情、蠢笨;懂石愛石的人會説,方寸之石也有大千世界,萬般變化。

“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追溯起來,我國的賞石文化始於春秋戰國時代。戰國《尚書·禹貢》記載:“泰山山谷産怪石,是貢品”。而最有名的典故,就是卞和與“和氏璧”的故事。從那時起,人們對石頭就有了很高的鑒賞能力和雕琢加工能力。賞石盛行于唐宋,繁榮于明清,發展于現代。因此,可以説,一部浩如煙海的中國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賞石文化史。

古往今來,愛石、藏石、賞石、拜石的人和事舉不勝舉。唐代詩人李白、白居易、王維,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趙佶,一代文豪蘇東坡、歐陽修,皆是玩石大家。而趙佶更是玩石敗國。因為他個人的玩石愛好,大興“花石綱”,僅僅為了修建他的景靈西宮,就從江南採回太湖石4600枚,耗費之巨終使國庫空虛。

古時奇石多駐留于王公貴族、達官貴人、名流雅士之間,與石頭距離最近的普通百姓卻難得奇石賞玩。時至今日,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奇石文化已從狹隘的貴族文化轉變為普遍的大眾文化。全國各大中城市紛紛成立奇石協會或奇石研究會,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奇石展也越辦越多,越辦越好,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産業。

奇石的審美標準,從古到今隨著人們的生活狀態、意識形態發生演變,但其宗旨有一條:奇石的神韻之美。

奇石的形成,必須經過大自然的千錘百煉,還要有種種機緣與際遇,要經過風化、磨蝕、沖蝕和溶蝕等多個階段,最後被賦予各種有趣的圖案、動人的顏色。如沙漠石,它的原始材料就是極普通的原岩,但其在地殼中存在了億年以上,歷經風化、雨蝕、磨礪、水流衝擊、火山噴發、地殼擠壓等種種漫長而又痛苦莫名的外形改造,才最終形成了千奇百怪的石頭。隨時代變遷,今人在古代原有賞石審美標準上增加了奇石鑒別要素,即質、色、形、韻、氣。石頭所包含的要素越多,也就越珍貴,越有賞玩價值。商報綜合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