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中國買家頻出手:終極收藏還是愚蠢?

中國買家頻出手:終極收藏還是愚蠢?

時間: 2011-04-07 09:43:08 | 來源: 北京日報
收藏 >

乾隆乙己年碧玉龍尾觥 局部
 
《乾隆大閱圖》第四卷《行陣》

圖文/駐巴黎記者 鄭起

4月5日,一名中國買家以200萬歐元拍下乾隆碧玉龍尾觥。而就在上月,中國買家鉅資拍下乾隆玉璽和《乾隆大閱圖》第四卷《行陣》,不斷刷新亞洲藝術品在法國的拍賣價格紀錄。中國買家出手之闊綽,令外國人咋舌。在他們看來,中國的一些富人,正帶著愛國主義情結,急切地想買回本國文化遺産。國內有專家認為,中國出現了“終極藏家”。但也有網民認為,中國買家是“被錢燒昏了頭”,法國拍賣行估價人馬克·拉巴布更是直言不諱:中國買家舉動“愚蠢”。

200萬歐元買下

乾隆碧玉龍尾觥

法國Gros&Delettrez拍賣行4月5日在巴黎舉辦了已故法國大工業家和藝術品收藏家保羅-路易·韋耶的珍藏品拍賣會。一件乾隆乙己年碧玉龍尾觥被一名中國買家以200萬歐元(約合284.6萬美元)的價格拍走。

此次拍賣會,由韋耶的孫女委託拍賣行舉辦,共為期四天,將拍出韋耶三大老宅之一的全部750件收藏品,其中包括多件中國藝術品,而最為引人注目的便是一件清乾隆乙己年間的碧玉龍尾觥。

在拍賣會首日,乾隆碧玉龍尾觥成為當天最大的亮點。這尊龍尾觥産于1785年,高22.5釐米,為玉質結構,通體碧綠,並帶有大幅鐵銹紅花紋。觥體呈扁形,上粗下細,觥外壁刻有龍鳳花紋浮雕,雕工精湛。觥口內側乾隆御筆親題詩訣一首,介紹龍尾觥之來歷、功用,最後鐫有“乾隆乙己禦題”字樣。

據法國媒體報道,龍尾觥此前估價為30萬至40萬歐元。最終經過競拍,一位中國買家以200萬歐元的高價將其買走,價格已包含佣金和稅費。

除乾隆龍尾觥外,另一尊乾隆年間的方形直口玉質酒杯當天也以101萬歐元的價格成交。同時拍出的還有一件元代青花瓷盤,最終以287萬歐元的價格創下當天的拍賣價格之最。

這些珍貴藏品的擁有者韋耶,是法國著名的企業家,22歲曾加入法國榮譽騎兵團,成為戰鬥英雄。退伍後轉戰商業,成為法航的奠基人之一。韋耶1993年在日內瓦去世,享年100歲。據他孫女介紹,韋耶一生最大的愛好便是從事藝術品收藏。與其他收藏者不同的是,韋耶對其每一件藏品的歷史都瞭如指掌。1998年,法國曾舉辦過一次韋耶收藏品拍賣會,這次是第二次。

鉅資拍下乾隆玉璽

和《乾隆大閱圖》

3月26日,法國南部城市圖盧茲拍賣了一方乾隆玉璽和中國清朝宮廷畫精品《乾隆大閱圖》第四卷《行陣》,兩件文物均被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買家以創紀錄高價拍走。

據法國媒體報道,這方乾隆玉璽被中國買家以1240萬歐元的高價拍走,刷新了印章類拍品價格的世界紀錄。《行陣》也被中國買家以2205萬歐元的高價拍走,刷新了亞洲藝術品在法國的拍賣價格紀錄。

《行陣》起拍價為400萬歐元,共有8位買家參與競拍。當叫價高達1400萬歐元時,仍有3位買家競逐。這幅畫卷最終以1780萬歐元落槌,加上佣金和稅費,買家將共計支付約2205萬歐元。

乾隆玉璽質地為和田白玉,略帶紅棕色紋理,高7.5釐米,邊長9.85釐米,撰文“乾隆御筆”,以1000萬歐元成交。加上佣金和稅費,買家將支付共計1240萬歐元。

2008年,康熙用過的一方玉璽在法國圖盧茲拍賣會拍出560萬歐元天價,創下印章類拍品價格世界紀錄。乾隆的另一方玉璽于2009年在巴黎以168萬歐元價格拍出,此方玉璽來自北京圓明園。

據法國拍賣行估價人馬克·拉巴布當時對《乾隆大閱圖》第四卷《行陣》的預計,最終成交價大約在“600萬到800萬歐元之間”。他沒有想到,中國買家對這件估價本身並不離譜的作品,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熱情和執著。馬克·拉巴布甚至直言不諱地用“愚蠢”一詞來形容這位中國買家的舉動。

相關新聞

買家反悔 乾隆瓷瓶天價泡沫或破滅

中國目前身價最高的藝術品,是一隻清乾隆年間製作的粉彩鏤空瓷瓶?眼下,這一結論很值得懷疑。4月4日傳來消息,這只瓷瓶的英國所有者至今沒有收到中國買家5300萬英鎊(約合5.5億人民幣)的付款。買家反悔了。

如在本週內,款項依然不能到位,那瓷瓶將重新被拍賣,中國藝術品身價紀錄也將隨之改寫。藝術品拍賣界的誠信問題,再一次引發強烈關注。

事件:

不付錢,買家反悔了

54歲的約翰遜先生,幾天前還和一位上海企業家見了面。後者去年11月在英國以5.5億人民幣天價,拍下了約翰遜家藏的一隻乾隆粉彩鏤空瓷瓶。然而,儘管距拍賣時間已過了近半年,約翰遜這次依然沒有帶回款項。據那位上海企業家説,他現在並沒有付款的打算。

買家反悔了,拒不付款,這讓約翰遜深感無奈。去年11月在英國班布裏奇拍賣行,當這只粉彩鏤空瓷瓶在幾位中國買家的輪番舉牌中價格一路飆升,並最終創出中國藝術品身價最高紀錄時,約翰遜覺得他真的要發財了。現在看來,一切只是一場夢。“我至今沒有得到一分錢。”憤怒的約翰遜向中國買家發出了最後通牒:“如果下周欠款還未到賬,就將重新拍賣這只瓷瓶。”一旦瓷瓶重拍,也就意味著5.5億的中國藝術品最高身價紀錄將被取消。去年拍出4.3億的黃庭堅《砥柱銘》,將取而代之成為最貴的中國藝術品。

探因:

高估價值?存心搗亂?

儘管中國買家尚未給出一個拒付錢款的確切原因,但據業內知情者説,買家反悔多半是由於他事後發現自己拍得太貴了。據了解,製作于清乾隆30年(1740年)左右的官窯粉彩鏤空瓷瓶,採用工藝複雜的雙壁設計,透過外層大瓶可以看到內層的小瓶,卵形的瓶身有四組螺旋形裝飾,每組都漆有魚戲水的圖案。目前,除了台北故宮有一件類似藏品外,存世的僅此一件,所以堪稱絕品,拍得好價錢也在情理之中。

但拍賣結果揭曉後,中國國內收藏界有關此瓶“格調不高,過於艷俗”、“除了匠氣還是匠氣,除了繁縟還是繁縟”的議論便此起彼伏。江蘇省工藝美術館藝術專家委員會委員王東偉直言5.5億人民幣的價格太貴,“三四千萬差不多”。甚至還有專家質疑此瓶的真偽——約翰遜先生説,這只瓷瓶是在已故父母的舊居閣樓上找到的,至於瓶子怎麼從中國來到英國,又來到他們家,約翰遜説不清楚。而一件藝術品弄不清楚傳承序列,正是收藏的大忌。

在一片質疑聲中,中國買家信心開始動搖,以至於拒不付款。此事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除了“高估價值”而反悔的推測外,一些聲音還認為這是買家在存心搗亂,為的就是不讓別人拍下這只瓷瓶。但知情人士説,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拍賣前參拍者都交過保證金,毀約就意味著保證金無法拿回,並且信譽掃地,沒有人願意這麼做。

背後:

“假買家”越發普遍

4日消息一齣,那位反悔的中國買家一時間成了眾矢之的。很多網友不解,買東西都是看準了之後才買,哪有買了之後又反悔的道理?歸根到底還是一個誠信問題。目前藝術品市場多的是“假專家”、“假鑒定”和“假文物”的“三假問題”。人們一般習慣於將矛頭指向那些提供假文物的所謂藏家和知假賣假的拍賣行,卻忽視了買家的誠信狀況其實也很成問題。據記者了解,像這次買了又拒不付款的情況,在中國藝術品拍賣界非常普遍,以至於一些拍賣行從不認為落槌就是成拍,拿到了錢心裏才會安定下來。

新聞延伸

去年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額世界第一

法國Artprice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額達31億美元,佔全球市場份額33%,成為世界第一。

數據還顯示,去年全球藝術作品拍賣交易額排名前三名的藝術家分別是畢加索、齊白石和安迪·沃霍爾,而排名前10位的藝術家中,中國藝術家佔了4位。除齊白石外,張大千排名第四,徐悲鴻和傅抱石分別位居第六和第九。年青一代中國藝術家給人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在全球拍賣交易額排名前10位的當代藝術家中,中國佔了6位。

另據統計,在這份藝術品拍賣排行榜上,美國、英國和法國在中國之後分列第二至第四名,交易額分別達到28億美元、18億美元和4.75億美元,佔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交易總額的30%、19%和5%。

統計拍賣成交額的藝術品包括繪畫、雕塑、素描、攝影、版畫、海報等作品。分析稱,中國高速發展的經濟推動了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中國藝術品拍賣交易額從2007年的全球第三到2010年全球第一隻用了短短3年時間。

佳士得亞洲區總裁弗朗索瓦·居裏埃爾説,2010年佳士得全球拍賣20%的成交金額(不包含買家佣金)來自中國買家,這一數字在2009年為16%,5年前僅為7%。

外媒驚呼“中國正在購買世界”

一些中國人正以自己的方式撩撥世人的神經。他們在海外市場上甩出的大把鈔票,讓外國人一次次瞪大雙眼。國人這種一擲千金的派頭,近年並不鮮聞,再加上中國對外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一些海外媒體甚至發出了“中國正在購買世界”的驚呼。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一份在27個國家28000人當中進行的調查顯示,這些國家的公眾對中國經濟實力的擔憂正逐步增加。這些擔憂主要存在於中國的一些關鍵貿易夥伴國中,在富裕國家尤其顯著。

前不久出爐的《2010年全球藝術品市場:危機和復蘇》報告指出,由於去年富有的中國買家數量劇增,藝術品市場的價格也隨之飆升。報告同時還指出,很多國家的奢侈品市場在2009年萎縮,但由於中國消費者的拉動,又在2010年開始出現復蘇跡象。

中國藝術品價格的飆升速度,令外國人咋舌,中國富人們出手之闊綽,也引起了海內外關注。《金融時報》記者史堤夫·文森撰文稱,天價花瓶背後是中國人的“瓷器愛國主義”。在他看來,中國的一些富人們,正帶著愛國主義情結,急切地想買回本國文化遺産。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和普利策獎獲得者湯姆·弗裏德曼則指出:“毫無疑問,中國的崛起與西方領軍國家的停滯和癱瘓相重合,這帶給了西方人心理上的不安。”

在歐洲,中國富人在倫敦和巴黎等地展現出的超強購買力,甚至有些讓人惶恐。法國有媒體評論,富足的中國人“從企業、土地入境口、債務,無所不買”。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也發表了“中國全面購買世界”的封面文章。

中國專家稱我國出現“終極藏家”

在“2010中國藝術品市場高峰論壇”上,有專家指出,隨著中國經濟強大,民營企業家崛起,國人文化需求日益擴大,國內藝術品市場進入“億元時代”,中國藏家在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上開始享有充分話語權,我國已經出現不以投資獲利為目的的“終極藏家”。

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尤永説,如今我國已出現不少“終極藏家”,他們不以投資獲利為目的,而以文化理想和文化鑒賞為目的。由於頂級作品具有稀缺性,尤永預計,三年以後,中國頂級藝術品拍賣將會出現10億元價位的單件拍品。

但也有不少網民認為,中國買家是“被錢燒昏了頭”,甚至可能是在“洗錢”,更有人提出,這是昔日被掠奪的文物,“應該想辦法讓他們還給我們,而不是自己去買。”

新聞資料

《乾隆大閱圖》第四卷《行陣》

《乾隆大閱圖》第四卷《行陣》是一卷長24米、寬69釐米的巨幅絹本設色手卷,圖中所繪人物多達9000個,雖不及半截指長,卻面貌分明、神情宛然,所繪衣飾、車馬槍炮、儀仗旗鼓等也十分精細,一絲不茍。

完整的《乾隆大閱圖》共有《幸營》、《列陣》、《閱陣》和《行陣》四卷,描繪了乾隆皇帝1739年于京郊南苑舉行閱兵式時的情景。全圖畫法細膩,色澤華麗,基本上以色塑形,不顯線條痕跡,具有濃厚的歐洲繪畫風格。其中第二卷《列陣》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第三卷《閱陣》為私人收藏,第一卷《幸營》至今下落不明。

據悉,《行陣》在乾隆時期懸挂在紫禁城重華宮內,是四幅畫卷中唯一一幅落有宮廷畫家款印的圖軸。這幅中國清朝皇室珍品大約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從紫禁城被掠奪到歐洲,此前被巴黎一個家族持有。

《乾隆大閱圖》是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晚期作品。清朝宮廷繪畫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宮廷畫家描繪同時代人物和事件的紀實性繪畫作品。《乾隆大閱圖》屬此類精品,在照相機發明之前,是真實記錄人事的最佳手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