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冷門藏品雕塑進入黎明期

冷門藏品雕塑進入黎明期

時間: 2011-04-04 10:09:51 | 來源: 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
收藏 >

當人們把目光聚焦于古代字畫、當代油畫、瓷器、翡翠玉石、古典傢具等價值連城的藝術品時,“冷門藏品”雕塑收藏也悄然升溫。在剛發佈的2011胡潤藝術榜中,來自台灣地區的雕塑家朱銘以1.4億元的作品總成交額名列藝術榜第五名,這一成績同時也保持了他在去年胡潤藝術榜上的成績。從胡潤藝術榜這個中國重要的藝術風向標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書畫為主的傳統收藏市場裏,雕塑逐漸成為一匹殺出重圍的收藏黑馬,越來越受到藏家的關注。業內人士坦言,現代雕塑屬於國內收藏業的新門類,起步不過5年,按照普遍規律,距離飛速發展期至少還要1—2年的時間。而相對於名家書畫作品,雕塑作品價格相對低廉,收藏雕塑目前已進入黎明時期,頗有升值潛力。

市場

海內海外兩重天

在歐美以及部分東南亞國家,雕塑和繪畫一樣,是藝術品的一大收藏門類,受到眾多具有一定實力的投資者和收藏者的青睞,雕塑拍賣市場已經非常成熟。去年2月份,瑞士雕塑家阿爾貝托·賈科梅蒂的青銅雕塑《行走的人》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創下藝術品拍賣的最高紀錄——6500萬英鎊(約合1.043億美元)。不僅如此,由中國雕塑家完成的作品在海外的拍賣市場上也屢創佳績,早在2007年,由岳敏君創作的青銅雕塑《現代兵馬俑之六》曾在菲利普斯倫敦拍賣會上拍出了 34萬美元的高價。據了解,國外的收藏系統已將雕塑納入,國內很多雕塑家也直接和國外畫廊、博物館、基金會等合作,出現了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局面。

相比之下,前些年國內雕塑市場卻冷清得多。據統計,從1995年至2006年,國內220多家拍賣公司的雕塑總拍品僅為793件,其中成交拍品540件,總成交金額約1.36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與動輒一個專場、一件拍品就上千萬或者上億的書畫、瓷器相比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業內專家直言,在國內收藏市場中,雕塑一直是個冷門,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欣賞習慣以及傳統的收藏意識,導致國內對雕塑藝術的認識和需求不足。很多人認為,這些雕塑往往都是一些手工藝人所制,因此不被主流社會所認可。另外,目前國內缺少展示雕塑藝術的平臺,限制了優秀雕塑家和好的雕塑作品的推廣和市場認知度。再者,在大多數收藏者來看,追求短時間內升值是收藏的目標,當然會集中資金去買進那些市場已經啟動的藝術品,而無暇光顧雕塑這樣的冷門。

前景

中國收藏還未開墾的處女地

最近,一份藝術類權威雜誌對雕塑藝術收藏與拍賣的調查顯示,大部分人認為中國收藏家很難在短時間內大範圍接受雕塑。雕塑的一級市場還是不能為大多數人關注,二級市場的主流地位也尚未到來。該雜誌提出,雕塑對於中國藏家來講,還是一片沒有開墾的處女地。

近年來,隨著各類雕塑作品價格在海外市場上的持續走高,已有部分有先見之明的投資者開始關注國內的雕塑品市場。投入20億用於收藏的著名收藏家劉益謙、王薇夫婦就是其中一分子。在去年北京匡時“影像雕塑專場”上,由已故藝術家張德華創作的《鄧小平像》,成交價達到113.12萬元。去年西泠印社拍賣公司和中國雕塑學會共同推出的首個中國當代雕塑專場,最終以96%的成交率完美收官,總成交額達1046.7萬元人民幣,其中由曾成鋼創作的“梁山好漢系列”以雕塑專場最高價128.8萬元拍出。業內專家直言,雖然個別藝術家的作品價位屢創新高,但雕塑的整體價位仍然偏低。

該專家説,近年藝術市場對雕塑的需求穩步增長,各級市場流通渠道的完善暢通,吸引了更多的雕塑家把注意力轉向適合收藏的創作。私人居住空間的不斷改善和一些新的高檔建築空間對雕塑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這些都使雕塑藝術品市場蘊涵了巨大的市場潛力。從另一方面看,雕塑産量不大,雕塑家人數很少,全國的雕塑家加起來不及油畫家千分之一,雕塑算是稀缺藝術門類,收藏價值很高,完全不輸給油畫和古畫。“尚未火爆的雕塑市場為收藏者提供了廣闊的升值空間,可以説,雕塑藝術收藏正當其時。”


成都

中國雕塑收藏的富礦區

從抗戰題材雕塑到《收租院》,再到散落于城市間的各類城市雕塑,在每個時期,成都都能涌現大量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家和雕塑作品。繼葉毓山、朱成、譚雲、鄧樂等全國知名的雕塑家之後,成都本土又涌現出錢斯華、劉春堯、舒興川、李樹、李先海等一批中青年雕塑家。周春芽、楊冕等油畫家也開始嘗試雕塑創作。與傳統雕塑相比,他們呈現出兼收並蓄的風格,為本土雕塑帶來新風。

談及成都的雕塑實力,中國雕塑學會名譽會長曹春生曾評價道,“在每個時期,在成都都能涌現大量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成都不愧為中國雕塑重鎮。”評論家張穎川告訴記者,在成都參與各種省內外、國內外各種當代藝術展覽和當代雕塑創作營活動的雕塑藝術家越來越多,當代實驗藝術精神漸漸進入成都雕塑界主流,“新雕塑創作”十分活躍。如:錢斯華根植民族傳統文化,在系列寫實模型中雕塑本體,表現語言與觀念思考的整合;劉春堯營造出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空間的現場場景;譚正、何磊、陳碩、林海、何力平、袁成龍在當代觀念圖像及符號的三維塑造方式探索讓人耳目一新;而李先海的民間木刻人物,吳天的建築文化形式也值得稱道。值得一提的是,雕塑家師進滇選擇頗具挑戰性的鋼絲完成的系列作品,近幾年連續參加海內外的國際藝術大展,贏得業界的認可。

對於成都擁有如此之多的雕塑家和雕塑作品資源,業內人士稱,隨著雕塑逐漸被市場認可,成都作為中國雕塑收藏富礦區的地位不可替代。

本報記者 王嘉

連結

雕塑作品有大講究

“雕塑作為三維空間藝術,不僅對材料、創意與環境,乃至其所耗時力、完成工序等,都比繪畫要求高。”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雕塑作品無論是銅還是漢白玉,其成本都不低,而且雕塑創作過程需要多個程式,每一步都需要不同的專業人才配合,其二是時間成本較高。據介紹,一般來説,創作一件雕塑作品的時間至少需要一年半載。

按照國際慣例,每一件雕塑作品的件數上限是10件,藝術家通常為了自己的聲譽會去嚴格控製作品的量。據了解,雕塑作品用材與創作工藝多種多樣,石、木、金屬、陶瓷、現代化工材料等都有採用。當然,質材不等於價值,但相對而言,由於某些創作工藝與質材結合存在較強的可複製性,如金屬鑄造、陶瓷燒制等,在行業內,一般約定限定一定數量的可複製比例,甚至作者明確僅出品單件作品。這樣,相對於直接石雕等無法完全作第二次複製的作品而言,不同類型雕塑價值是有區別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