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古善本遭遊資爆炒

古善本遭遊資爆炒

時間: 2011-03-28 19:57:03 | 來源: 投資者報
收藏 >

善本,好書也。

既為好書,理應珍惜研讀,然當今好學問者面對善本,卻只留下一聲嘆息。

歷史長河中,附庸風雅者眾,空有滿櫃藏書,腦殼擊之卻是空空作響,此輩皆是炫耀之徒。但在21世紀的今天,蜂擁而上哄搶古籍善本之輩,不是附庸風雅,卻也不是好學問者,他們目的明確:升值賺錢!

新近國內有買家以1300多萬人民幣從日本購回一部宋刻孤本《鉅宋廣韻》(南宋福建麻沙鎮劉仕隆宅刻本)再次引爆市場對古籍市場的看點。

古善本市場能有這樣的紅火,其背後自有道理。從拍賣行的引入到資本的熱炒,實質卻是在於古善本的高價值和高稀缺性。

拍賣行是直接媒介

“古籍善本,藏界風流”、“亂世散書、盛世聚書”每逢古籍善本拍賣會前,這樣的宣傳通過各種渠道四散傳播,抓撓得人心癢癢。

3月22日下午嘉德第25期拍賣會之古籍善本專場,幾乎座無虛席,連拍賣場外的視頻螢幕前聚攏的都是人,個個神情專注。

然幾何時,古善本的價值尚不為普通人所知,雖然中國嘉德自1993年起就首開善本拍賣,無奈當時民間懂古籍善本的人甚少,市場一直波瀾不興。

一幅經乾隆皇帝題跋的畫,雖然其題于畫面留白之處,畫面效果已遭破壞,卻非但未貶值,反而受哄搶,而一部宋刻孤本,其文獻價值無可比擬,又有多少人明白呢?

由量變到質變,是一個逐步累積的過程,如果沒有拍賣行的助力,古善本的價值將永遠被雪藏,世人對古善本的認知始於拍賣行的推動。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陳先行認為標誌古籍收藏進入新時代事件是450萬美元買得“翁氏藏書”,這是11年前的事情了,當時,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圖書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還共同在上海圖書館多功能廳隆重舉行了“常熟翁氏藏書轉讓入藏儀式”,共計80種542冊珍籍正式收藏于上海圖書館,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大事。

而由此,人們才如夢初醒:古籍原來可以那麼值錢。

此後,拍賣行對古善本收藏熱的助推作用愈加明顯,各拍賣公司加大了對古善本的徵集和拍賣力度,由此也連環吸引了不少藏家提供藏品,以前拍賣會前徵集善本拍品異常艱難,而現在則是一呼百應,每場善本拍賣,少則上百本拍品,多則上千本。

可以説,古善本的價值推廣,拍賣行功不可沒。

資本逐利大推手

一個巴掌拍不響,僅有拍賣行的空吆喝,無人捧場接手,古善本的價格水漲船高萬萬不能。

據陳先行稱,在當下熱鬧的善本收藏市場上,真正懂書、愛書的藏書家少之又少,許多一流好書幾乎都讓私人得手,學術研究機構反而被越推越遠,不少人只是為了投資而收藏。我們將這群人冠名為“投機客”。

古善本熱從根源上説也是金錢逐利使然。梅?摩藝術指數研究報告稱,從1960年至去年三季度,藝術品投資回報率為每年10%(以美元計算),堪比美國藍籌股,較投資黃金回報率高一倍。

這麼高的回報,遊資自然不會錯過,尤其是在房市承壓、股市不振的情況下,藝術品市場就成了逐利場所。統計顯示,2010年上半年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較 2009年下半年的資金增量達到100億元,預計全年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資金增量為200億元,接近2009年的成交總額。

儘管古善本不是普通人就能夠弄得明白的東西,但對於炒作過蔥薑蒜的遊資來説,這不算什麼,再怎樣不懂,古善本總是比蔥薑蒜要有價值得多。

種種跡象表明,遊資入市爆炒藝術品獲利似乎已確定無疑。

在嘉德古善本競拍現場,《投資者報》記者看到不少臉色黑紅、各色口音、拉著不是那麼乾淨的大號行李箱的人出現在現場,此次嘉德古善本拍賣多數藏品千元起價,但這些人不耐煩于頻頻舉牌,通常一口報價,直接將拍品價格拉升至10倍以上。

“唉,這些人……”一位從天津趕過來的退休老教師不住嘆息,老人只能舉得起萬元以下牌子,但只要這位老人舉過牌子,拍品價格就猶如坐上火箭般直往上衝。

“收藏幹什麼?拿一段就賣了。”記者詢問在場多位參拍者拍賣的目的時,回答一致的整齊。

老收藏家們正被資金的衝擊而邊緣化,靠免費的預展“養養眼”、“解解渴”成了常態,在正式競拍之際,儘管在舉牌,卻是在替電話另一端把關競拍。

此外,除了遊資,一些機構資金也加入這個熱鬧的市場,比如藝術基金,他們的目的是為客戶理財,逐利性更強,加入的越多,古善本市場上漲得更快。

稀缺性

遊資在炒作蔥薑蒜時,都會放出口風,製造消息稱這些東西將減産,從而順利拉抬其價格。這裡體現了兩個內涵:一是價值,二是稀缺。蔥薑蒜人人天天都要食用,故其有價值,減産意味著市場上可供數量將減少,將造成稀缺,當下必然選擇是儲藏。

由此引申出一個意思,某物遭炒作的前提是要有價值還要稀缺。

所以,古善本之所以遭爆炒,究其根追其源,就是價值性和稀缺性。

古善本有價值自不必説,其中無論是藝術價值還是考古價值都相當高。稀缺性也很好理解,古善本猶如“一口舀得幹的井”,不同於書畫,古書能流傳下來的本身就不多,堪稱善本的古籍存量固定,而且重量級的善本都已經被國家館藏研究,即便是個人藏家,真正的藏家一旦得到就很難再出手,如此一來,只進不出,造成市場上善本越來越少。

比如,國內目前所能找到的宋刻本總量不超過1200本,多數已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在嘉德古善本拍賣現場,少有宋刻本,多是明清、民國居多,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必然也會越來越少,市價上揚是早晚之事。

從嘉德25期拍賣來看,真正好的善本基本已經捉襟見肘。上世紀90年代徵集善本拍品時,對清代的刻本還要挑挑揀揀,隨著善本市場的升溫,稀缺嚴重加強,讓這個市場對“古”的尺度發生變化,在這兩年連民國的刻本都能受到歡迎。

如果尺度不變化,一場有規模的拍賣會將無從談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