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為古籍續命 為坊間繼絕學

為古籍續命 為坊間繼絕學

時間: 2011-03-24 16:36:13 | 來源: 新京報
收藏 >

修復後的《文苑英華》

“揭”就是把粘連在一起的書頁分離

 “修補”要求選用顏色質地相近的紙張
 

■ 溯源

肄雅堂由店主丁夢松創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原址在琉璃廠沙土園,它以經營古書為主,同時擅長裝裱修復碑帖、書籍和字畫。民國初年,肄雅堂便以裝裱技藝在京城極富盛名,當時不少裝裱高手都出自該店。1958年公私合營後,中國書店合併了包括肄雅堂在內的111傢俬營古舊書店,許多私營古舊書店裏擅長古籍裝訂、修補技藝的老師傅匯集於此。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書店先後有三代裝裱修復傳承人,為博物館、圖書館、文物單位以及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和知名人士,整理修補古籍40余萬冊,他們為搶救和保護中國的文化遺産做出了巨大貢獻。2008年,中國書店的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然而,隨著一批老師傅的離去,這項傳統的古籍修復技藝也面臨著後繼無人的窘境。現在,中國書店已成立了“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工作室”,並以師帶徒的形式積極培養古籍修復人才,以使古籍修復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在琉璃廠中國書店海王村店古色古香的小院裏,有一間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工作室。這間房並不是很大,也沒擺著什麼機器設備,有的只是毛筆、刷子、敲錘、錐子等很常見的簡單工具。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許多“病入膏肓”的古籍經過修書師傅的“妙手”而“起死回生”,也因此古籍修復行業的師傅們被稱作“古書醫生”,而古籍修復技藝則被視為古舊圖書的“續命湯”。

技術傳承

大刀汪傳承古籍修復技藝

今年47歲的汪學軍是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藝的傳承人,18歲便開始修書的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桌旁小心翼翼地給每一本前來“看病”的古籍“治病”。汪學軍介紹,過去琉璃廠的古舊書店沒有專門從事古籍修復的,它們大都以賣古書為主,有些回收的古書需要修復才好賣出去,於是修書就成了很多書鋪的副業,“白天賣書,晚上修書”。

汪學軍可算出自修書世家,他的祖父以前在琉璃廠的同善堂做學徒,學成之後就自己開了家書鋪。那時許多人都把修好的古書拿到他祖父的書鋪裏用八斤多重的大長刀來裁切,“大刀汪”的名號從此在書行裏流傳開來。除了裁切古書,他的祖父還會捎帶做些修書的零活兒。

汪學軍的父親繼承了祖父的技藝,上世紀五十年代古舊書業公私合營之後,中國書店匯集了許多古舊書鋪的老師傅們,他的父親也成了其中一員,而汪學軍的一身本領就是他父親手把手帶出來的。

“以前琉璃廠的書肆中,數肄雅堂修書最有名氣,據説它曾為清宮修過書。肄雅堂併入中國書店後,書肆修書的師傅也一起來到店裏工作。因為肄雅堂修書名氣最高,所以中國書店傳承下來的古籍修復技藝便以肄雅堂來命名。”

“可以説,北京的古籍修復技藝就發源於琉璃廠,北京的古籍修復專業人員主要師承于過去琉璃廠的老師傅們。”中國書店總經理于華剛介紹説,“中國書店也很好地傳承了琉璃廠的古籍修復技藝,並得到了很多專家、學者的認可,著名歷史學家謝國楨就曾為中國書店題詞:‘裝潢舊籍有傳人,粉白駭紅氣象新。變化神奇于腐朽,叢殘整理更為今’。”

工藝進化

非工序化修復重“心得”

汪學軍説古舊書的破損除了蟲蛀、鼠咬、老化等自然因素外,人為損害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由於看書老要翻動,書口開裂以及書四角的磨損成了古舊書中最常見的毛病,至於其他人為造成的損害更是五花八門。

汪學軍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剛到中國書店工作的時候,就見到過一個小夥子拿著一本線裝的《金瓶梅》讓店裏的老師傅修補。原來小夥子看書看得入迷,不小心就把煙頭掉在了書上,燒了一個洞。

由於這本書還算常見,老師傅為他補好之後,還把書中的原字用毛筆抄好。汪學軍評價道,過去的老師傅們都學過書法,寫得一手好毛筆字,他們修補好書後都可以按書中的字跡把缺損的字描摹好。如今,像老師傅一樣能親筆為古籍補字、配字的人才並不多見。

據汪學軍介紹,古籍修復的第一步是要根據古籍破損的情況來制定修補方案,之後一般要經過配紙、修補、溜口、噴水、化浮水印、折頁、捶平、齊欄、下捻、裁切、打磨、上皮等步驟,有時一道工序還要做兩三遍,所以修補好一本書可能需要三四十道工序,而且很多時候,一頁書就要修上半天的時間,非常耗費人的體力和腦力。

“其實,‘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特別適用於古籍修復行業。”汪學軍解釋説,“幹這行一定要用心去琢磨,在修書的實踐中不斷地積累經驗,提高自己的認知度,而不能只停留在工序化的層面上。像我接過很多活兒都是以前沒有做過的,這就要憑藉對古書的理解來進行認知和判定。我認為這一行就要活到老,學到老。”

職業倫理

“補書”不幹“絕戶活兒”

一般人可能認為補書是最簡單的,就是漿糊貼紙。但在汪學軍看來,補書是修書所有工序中最基礎的,也是最難的。

“補書用的漿糊和紙都是非常有講究的。”汪學軍指出,“漿糊要用提純的澱粉來調製,尤其要把握好稀稠度,粘補時用的不是漿糊的絕對的粘接力度,而是要讓它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不能使其‘霸性’,而要用其‘活’”。

配紙時則要注意古書紙的特性,在顏色、質地等方面都要搭配好,不同材質的紙對漿糊的反應都是不一樣的。修補時還要拿紙張的正面做粘接面,以增加粘接的細密度。如果書頁破損較大,粘接面也要適當大一些。補書歷來講究以舊覆舊,但現在舊紙很少很珍貴,所以一般就用現代相似的紙張來替代。

汪學軍強調,修書的原則應是儘量恢復古書的原始狀態,使其成為一部完整的書。但是補的同時要為再修復打下伏筆,補完之後應還能恢復到補之前的樣子,不能做“絕戶活兒”。比如説古書是單面印刷,然後把紙對折裝訂,書口開裂後應該拿紙把裂開的書頁對齊後用漿糊補上。但現在有些人在書口開裂之後就直接把書頁用很稠的漿糊粘上,或是在補書口的時候不注意對齊字跡,留出古書原有的空白,導致補好書後還要進行裁切,這都損害了古書的原貌。

古籍收藏家韋力也提到,真正補書的漿糊應該把面糊中的面筋提出來,這樣粘補之後一著水很容易就能揭開,方便古籍的再修復。而有些人調製的漿糊根本沒把面筋提出來,更有甚者直接用含酸鹼度的化學漿糊來補書,這些當時看不出來,但會對古書造成長期的損害。

是否採用這些急功近利的用具和技術,這關乎到手藝人的良心問題。明代周嘉胄在《裝璜志》中談到:“為病篤延醫,醫善則隨手起,醫不善則隨而斃……不遇良工,寧存故物。”接受此次採訪的中國專家一致認為,與其讓二把刀的修書者“毀書”,倒不如暫且收藏,等到機會成熟之後再修不遲。 

如今,中國書店的老師傅們大都離去,工作室裏與汪學軍一起補書的基本上都是年輕人。回想起父親,汪學軍慨嘆“我爸幹這一行可是受了罪了”,從前在書鋪裏用大刀裁書,需要不停地屈膝彎腰,後來不斷修書,頸椎也出現了問題……

“老一輩人都是從書行裏摸索出來的,對古書的理解獨到,既珍惜古籍,更願意下苦功研習修書技藝。”汪學軍坦言古籍修復技藝的傳承要找些真正熱愛這項事業的人,他並不擔心古籍修復技藝的傳承,但很憂慮年輕人對修書的認識,“它並非簡單的工序化。”

■ 手工地理

琉璃廠是修書師傅集散地

●杜偉生,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研究館員

古籍修復從寬泛的意義來講宋代就有了,那時有些縣誌上就有按行業把人稱呼為“馬裱褙”的記載。應該説明清時期是北京古籍修復行業最興盛的時期,像在東單就有了裱褙衚同,而且衚同的規模不小,也可見得古籍修復已形成了一個比較大的行業,而琉璃廠則是修書師傅最集中的地方。

上世紀五十年代公私合營以後,琉璃廠修書的師傅主要去了三個系統,一是博物館,如故宮博物院;一是圖書館,比如國家圖書館;一是中國書店。可以説現在北京從事古籍修復行業的人幾乎都是當年琉璃廠的老師傅帶出來的。

總的來説,中國古籍修復是有南北差別的,但主要是由於南北氣候環境的不同,使技術在應用上有些差異,但就北京地區來講,古籍修復流派的區分是不明顯的。

■ 行業規範

古書修復不必“金鑲玉”

●韋力,著名古籍收藏家

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開始為藏書進行修復,在挑選修書師傅時我有一般兩個要求:一是手藝好,因為古書都是文物,修復上不能馬虎;二是人要可靠,有責任心。我以前就遇到過修完書後發現書內版畫少了幾幅的情況,由於事先沒有記錄,所以也不好説什麼。

鋻於這兩點要求,我習慣於找以前舊書店出來的修書的老師傅,他們技藝高,而且尊崇傳統的職業道德,懂規矩,有責任心。此外,我修書一般都會找固定的人,因為修古書不是程式化的東西,每本古書都有它自己的情況,常為你修書的人就會知道你想把書修成什麼樣,比如封皮的顏色、訂線的粗細等等,彼此可以心照不宣。

在我看來,修書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完之後像沒修一樣,能保持書原有的韻味,古書不像時裝是越新越好,我比較尊崇修舊如舊的原則。

現在國內修書有一個不好的傾向就是過分注重漂亮,而以前大藏書家修的書都是美觀又實用;還有一些書商利字當頭,古書沒有破損而要為古書做“金鑲玉”,加入襯紙和嵌條,這樣書就變厚了,一本可能拆分成兩本,盈利也更多。

■ 從業資質

傳統手藝本身也需修復

●中國書店劉姓營業員,汪學軍徒弟

我個人對古籍修復非常感興趣,而且在大學時讀的是歷史專業,學習過版本目錄學的課程,所以我報名參加了培訓並被選中,跟隨汪老師學習。

我們的培訓大概持續了半年,對於古籍的簡單修復,我們都沒有問題。現在我的日常工作是銷售,但是一旦需要古籍修復的人員,我們就可以作為後備資源。

我認為這項工作最大的困難就是它幾乎是全手工的,工序基本沒有一定的標準,比如調製漿糊、紙張的選擇等都要憑經驗。老一輩人傳下來的辦法不一定適合修復每一種書,這就需要我們去改良、創新。

學會了古籍修復可以了解古書的紙張特性以及裝幀等方面的特點,這對我們鑒別古籍版本大有裨益,就像達·芬奇會畫畫可以研究解剖一樣。

■ 人才儲備

古籍修復人才儲備戰略

●于華剛,中國書店總經理

中國書店一直以來不遺餘力在推進古籍修復工作——我們建立了“古籍修復技藝工作室”。

為了加強民眾對古籍修復技藝的認知度,我們將古籍修復技藝從幕後推向前臺,古籍修復工作室面向社會全面開放。

我們也開展了一系列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人傳習活動,並舉辦古籍修復技藝培訓班以培養青年後備人才。

為此,我們有目的的招收文博、歷史等專業,又熱愛傳統文化的大學生,作為定向培養目標。中國書店庫存古籍豐厚,也為學習人員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使他們能從古籍的刷印到修復都有一個直觀、細緻而專業的了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