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郭福祥:清代皇帝璽印的鑒賞和收藏

郭福祥:清代皇帝璽印的鑒賞和收藏

時間: 2011-03-23 18:51:08 | 來源: 文物天地
收藏 >

 
歷代皇帝閒章

晚清“大清國寶”

 

編者按:1月24日,芷蘭雅集藝術月談第十八講邀請鐘錶鑒定專家、雜項專家郭福祥先生主講清代皇帝璽印的鑒賞與收藏。郭福祥1985-1989年在吉林大學考古係學習,畢業後到故宮博物院從事保管工作,現為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館員,主要從事宮廷生活文物的保管、研究、陳列工作,擅長明清帝後璽印及鐘錶、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著有《明清帝後璽印》《明清皇帝與鐘錶》《中國皇帝與洋人》《故宮鐘錶》等專著。近年來,他為重新認識清代帝後璽印並推動其市場價值提供了大量學術支援。

皇帝璽印的早期歷史

皇帝璽印是在皇帝出現以後才有的。中國的皇帝璽印從秦始皇開始。西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推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自封皇帝,對他所用的東西都有專門的規定,對於皇帝印章也有一定的説法。在秦始皇以前,誰都可以用“璽”稱呼自己的印章,“尊卑共之”,沒有等級區分。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規定只有皇上用的印章才尊稱為“璽”,在民間或者是一些公侯則稱為“章”、“印”,這樣就把皇帝的印章和一般人的區分開來。

據歷史記載,秦王嬴政有六方印章代表皇帝的最高權威,即乘輿六璽,即天子三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和皇帝三璽(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代表皇權的不同方面。乘輿六璽被歷朝歷代沿襲,成為代表皇權和國家權力的重要象徵物。一旦失去了,就意味著對權力的失去,對國家佔有權的失去,也意味著一個朝代的結束。這種觀念一直到明清時期還是如此。

通觀中國歷史上皇帝璽印的狀況,可以看到皇帝的璽印大致有如下發展和變化特點:

一是禦寶數目由少變多。從秦始皇一直到秦、漢、魏、晉,都是六璽。後來逐漸增多,到南北朝時的北齊曾經出現一個大的木印,壓在公文等文書上,這方印進入禦寶的範圍,使皇帝禦寶成為7方。到唐代是8方,明代的時候是24方,清代乾隆的時候是25方,也稱“二十五寶”。

二是寶文由簡到繁。秦代皇帝御璽用小篆,隨著統治者民族屬性的改變,寶文逐漸發展成多種文字並存的狀況,比如清代御璽出現漢文和滿文的結合。另外,早期的皇帝禦寶的寶文都是四個字,如“皇帝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之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等。後來字數逐漸變多,有6個字、8個字的,最多的是宋代有16個字的。

三是鈕式由簡到繁。現在能看到的早期的皇后之寶,都是比較單一的螭鈕的形態。宋代時出現龍鈕,有蹲龍、盤龍;元代時,很多禦寶又出現交龍鈕。都是龍鈕,但是變化卻越來越多。

四是體積由小變大。早期的印挂在腰間,不能很大很重。現在看到秦代的皇帝信璽封泥,也就是2.3釐米見方。後來逐漸變大,到清代的時候,“二十五寶”最大的達19釐米。

元代皇帝的聖旨上所蓋的“御前之寶”長寬將近10釐米左右,而且寶文變成九疊篆,但還是用漢文。我們現在看到的元代的皇帝寶璽,基本上是漢文的印文。“廣運之寶”是清代“二十五寶”中最大的,19釐米見方,印文有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都是規矩的玉箸篆。

皇帝璽印,除了國寶以外,還有私章。如果説禦寶都是公章,那麼皇帝自己的璽就是私章,也就是閒章。最早的皇帝閒章,秦始皇就已經有了,最著名的就是傳國璽。傳國璽實際上就是一個吉祥語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後來被漢高祖得到,變成了漢傳國璽,此後歷代相傳。每個皇帝想要得到傳國璽,得不到就倣造,幾千年來眾説紛紜,真真假假,成為中國寶璽歷史上、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謎團。現在存世的所謂傳國璽沒有一個是真的。清代時發現好幾方傳國璽,有的已經完全脫離了原始的形態。

現在看到的皇帝的私璽,是從唐代開始的。唐太宗用他的年號刻的“貞觀”小璽,現在在一些碑刻上還能見到。以後每一個皇帝,除了御璽、禦寶以外,也都刻製屬於自己的私章。明代以前皇帝的印章實物,現在很少發現,記載較多的是宋代的皇帝,以宋徽宗為最多,多達41方,有“宣和”“政和御書”“御筆”等,在宋畫裏面經常見到,但是實物已經看不到了。金代金章宗的“明昌禦鑒”、元文宗的“天歷之寶”,在元代內府的收藏書畫裏面多鈐蓋。

清代皇帝璽印的基本情況

明以前的皇帝印章,隨著朝代的更疊,很少能夠留存下來。只有清代的皇帝的璽印,清朝滅亡以後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有幾千多件皇帝的璽印,雖然不全,但是能夠反映清代皇帝璽印的整體面貌。

清代皇帝璽印的數量

清代的皇帝御璽到底有多少?最終確切的數字很難搞清楚,只能大致的講一下。

入關以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有一方璽印,是明朝的皇帝賜給他的滿洲建州衛的印,現在能在檔案上見到。他的兒子皇太極有兩方老滿文刻的金印,現在能見到。

順治帝到底有多少方印,現在不清楚。根據記載,乾隆時期曾經對順治帝的璽印進行過整理,但是沒有找到。現在只能根據順治在自己的書畫上的鈐印來研究。我們發現,當時乾隆整理順治帝璽印時,沒有搜尋乾清宮,其中有六方小印。順治帝的印章大約是20方,我們能看到的實物是木頭做的,非常樸素,但是印模刻的非常好,在書畫上也能夠看到。

康熙的璽印就豐富多了,現在知道的有120方左右。玉質、木質、石質等各種質地的都有,而且雕刻比較精。可惜這120方康熙的印章在八國聯軍的時候可能一下子被掠奪一空了。現在故宮很少見到康熙的印章。我知道有兩三方,還有一兩套旅行用的小印章,沒有記載。我們現在看到的康熙的印章都是在拍賣會上見到的從法國回流的,現在為止總共有18方。

雍正帝的璽印更多。根據我的研究,對於雍正的璽印沒有最終數字上的記載。我根據檔案、寶藪、實物綜合起來考察,有了一個比較確切的數字,是253方,這就是雍正刻過印章的數目。但奇怪的是,乾隆元年對雍正的寶璽進行清理,得到的數目是204方,分裝在39個匣子裏。相差的40多方璽印不知去了哪。雍正的這204方璽印絕大部分都留下來了,北京故宮有160方左右。雍正的印章大部分都是用當時比較流行的石材——壽山石刻的,佔90%,都很樸素。早期雍正做過幾方比較大的玉的印章,但已經流失了。

乾隆璽印就更多了。我們見到的實物等材料綜合起來是1800方,比整個清代所有皇帝的璽印的總和還多,佔了一多半。乾隆時期皇帝璽印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比如印材急劇增加,有壽山石、銅、玉等各種質地。玉的印章大量增加,有600多方,這與清朝對新疆的控制有很大的關係。乾隆璽印中,套印佔了720方,有60方一套的、120方一套的。這些是為了慶祝他的八十大壽製作的紀念性的璽印,很少使用。

嘉慶的璽印大致有500方。其中一部分是乾隆帝的閒章,也入了嘉慶的寶藪,繼續使用。還有一部分是他自己刻的,大致有400多方,以玉印為最多。

道光的璽印很少,大量用乾隆、嘉慶的印,真正自己做的印不到100方。

咸豐更少,30方左右。同治20多方。光緒將近七八十方。慈禧是清後期製作璽印最多的,將近有三四百方,而且印章的雕刻形態、組合等各個方面都有點像乾隆。宣統的璽印現在看到的有50方左右。

皇帝的璽印保存在哪?

最集中的保存地點有三個宮殿。

一是懋勤殿。懋勤殿是過去放皇帝的文房用具的地方,如果有鑒賞的書畫需要鈐印,就在懋勤殿裏由專門人員選取與書畫內容合適的印章。御筆書畫也在這裡鈐印,所以當朝正在使用的私璽就保存在懋勤殿,一直到晚清都是如此。

二是景山的壽皇殿。這裡放著先朝皇帝的遺物,包括畫像和璽印。乾隆設計了一個25層的寶盒,設想皇帝印章用完了以後都放到裏面,不但給他自己留了,康熙、雍正的璽印也都放在裏面,而且還預留了很多空的地方給他的子孫。他預計了子孫二十五代,能夠把這個寶箱裝滿。但是很可惜,自他以後,裝了六代就沒有了。現在海外出了很多皇帝的璽印,絕大部分是從法國人手裏出來的。因為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壽皇殿是法軍的指揮部,包括康熙、乾隆、雍正的璽印,很多都被法國人拿走了。

三是交泰殿。交泰殿保存了“二十五寶”,自乾隆十一年(1746)厘定,十三年(1748)改刻後就放在交泰殿裏寶座的後面和左右兩邊。金漆龍紋的寶盒,雕刻精美。這25方國寶從乾隆開始一直到晚清都放在交泰殿,所以交泰殿是保存皇帝璽印最高級別的宮殿。

除了這三個殿,從乾隆時期開始,還有的皇帝璽印放在其他各個宮殿,主要是宮殿璽。有很多放在圓明園,行宮也有。每個宮殿多則五六方,少則一方。

皇帝璽印的使用情況

清代皇帝璽印,尤其是大部分的皇帝私章、閒章當時都在使用。使用的情況有以下幾種:

第一,鈐蓋在皇帝自己的御筆書畫裏。故宮的藏品中,皇帝的御筆書畫很多。在他們的作品形成的過程中,鈐蓋印章是非常重要的。大小不一的作品,要有相應的配用的印章,所以皇帝的閒章小的有幾毫米,大的20多釐米。但是20多釐米的印章很少使用,基本上都是用小的。因此,皇帝璽印用的最多的就是御筆書畫。

第二,鈐蓋在收藏的古代書法繪畫作品上。有人説乾隆到處鈐蓋印章,破壞了藝術作品,對此,我們應該理性的看待。文物作為文化遺存,在形成過程中必然會有一種疊加的價值顯現。印章是非常重要的一類。乾隆最多的時候在一幅畫上鈐蓋了190多方印章。但他並不是一次性蓋的,而是有一個演變的過程,是他對一幅畫幾十年的關注過程的記錄。況且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積澱,保留了很多歷史資訊。

第三,就是在書上大量使用的情況。

清代皇帝璽印的分類賞析

清代皇帝璽印按內容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第一類:皇權的標誌——國寶

清代國寶的形成有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從滿族入關前到乾隆時期都屬於形成期。這一時期,皇帝可以隨時做國寶,沒有一個制度性的規定,到康熙、雍正時已經達到39方之多,這是清代早期國寶的特點。

到乾隆時出現了重大的變革,乾隆十一年(1746)對宮中交泰殿所藏的以前皇帝所做的寶璽進行了重新排比,從中挑出了25方,即“二十五寶”。這25方寶璽到晚清一直沒有變,一直放在交泰殿裏,不管是繼位,這二十五寶就是不會再變的皇帝的象徵。二十五寶中使用最多的是“皇帝之寶”,以檀香木製成,輕,好蓋,但是很大。這方印章在清代各種文書上用的最多,也是皇帝出行隨身攜帶的一方印章,應該説這是二十五寶裏面最典型的一個。

剩下的早期國寶中還有14方,乾隆剔除了其中與本朝國寶無關的4方,將剩下的10方送回了滿清興起的地方——盛京,即今瀋陽。這就是“盛京十寶”,保存了清代國寶的早期形態。

清代國寶還有一部分。晚清時曾經有過新政的計劃,新刻了一些檀木的印,印文用的是漢文,比較而言,做的稍差。因為新政並沒有推行,這批印就被束之高閣,但也代表了清代國寶演變的一個階段。

第二類:反映皇帝為政思想的閒章

如果從璽印的內容分析,清代的皇帝都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這種言行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在清代的皇帝的印章裏面也是有所反映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是敬天法祖的思想。康熙有一方“敬天勤民”印章,雍正繼位後繼續使用,乾隆時還特別做了一首敬天勤民之寶的詩,闡發敬天勤民的思想。一方印章,三世寶用,從中看到他們對敬天思想的重視。雍正的印章中有“敬天尊祖”印,乾隆有“敬天法祖”印,可以説“敬天法祖”的思想是貫穿整個清代皇帝統緒的重要思想,也是貫穿整個清代統治的重要思想,表明他們取得皇權的合法性,也使自己的統治有實施的依據。

二是勤政愛民的思想。這一思想在清代皇帝的印章裏面很多。康熙的“敬天勤民”講到勤民,“兆民賴之”也是這種理想的反映。到雍正的時候,有“朝乾夕惕”、“兢兢業業”,這是他的實錄,也是他的理想。到乾隆還是如此,“旰食宵衣”表現的就是夜以繼日工作的情景。滿清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能夠統治廣大中國的各民族的聯合體,尤其是漢族,靠的就是“敬天勤民”、“勤政愛民”。如果和明代的皇帝相比,可能清代皇帝多了一種憂患的意識,非常明顯的表現就是自律、自我約束。這一點在他們的印章裏面是有充分表現的。

三是中道政治的思想。清代皇帝印章中表現中道政治的很多,即施政要和平一些,不能太過。對自己是如此,對人民也是如此。通觀清代的歷史,康熙時期過於寬縱,故雍正時期有所矯正,但又失之苛嚴,反響比較大。乾隆一上臺,馬上又提出中道政治的思想,要適中、適當,不能像祖父那樣過寬,也不能像父親那樣過嚴,所以中道思想在乾隆時期的印章中表現的非常多,如“執兩用中”、“執中含和”等等。

第三類:反映皇帝個人心性的閒章

印文的選取與個人的人生經歷有密切關係。皇帝的印章在選取印文上的標準是非常嚴格的。從儒家經典,到佳句名篇,乃至自己的創作,都是印文的選取範圍,這些印文有時候是考察皇帝們性情心理的極好的材料。比如雍正帝刻的最有名的印章是“為君難”,刻了十幾方,那是他自己心理的實錄,是從他自身的經歷中獲得的一種真實的感受。乾隆也是一樣,他的印章形成了自己的序列,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印章來表現。比如他70歲時刻的“古稀天子”,還有一個副章“猶日孜孜”,就是要表明自己雖然七十歲了,但是對大清基業、對國家還有責任,不能懈怠。80歲的時候,他又刻了“八徵耄念之寶”,還有一個副章“自強不息”,表示自己離繼位六十年退位還有一段時間,還要努力。當了太上皇以後,他又刻了“太上皇帝之寶”,還有“心願符初”璽,表明達到了自己當初所有的心願。但這還不夠,雖然嘉慶帝也四十多歲了,但是還不成熟,於是乾隆又刻了一個“歸政仍訓政” 印,軍國大事還是要自己説了算。這些就是乾隆帝太上皇時期的所思所想,通過這些印章我們對此也就有了清晰的理解。因此這些印章對於帝王心思的透視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類:鑒藏方面的閒章

鑒藏璽也是非常重要的。皇宮裏面每個時期都有重要藝術品的收藏,每個皇帝都有鑒藏璽。鑒藏璽主要是鈐蓋在這些重要藝術品上的閒蓋。

鑒藏璽主要有幾個命名的方式。一種是以殿宇為名,這裡面收藏的東西才鈐蓋相應印章,由此形成了鑒藏璽的印文,如乾隆帝的“淳化軒圖書珍秘寶”。一種是以藝術品的著錄項目為名,最著名的就是《石渠寶笈》、《秘殿珠林》,這是整理宮內所藏的書畫時形成的兩部書。為了其中著錄的書畫有所標示,出現了一批與之相關的鑒藏璽,如“石渠寶笈”、“秘殿珠林”等。還有一種是以大型圖書命名。比如《四庫全書》完成了以後,抄寫了多份四庫全書放在不同的地方,這些書都鈐蓋不同的鑒藏璽。《四庫全書薈要》也是如此。乾隆的鑒藏璽是最多的。現在看到的很多書畫、典籍,能夠説明其時代,認識其和宮中的密切關係,乾隆璽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清嘉慶帝“鳳麟洲”組璽
 

第五類:宮殿璽方面的閒章

  宮殿璽的數量非常大。宮殿璽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宮殿璽裏面不單單是一個宮殿,比如右圖的印章,一個是“鳳麟洲”,是圓明園的一個殿名,此外還有兩個配璽:“麟遊鳳舞”、“水凈沙明”。兩者和殿名有密切的關係。“麟遊鳳舞”説明瞭鳳麟洲的來歷,“水凈沙明”則説明瞭鳳麟洲在圓明園的環境(鳳麟洲位於一個中心島上,環境優美)。所以,通過宮殿璽的組合可以看出宮殿的環境是什麼。再者,宮殿璽種類的多少也能夠反映清代土木盛衰的變化。順治的宮殿璽很少,就是一方“體元齋”璽,到康熙的時候只有幾個宮殿璽,雍正的時候就多了,但是大部分都在圓明園裏面,表明他與圓明園的密切關係。到乾隆的時候就更多了,三山五園,各個行宮,都有宮殿璽,可以看出他的活動範圍相當大,也可以看出土木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的趨勢。

  綜觀整個清代皇帝的璽印,有很多途徑可以解讀它們,但必須和當時的歷史和人物聯繫起來。其實所有的古代文物都是這樣,必須和人、社會環境相聯繫,只有這樣,文物才是活的,鑒賞文物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