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因為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民國時期文獻正是以文字記錄了中國近代歷史的風雲變幻。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民國時期文獻,特別是革命文獻,是對歷史的繼承,對民族的負責,是我們的神聖使命。”3月8日,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在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文化藝術界委員聯組會上提出,民國時期文獻搶救保護面臨嚴峻形勢,已經刻不容緩。周和平委員關於搶救保護民國時期文獻的發言和提案在會上及會後引起了強烈反響(本報曾于3月13日在一版刊登相關專訪)。本報記者隨即前往國家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等地進行調研、走訪,並聯繫了重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國內的民國藏書“大戶”,結果發現,正如周和平委員所説,民國時期文獻已經普遍出現了老化或損毀現象,有的一觸即碎,有的甚至已經碎成紙屑,再也無法使用。
斷層危機初顯: 最脆弱的館藏文獻
1911到1949,短短38年的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而特殊的一環。
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産黨成立、抗日戰爭……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接連發生,古今、東西思潮交匯碰撞,在語言文字、政治、法律、歷史等學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産,而記載印證著這些的民國文獻,卻正在急速老化、損毀,面臨消失。“再不保護,我們的民族歷史將面臨斷層的危險。”周和平在接受採訪時向記者表示,“國圖曾就民國文獻的破損程度進行過抽樣調查,874冊書,破損率100%,其中,嚴重破損的比例佔到樣本總數的54.78%。”
據了解,民國時期紙張的一般壽命是50至100年,大大低於“紙壽千年”的宣紙。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説,民國書籍的保存難度要遠遠高於古籍善本。據國家圖書館文獻保護部副研究館員周崇潤介紹,民國時期正是手工造紙向近代機械造紙和印刷階段過渡的時期,造紙材料混雜,制漿工藝落後,用紙多為酸性化學漿紙,品質差,極易老化。而古籍所用的宣紙大部分採用植物纖維製作,紙張呈中性或鹼性,並且在製作時就考慮到了防蟲、防蛀等問題,加入了中草藥成分,成書一般還有函套在外保護,因此保存相對要好得多。
此外,民國書籍的裝幀多為簡裝,由於工藝落後,目前國圖所藏的88萬冊民國文獻中,書脊、裝訂破損嚴重的書籍比比皆是,殘破、掉頁的情況也很多見。
與國圖的情況類似,民國文獻館藏較為豐富的天津圖書館、重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也都面臨紙張酸化、老化嚴重,缺乏韌性,大量圖書變碎掉渣的情況。“整本完整的圖書很難尋覓,據我們抽樣調查,民國文獻尤其是抗戰文獻,破損率達90%。有相當一部分已不具備閱覽條件。”擁有民國時期出版物76611種、 177621冊的重慶圖書館在給記者的回函中如是寫道。
天津圖書館所藏民國時期中文書籍的破損率也在2/3以上。“日文書和西文書以及各種期刊還略好,報紙,尤其是經微縮(翻動)過後的報紙(原件),已經碰都不敢碰了。”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副主任季秋華告訴記者。
保存條件堪憂:仍按普通圖書對待
其實早在2005年,國家圖書館就召開過新聞發佈會,稱館藏民國文獻破損嚴重,呼籲儘快加強對民國文獻的搶救和保護,各地圖書館對於民國文獻不易保存的特性也了然于胸,然而由於資金、場地所限,時至今日,大部分民國圖書仍裸露放置在非恒溫恒濕、不避光、不防塵的地上書庫中,與當代普通圖書“享受同等待遇”。在一些革命老區和基層的圖書館裏,保管條件甚至更差。這也是周和平擔憂民族歷史出現斷層的主要原因之一。的確,民國文獻既非古籍善本,又非當代重要出版物,國家也沒有做出過相關規定和要求,因此目前對於民國文獻的保護,大多數圖書館仍處於一個自發自覺的階段。
在國家圖書館,記者被獲准進入放置民國文獻的書庫。一位身著藍色工作服的館員,正小心翼翼地將工作臺上的民國書籍裝進一個個紙袋。她手邊的書,紙張大都呈黃色,有的甚至接近黃褐色,大部分書的書脊都已不同程度破損,許多書的邊緣參差不齊,並不時有紙屑脫落。旁邊的紙箱中,放置著不知是哪本書上掉下的殘頁和碎片。“你看,這些書都是酸化比較嚴重的民國書,我們現在是用脫酸紙袋將它與外界隔離,延緩酸化,這種紙袋的材質是中性紙,比較硬,也便於存放一些散頁、脆化嚴重的書。”國圖典藏閱覽部主任王志庚解釋道。放眼望去,偌大的書庫中,林立的書架上密密麻麻地碼放著許多這樣的紙袋,令記者在感嘆館員們巨大工作量的同時,也痛惜起那些受損嚴重的民國書籍。“你也看到了,這個書庫並不是恒溫恒濕的,地下書庫的面積太小,在現有的條件下,也只能先採取這個辦法了。”王志庚無奈地説。
天津圖書館的書庫條件則更差一些,這個位於圖書館四層的書庫,不僅非恒溫恒濕,甚至連暖氣、空調也沒有。大批的民國書籍就直接裸露放置在鐵質的書架上。許多書的書脊都已破損,有個別損毀嚴重的書籍被裝在普通的牛皮紙袋裏或包裹在報紙中。在書庫的另一端,是一個個碼放整齊的牛皮紙盒,據稱都是做過微縮的民國時期報紙原件,記者隨意取下一盒,拂去塵土,打開盒蓋,這份天津名報《益世報》的合訂本紙張已經完全變脆,稍一觸碰就成片掉落,實在令人心痛。“我們這兒藏書環境有限,大家也都在想辦法儘量改善。到2012年新館建成,就會有恒溫恒濕的書庫了,聽説那都是按文物庫房設計的。”季秋華説。
歷來因名人藏書而聞名的南開大學圖書館,也有不少民國文獻,許多還十分珍貴,如南開經濟研究所的一系列收集和調研各地物價的文獻,再如解放前海關進出口貿易的全本記錄等。目前,這些文獻也是在非恒溫恒濕的普通書庫中裸露保存。而存有48萬餘冊民國文獻(包括圖書、期刊合訂本、報紙合訂本)的上海圖書館,目前其相關書庫也尚未做到恒溫恒濕。
採訪的幾家圖書館中,民國文獻的館藏條件上,目前只有重慶圖書館能夠達到常年恒溫恒濕,並配有緩衝間、保溫門、雙層隔熱保溫玻璃等。作為以大量民國時期政府出版物和內部資料為特色館藏的圖書館,重慶圖書館這個民國文獻“大戶”的先行一步,讓人生起些許欣慰。
珍貴文獻瀕危:保護與借閱孰先孰後
採訪中,記者也曾進入過幾家圖書館放置古籍善本的書庫,相對來説,條件均比民國文獻好很多,有防塵的玻璃書櫃,也有專用的函盒,溫度、濕度均較為適宜,一些庫中還能嗅到用來防腐的檀香味。由於“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實施,近年來各圖書館都將古籍善本的保護看做頭等大事。事實上,民國文獻不僅保存難度高於古籍,其珍貴和不可逆性也不輸古籍善本。
據知,這一時期的文獻涵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個領域,包括了政府公報、法律規範、名人手稿等文獻資料和大量文學作品,同時還保存了民國時期出現的老照片、海報、電影及唱片等當時新的出版形式,歷史和學術價值都很高,正有待於開發。
其中,不乏一些還鮮為人知的珍貴史料。如國圖藏有的陳望道翻譯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共産黨宣言》,巴黎中國旅歐總支出版、鄧小平刻印蠟版《少年》月刊,章太炎、梁啟超、王國維、魯迅、郭沫若、陳獨秀、聞一多等名家的著作、日記、書信等手稿。再如重慶圖書館藏有的民國時期各級政府相關文獻、國民黨要人傳記資料以及大量未公開出版的油印本內部資料等。天津圖書館則藏有不少民國時期稀見圖書、報刊,如全國獨藏的1930年出版的蔣方震等寫的《孫子淺説》、1923 年憲法研究會出版的《憲法論叢》、1904年至1911年出版的直隸《教育雜誌》、梁啟超主編的《庸言》等;而八國租界遺留下來的外文圖書,以及完整的日本圖書館所藏圖書,則是天津圖書館民國書的另一個特色。
這些珍貴的史料,在當前“民國熱”的背景下,越發顯得稀有和重要,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不可小視。
然而,由於保存問題,讀者已經難以看到民國文獻的原本。“每次讀者用完,閱覽室都能掃出一堆碎片,文獻也常常出現掉頁,讀者自己都心疼。到底該不該借,這是我現在最大的困惑。”王志庚直言,國圖目前民國文獻的需求量很大,一邊是讀者希望看到原件的迫切,一邊是文獻一觸即碎的脆弱,兩者之間很難達到平衡。“國圖做完縮微和數字化的民國文獻現在大約是60%到70%,原則上,這些文件不再提供原件閱覽,但讀者往往最希望看到原件,有時甚至會因此向工作人員‘發難’。對只能提供原件的,我們其實也很心痛,明知道借出去就會(對文獻)有傷害,也只能硬著頭皮給讀者。”王志庚説,儘管國圖已將民國文獻全部合流入保存本庫,但仍有相當部分不得不提供原件閱覽,許多原件提供一次之後就不能夠再使用。
天津圖書館和南開大學圖書館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季秋華告訴記者,越是珍貴稀有的特色文獻,越受到讀者的青睞,多年來天津各大專院校師生、社科研究者及企事業單位從事課題研究、撰寫史志、開展紀念活動,都離不開這些文獻。雖然館藏民國文獻已有1/3經微縮處理,但整個圖書館內僅有一台微縮閱讀器,且常常出現問題,還是不得不向讀者提供原件。作為高校圖書館的南開大學圖書館,其主要任務是為學校師生提供科研便利而非藏書,因此無論多珍貴的民國文獻,都是直接提供原本。“看完就是一地碎片,我們當然也心疼啊!但不提供不行,人家可以馬上就告到校長那裏,説你妨礙學術研究。”南開大學圖書館古籍特藏部主任張伯山無奈地説。
脫酸迫在眉睫:盼望成立全國性保護中心
據了解,除原生性保護條件較差以外,文獻存量不清、分佈與保管狀況不明,出版利用不夠,尤其是再生性保護進展緩慢,也是民國文獻保護中仍存在的主要問題。周和平在政協聯組會上透露了這樣一組數據:“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聯合全國20余家公共圖書館進行微縮拍攝,國家每年投入300萬元,歷時10年,僅拍攝125541種6000余萬拍,遠不及損毀速度”。由於條件所限,各大圖書館目前對於民國文獻的保護,主要還集中于影印、微縮、數字化等再生性保護方式,最為迫切的脫酸等原生性保護還“尚未啟動”。
據周崇潤介紹,文獻紙張的酸化是紙張老化變質的主要原因,紙張酸度對紙質文獻壽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根據國圖此前完成的“館藏紙質文獻酸性和保存現狀的調查與分析”課題研究成果,在國圖收藏的各歷史時期文獻中,民國文獻的酸化和老化是最嚴重的。目前,這些紙張的酸鹼度平均值低於4.5,因此,對珍貴民國文獻脫酸已經是迫在眉睫。
“應該説,對民國文獻進行原生性保護難度是比較大的。古籍一般是筒子頁,採取單面印刷,即使破損嚴重,也可以用托裱的方法在背面修補,而民國書大部分是雙面印刷,沒法採用傳統辦法修補。”已在國圖從事古籍修復保護工作30年的周崇潤認為,當前保護民國文獻,首先就是脫酸和加固處理。“用脫酸紙袋,可以減緩書籍的酸化速度,但要進一步去酸,就要使用專用的儀器和設備。”周崇潤透露,國外已經應用這樣的技術一二十年了,已有一套較為成熟的技術和設備。“比如使用無機溶液或水進行浸泡去酸、用氣體熏蒸脫酸等等,但價格比較昂貴。處理一本書的費用一般是幾十美元,開工全套設備至少要3000萬元人民幣,還不包括今後儀器、化學藥品的損耗費用。”儘管昂貴,但目前對於酸化的紙張,確實沒有更理想的修復方法。
“我們的建議是,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民國文獻保護修復中心,將珍貴的民國文獻篩選去重後集中到一起保存修復和數字化,這樣既可以避免各地重復建設,也有利於民國文獻的保存保護。各地不具備條件的圖書館,可以以託管的形式將書送到全國中心保護。”王志庚説。
上海圖書館、重慶圖書館也發出了同樣的呼聲。
一直致力於研究民國文獻修復技術的上海圖書館表示,民國文獻紙張狀況較差,目前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進行保護和修復,亟須組織專家研究,制定相應的國家標準,納入文物保護範圍,明確庫房環境要求。他們盼望能加強新技術、新設備在民國文獻保護修復工作中的運用,同時希望國家建立民國文獻保護修復資訊交流機制,指導各館開展工作。“由於文獻脫酸處理價格較貴,建議由國家投資,在各地建立處理中心,供各館共同使用。”
重慶圖書館則表示,目前在民國報紙數字化、人才培訓和管理系統維護上均資金不足,尤其是缺乏高水準專業人才,他們也期待儘快開展民國文獻普查,號召基層單位及其他系統文獻收藏單位共同保護民國文獻。
參照已有做法: 期待開展“民國文獻保護計劃”
圖書館承擔著“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責。近年來陸續實施的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等重大文化項目,均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保護成果。因此,就民國文獻的保存保護問題,在今年全國政協會上,周和平委員提交提案,建議國家推動方面參照“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做法,將民國時期文獻保護納入“十二五”規劃,作為文化重點專項,儘快啟動實施。
周和平建議的具體做法包括:
開展全國性文獻普查。在普查的基礎上,形成《全國民國時期文獻聯合目錄》;同時,做好民國文獻定級工作,形成《國家珍貴革命文獻名錄》和《民國時期文獻分級名錄》。
加大保護力度。引進國外脫酸處理技術;對列入國家名錄的珍貴文獻進行脫酸與修復;建立標準庫房,改善保存環境;加快縮微及數字化進程;策劃選題,加強整理與出版工作。
加強海峽兩岸的合作與交流。在對海外民國文獻調查的基礎上,開展面向海外和民間的文獻徵集工作,以促使文獻實物的回歸和縮微與數字化成果的回歸。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90週年和辛亥革命100週年,民國時期的文獻全面記載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記載了中國共産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歷史,也記載了中國近代社會的巨大變化,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巨大的現實意義。因此,一定要儘快全面開展民國文獻的搶救和保護工作,避免文獻歷史出現斷層。”周和平委員表示,不日他就將和有關專家赴各地圖書館對民國文獻現有狀況進行深入調查,並將全力推動促成民國文獻保護計劃的儘快實施。
(除註明來源者外,本版圖片由本報記者焦雯、陳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