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群體不斷壯大 佛像收藏趨向理性化時尚化(圖)

群體不斷壯大 佛像收藏趨向理性化時尚化(圖)

時間: 2011-02-21 13:29:49 | 來源: 資訊時報
收藏 >

2006年在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一尊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坐像以1.166億元拍出。(資料圖片)

近日,廣州一市民在有關專賣店挑選佛飾。

“安華白雲2011年春季拍賣會”將於3月6日在東方賓館舉行,推出十多尊佛像拍品。這是其中一尊估價5.5萬~7萬元的銅藏佛。

在近日舉行的廣州市藝拍第41期藝術品拍賣會上,佛像拍品的成交率達到100%,估價僅數千元的佛像被眾買家追捧至數萬元成交。據了解,自2006年10月,一尊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坐像在香港以1.166億元成功拍出,創下了當時中國藝術品拍賣的世界紀錄後,佛像收藏這個曾經的“冷門”成為收藏潮流,在拍賣市場中變得“炙手可熱”,天價頻現。“瘋狂”追逐過後,近兩年來,佛像拍賣開始“降溫”,然而收藏群體卻不斷壯大,並有年輕化趨勢,而且佛像收藏也趨向理性化、時尚化。

市場現狀

“高燒”漸退成交率卻上升

明代銅鎏金文殊菩薩像以924萬元高價拍出,明宣德銅鎏金無量壽佛像拍得2750萬元高價,明永樂銅鎏金釋迦牟尼像拍得1680萬元……2006年~2007年,藝術品市場上這些一擲千金的數字,將佛像收藏這個曾經的“冷門”燒得滾燙。2008年,佛像拍賣整體市場行情繼續發展,但開始有了一點新變化——上拍量與成交額都在下降,只有成交率上升。綜觀近兩年的拍賣市場,這種拍賣趨勢在延續。

“佛像拍賣市場行情出現回調,是由於供大於求造成的。”廣州市藝術品(公物)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向民分析:“2006年以前,佛像拍賣行情較冷,2006年後一兩年內佛像整體價格漲幅較大,加之不時有天價爆出,誘使很多抱著投資心態的新買家‘一窩蜂’進入這個市場爭搶精品,因此拍賣公司增加了拍品的供應量。但由於新增拍品大部分並非精品,致使市場出現供大於求局面。”

何向民説:“佛像收藏畢竟還是一個新興的門類,真正的收藏群體相對較少,而且具有鑒賞能力的藏家更是少之又少,市場行情出現回落是必然的。同時,鮮見精品也是成交價格‘平淡’的主要原因。但事實上,經過前兩年的熱捧,佛像的收藏群體正不斷壯大,這從不斷上升的拍賣成交率可以得到體現。以上月23日舉行的市藝拍第41期藝術品拍賣會的成交情況為例,佛像拍品的成交率達到100%,估價僅數千元的佛像被眾買家追捧至數萬元成交。”

收藏者年輕化佛品多元化

“近兩年來,佛像收藏群體在不斷擴大,並有年輕化趨勢。在我的一幫志同道合的藏友中,20~30歲的年輕人佔了一半。”年僅40齣頭的香港商人葉兆龍是一名癡迷于泰國佛像、佛牌收藏的佛文化愛好者,他告訴記者,其對於佛像、佛牌的收藏始源於1998年的金融危機,生意失敗的他在機緣巧合之下,購得一尊四面佛像,並自此逐漸愛上佛學文化。在葉兆龍的眾多藏品中,既有明清時期的鎏金佛像、銀佛像、銅佛像等,更多的是現當代的泰國佛像和佛牌。

生意重新走上軌道的葉兆龍興致勃勃地告訴記者:“與明清時期的金銅佛像不同的是,泰國的佛像和佛牌所採用的材質比較樸素,大多為佛寺的撞鐘、瓦片,以及泥土等,而且還會加入大師的袈裟、頭髮、聖血、甚至舍利子。”葉兆龍向記者展示他所收藏的泰國龍波培大師的“聖血佛牌”:“中間這一塊呈現咖啡色的就是龍波培大師的聖血。1995年,龍波培大師因病入院治療,當時他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但聽聞他所在的必貫湯寺正在製作一批佛牌,便欣然應允抽一針筒的血滴在佛牌上。德高望重的龍波培大師後於1999年圓寂,現時他所留下的聖血佛牌更顯得彌足珍貴。”

據了解,隨著時代的發展,目前市場上的佛品已趨多元化、時尚化,不僅有佛像、佛牌、佛珠,還有別致的佛飾,比如手鐲、手錶、戒指、耳環等。泰國佛飾專賣店“曼古王”董事總經理溫志文介紹:“時尚的外觀設計,令眾多年輕女性接受並喜歡上泰國佛學文化,成為佛文化推廣的有效補充途徑。”

收藏建議

無需刻意追求 “大師親手造”

“雖然我是做生意的,但我並不認同一些人因為‘貪婪’而不斷追求、收藏佛像和佛飾。”溫志文還指出:“由於不同的佛像代表著不同的含義,例如‘象神’代表智慧和健康,‘招財佛’代表財運享通,‘擇度金’代表心想事成等,一些商家會以此誤導顧客不斷購買不同的佛飾。甚至有顧客想在賭博中贏錢而供請佛像。其實,這些都是認識的誤區,是迷信。佛文化倡導的是積極、向上的信念,而非‘走捷徑’。”此外,溫志文認為,供請佛像、佛牌是一種因緣,無需刻意追求“大師親手造”或者“年份久遠”,一切皆平等。

“佛文化源遠流長,是人類的一種重大的文化現象。我認為,收藏佛像和佛牌,重在了解它們背後的歷史和故事。同時,我會以藝術欣賞角度來進行收藏。”葉兆龍表示,他會成系列地收藏某些佛寺或者某些大師的作品,是因了解而購買,而絕不會在網上隨意購買一些不知來歷的作品。

專家視點

“拜四面佛必須還願”是認識誤區

“在泰國佛飾中,最多人供請的是四面佛。”泰國佛飾專賣店“曼古王”董事總經理溫志文介紹,“四面佛”人稱“有求必應”佛,該佛有四尊佛面,分別代表愛情、事業、健康與財運,掌管人間的一切事務,是泰國香火最旺的佛像之一。“傳説中,四面佛靈驗超常,可謂有求必應,但祈願者務必在願望達成之後去還神,否則會被懲罰。因此一些遊客為了還願而多次往返泰國,更有許多港臺影視明星,年年都來泰國膜拜四面佛。”溫志文説:“其實,統統這些都是認知誤區。神佛之使命,在於普渡眾生,需要還願否則受罰,只是導遊招攬遊客的幌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