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漫話錢幣投資與收藏

漫話錢幣投資與收藏

時間: 2011-02-14 16:57:05 | 來源: 金融時報
收藏 >

所謂收藏,就是把人類在各個歷史時期出現的物品進行有條理的採集和保藏。歷史學家説“收藏”是把過去的東西“再現”,從中可聽到時鐘的滴答聲。在收藏家眼中,“收藏”是文化型、知識型的娛樂活動,是一種文化情調和品位的展示。

對於收藏活動,可謂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很難作概全之論。

收藏活動相襲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説明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目前世界上大約有5億人正在忙碌地進行各式各樣的收藏,年齡正趨“低齡化”,從中不難看出,“收藏”是多麼富有魅力。今天,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孕育著收藏活動日漸成熟,發展勢頭日趨興旺,收藏隊伍日益壯大。不難發現,如今對收藏的內涵賦予了新的理念——投資。

在眾多的收藏門類中,錢幣收藏則是既通俗易懂、又不受資金多寡限制的好選擇。收藏小小的一枚錢幣,還可以學到經濟、政治、軍事、民俗、宗教、金屬、度量衡、美術和文字等方面的知識。

上古貨幣流行龜貝珠玉,以自然物為幣材。考據從河南仰韶村墓葬出土的貝飾,距今約有7000年曆史。《詩經?菁菁者莪》有“既見君子,錫(賜)我百朋”之句。貝幣的計量單位為“朋”。郭沫若先生對“朋”字有專門考釋,認為1朋為10貝。“朋”字寫法為兩個並列的甲骨文“貝”字,選擇貝幣的計量單位為“朋”,反映出上古先人對財富的炫耀心理和對收藏貝類的原始審美觀。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的錢幣收藏大家。現存最早錢幣學著作《泉志》的撰寫人洪遵,為南宋著名的錢幣收藏家。據清代學者徐珂《清稗類鈔》記載,道光年間時任浙江布政使(相當於今天的浙江省省長)的劉喜海嗜好錢幣收藏,曾用自己藏品中的4600種錢幣拓片編集了一部101卷的《古泉苑》,又以三年之功考訂翁樹培《古泉匯考》,終以荒失時政、“嗜古”遭彈劾。這對當今政府公職人員來説是個很好的教訓,對收藏要適可而止,不能一味沉湎。民國時期寧波的鄭家相,著作有《中國貨幣史》,紹興的戴葆庭,著作有《古錢大辭典》,他們都是錢幣收藏大家。當代“泉學宗師”馬定祥,曾把自己收藏的大量錢幣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2007年春季,中國嘉德“馬定祥錢幣收藏”專場拍賣中,馬定祥收藏的“孫中山像背嘉禾壹圓銀幣金質呈樣試鑄幣”以人民幣616萬元成交。這一紀錄,遠遠超出了中國嘉德2006年春拍“馬定祥收藏中國歷代錢幣”專場中“中華民國十五年張作霖像陸海軍大元帥紀念壹圓金幣”319萬元的成交價紀錄。

從近年來國際拍賣市場行情來看,錢幣的收藏投資前景光明。2002年7月30日,一枚1933年面值20美元的“雙鷹”金幣在紐約曼哈頓的蘇富比拍賣行專項拍賣(注:以一枚錢幣專門辦一次拍賣真可謂絕無僅有)。這枚金幣以250萬美元起拍,經過激烈的競爭後最終以創天價的660萬美元落槌,加上15%拍賣手續費和金幣面值20元,成交價共計為759.00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280萬元),它一舉成為有史以來全球最昂貴的錢幣,真可謂名副其實的天價。這枚1933年的“雙鷹”金幣輾轉于盜賊、國王和特工之手,如今終於顯示了它非凡的價值,頗具傳奇色彩。

此前,1999年,一枚1804年的銀制美元以超過410萬美元賣出,當時還一度被稱為“硬幣中的達·芬奇名畫”。

1991年6月3日,在美國加州畢華利山莊舉行的古德曼中國金銀鑄幣藏品拍賣會上,一枚鑄造于1903年的中國光緒元寶奉天省造癸卯一兩孤品銀幣,賣前估價是4萬~6萬美元,最後以17萬美元落槌,由台灣鴻禧美術館得標。該幣原由中國銀幣大王奧地利籍的耿愛德收藏。

其實,論珍貴程度,我們中國不乏種種絕不亞於1933年雙鷹的珍幣(包括金幣、銀幣),但如果進入市場,價格卻難以與之相比。

隨著我國國力的迅猛提升,收藏品市場的成熟和壯大,錢幣愛好者、投資者日益增多,我國的珍幣也會逐漸獲取應有的身價。如果今後能加強錢幣市場的規範管理,積極引導正確的錢幣收藏和投資觀念,讓收藏者提高興趣,讓投資者增強信心,那麼,我國的一些國寶級錢幣要創造新的紀錄,指日可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