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故宮藏品為何增加? 院長:文化遺産概念理解深化

故宮藏品為何增加? 院長:文化遺産概念理解深化

時間: 2011-02-10 09:19:02 | 來源: 光明日報
收藏 >

幾天前,故宮博物院公佈了自己的藏品數量為1807558件。這個精確到個位的藏品數字,無論對公眾還是故宮博物院都意義重大。日前,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就此事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為什麼要進行為期七年的文物清理工作?

記者:本次文物清理是故宮博物院的第一次嗎?

鄭欣淼:不是的,這次已是第五次了。

1934年,故宮博物院第三任院長馬衡在呈行政院及本院理事會的報告中即曾明確指出,文物藏品整理“非有根本改進之決心,難樹永久不拔之基礎”。所以,在故宮博物院的歷史上,只要工作秩序正常,這種清理就一直未停止過。在此次清理之前,自建院以來,故宮博物院已經進行過四次大規模的清理,而且每次都持續在十年左右。但是由於宮廷藏品及遺物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存貯分散,以及過去對文物認識的局限性等原因,雖進行過多次清理,仍存在某些文物賬物不相符合、大量重要的宮廷藏品未列為文物、一些庫房尚待進一步清理等問題,院藏文物一直沒有確切的數字。

記者:日前的新聞發佈會曾介紹,在清理過程中,為確保文物安全,幾乎所有的文物搬運都是肩扛手抬,而不使用機械。此次清理耗時7年,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巨可想而知。故宮為何要進行這項浩大的工程?

鄭欣淼:文物藏品是博物館賴以存在的必備條件,是博物館開展各項業務活動的物質基礎。只有徹底弄清博物館藏品的種類和確切數量,才能有效地實施保護,才能對它的內涵、特點以及價值有更為全面、準確的認識,也才能對它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挖掘。這是博物館的基礎工作,是實現博物館科學管理的前提。

故宮博物院作為中國文物藏品最為豐富的博物館,徹底弄清文物藏品的家底,是幾代故宮人持續為之努力的一項工作。過去每次清理,都不夠徹底,這次則要求一定全面清理,徹底弄清。經過七年之久的努力,藏品清理工作終於圓滿結束。

經過清理,我院藏品總數達到了1807558件,其中珍貴文物1684490件、一般文物115491件、標本7577件。這是我院自建院以來在文物藏品數量上第一個全面而科學的數字,標誌著我院的文物管理工作進入一個歷史性的新階段。

本次文物清理與“故宮學”有何關係?

記者:在本次清理之前,故宮博物院的賬目上有多少文物?

鄭欣淼:我們原有的在賬文物(指珍貴文物)約94萬餘件。1990年和1997年,故宮博物院先後建成了一、二期地庫,原存放于地上庫房的約60萬件藏品陸續搬到了地下庫房,剩餘地面庫房也隨之做出調整。藏品的收藏位置發生了變化,必須進行重新核對認定和確定方位。通過七年的工作,我們全面完成了這94萬餘件文物的核對工作。

記者:我記得,故宮曾一度公開宣稱自己的藏品數為150萬件,為什麼清理後的數字反而增加了?

鄭欣淼:主要是由於文化遺産概念的發展,將以前未納入文物範疇的歷史遺存也納入進來了。

2003年10月,我們提出了“故宮學”的學術概念,主張對故宮及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行深入、全面的發掘。從“故宮學”的角度看待故宮,我們對故宮的價值有了更加充分的認識,不僅意識到故宮古建築、宮廷文物珍藏的重要價值,而且看到了宮廷歷史遺存也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

在“故宮學”的影響下,我們對文化遺産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化,認識到原來眾多不被重視的宮廷遺物無疑是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反映宮廷歷史文化某些方面的實物見證。同時,“故宮學”所體現出的故宮博物院對傳承弘揚中華文明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也要求我們更加自覺地對故宮進行全面的保護。可以説,這次文物藏品清理是在文物認識視野不斷開拓並日益取得共識的基礎上,是在“故宮學”理念的指導下具體進行的。當然,這次文物藏品清理也是“故宮學”自身深入發展的需要,是一項服務於“故宮學”研究的基礎性工作。

記者:請您舉一些具體例子。

鄭欣淼:比如,13萬件清代錢幣、2萬餘件帝後書畫,過去既不算文物,也不算資料,從未進行過系統整理。這次清理中,不僅對這類遺物進行了系統整理,而且對所有資料藏品進行了重新的鑒定、研究,完成了共計180122件資料提升文物的工作。

新提升成的文物裏,如織繡類文物裏來源於“文革”時期從房山上方山、雲居寺中收繳的數千件經書的封面,它們絕大多數是紀年準確的明代織物,且品類眾多、織工精細、紋樣精美、保存完好。這在全國博物館同類藏品中也十分罕見和難得,對於研究明代絲織品具有重要意義。其他如888件盔頭、鞋靴,從戲曲演出的形態看,盔頭和鞋靴與身上的戲衣一樣,都是傳統戲裝“行頭”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樣具有歷史價值。另外,圖書館所轄大量的古籍善本特藏、20萬餘件書版,古建部所轄大量建築構件、“樣式雷”燙樣等也首次納入文物賬進行管理。

摸清家底的同時,本次清理還有哪些收穫?

記者:故宮博物院在文物清理的同時,還做了哪些相關的工作?

鄭欣淼:在“故宮學”整體保護、全面保護理念的指導下,這次文物藏品清理不只完成了摸清家底、賬物相符的任務,而且與加強文物的科學管理、安全管理等工作結合起來,使文物管理水準得到很大的提高。

比如,文物庫房整體面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皇宮變為博物館,故宮部分古建築被用作文物庫房。本次清理結合古建築大修,合理調整了文物庫房佈局,著力改善了部分庫房的保管條件,文物防震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與相關科研單位合作,設計研製出4套雨花閣瓷塔木塔“彈性滑移減隔震系統”。

在文物資訊化管理方面也日漸成熟。文物管理系統中文物藏品的收藏位置數據和文物檔案影像等資訊得到了進一步充實、完善,且更加準確。現在,故宮博物院文物流通的全過程,包括院藏文物的賬目管理、庫房管理、文物修復管理以及展覽資訊、文物利用資訊均可通過系統直觀、實時地反映出來,實現了館藏文物流通的全面資訊化管理。

在文物管理方面也有了些新舉措。逐步實現了賬物分開,推行文物庫房不定期抽查制度,規範人員入庫和觀摩文物等各項規章制度,開展了長年外借文物的清理和催還。這些新舉措在文物管理工作中,查遺補缺,堵塞漏洞,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記者:您是如何看待本次文物清理成果的?下一步,故宮博物院在文物管理方面將有何舉措?

鄭欣淼:故宮博物院豐富的文物藏品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産,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産。故宮博物院代表國家進行保管,對它們進行妥善的保護與研究,是故宮博物院對國家、對民族應該承擔的責任。通過這次清理,我們向國家,也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合格的財産賬。

今後,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管理工作將轉入帶有研究性質的編目工作,並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繼續編印《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總目》、《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等清理成果,向社會刊行,為院內外乃至海內外的故宮學研究者提供便利,接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監督,真正擔負起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的重任。 (本報記者 李韻 本報北京1月30日電)

連結:

故宮博物院的前四次文物清理

本次2004—2010年曆時七年的文物清理,在故宮博物院的歷史上是第五次,之前還有四次,每次都持續在十年左右:

——第一次,1924年底至1930年,其後又用四五年時間進行點收。

1924年11月遜帝溥儀被驅逐出宮後,“清室善後委員會”即組織開展大規模的物品點交。是年12月24日開始,不到一年,點查完大部分,為1925年10月故宮博物院成立奠定了基礎。後由博物院繼續主持清點,1930年3月基本結束。期間公開刊行《故宮物品點查報告》6篇28冊,共統計物品9.4萬餘號、117萬餘件。

故宮文物在南遷存滬期間,還進行了一次逐件點收,詳細登記,油印了《存滬文物點收清冊》,作為南遷文物的原始清冊。故宮北平本院從1934年至1943年2月期間曾停止開放5年半,先後對留院文物進行了一次點收,總數達9.37萬號、118.9萬件,並對以前未經點收的各宮殿廷院的陳設品編號登記,1945年有《留院文物點收清冊》問世。

——第二次,1954年至1965年。

1954年,故宮博物院開始了全面整理工作。分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從1954年至1959年,主要是清理歷史積壓物品和建立文物庫房,先後共處理各種“非文物物資”70萬件又34萬斤。對全院庫藏的所有文物,參照1925年的《故宮物品點查報告》和1945年的《留院文物點收清冊》,逐宮進行清點、鑒別、分類、挪移並抄制賬卡。在整理中,從次品及“廢料”中清理出文物2876件,其中一級文物500余件,如商代三羊尊、宋徽宗《聽琴圖》及一批瓷品等都極為名貴。

第二步,從1960年至1965年,對藏品進一步鑒別劃級,建立全院的文物總登記賬,並核實各文物專庫的分類文物登記賬。制定了文物分類標準,將文物劃分為三級,編制了《院藏一級品簡目》。經過幾年的核對,基本做到物賬相符,並以故宮舊藏匯總為“故”字號文物登記賬,與核對過的1954年開始登記的“新”字號文物登記賬,合為故宮博物院藏品總登記賬。

此次清理,不僅在清宮堆積如山的物品以及藏品中玉石不分、真贗雜處的狀況下弄清了基本藏品數量,而且制定了有關保管工作的規定和辦法,使故宮的文物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軌,是個了不起的成就。

——第三次,1978年至80年代末。

“文革”期間,故宮的文物保管工作停頓。恢復工作後,清理了一級藏品,健全了一級品檔案。1978年,恢復保管部建制,重新制定了《庫藏文物進一步整理七年規劃》和《修繕庫房的五年規劃》。這次整理的主要任務,是把庫房中過去還沒有完成和沒有做好的繼續做好。具體工作是:劃分級別,鑒定年代,給文物貫號,做好文物排架,補齊文物卡片,核對文物數字。此次整理的難點是實物、賬卡、單據上的混亂。這次整理先後用了10年完成。大部分分類庫房在完成整理後都進行了小結,並通過了保管驗收組的驗收。

——第四次,1991年至2001年。

1990年故宮博物院地下庫房第一期工程完工,1997年第二期建成。從1991年起,在10年中,院藏文物的60%從地面庫房搬向地下庫房。地面庫房的大遷移和大的調整,幾乎移動了所有文物。院內先後制定並修訂了《故宮博物院文物出院出庫管理制度》、《故宮博物院藏品管理條例》和《故宮博物院地下藏品庫房管理細則》等。提出並實施了“對移入地下庫房的藏品進行分類驗收和更換院內在陳文物提單”的工作,核查文物數字,登錄文物資訊,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分清保管與陳列責任,為進一步摸清家底,實現數字化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報記者 李韻整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