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玩高古玉的藏友,覺得能擁有一件戰國時的玉佩自然是很榮幸的事情。上周鑒寶現場,一位藏友帶來了一件聯體玉舞人,雖然是現在新工雕刻,但由於選料、雕工都恰到好處,很有一點兒戰國聯體玉舞人的味道。
和田玉倣漢代聯體舞人
戰國時期,玉舞人非常盛行,在扁平的玉片上,刻畫舞人的形象,用透雕的技法製成,其中以聯體舞人工藝最為精湛。
這件玉舞人正是仿製當時的雕件,舞人梳扇形頭,額發平齊,兩鬢捲曲,身著曳地舞裙,水袖長但袖口很小,兩人各揚一袖于頭頂,作翩翩起舞狀,雕工足以和不少圖冊上出土的玉舞人相媲美。
由於選取的是和田玉整塊橙黃色的皮雕成,雖然是現在雕工製成,但這件聯體玉舞人很有點兒高古玉的味道。目前市面上流傳的高古玉幾乎皆為墓葬中出土,一般都會受沁嚴重,經常通體沁色,如同蒸栗。這塊和田玉的皮色恰如其分,加上和田玉本身的滋潤細膩,很有從古墓中出土,又被世人細細把玩後的感覺,通而不透,靈光流動。
專家點評
高國治(河南商報鑒寶專家、中國寶玉石協會寶石鑒定師、寶玉首飾藝術品司法鑒定人、原河南地質博物館館長)
一般來説,明以前的玉器稱為古玉,漢以前的玉器稱為高古玉。高古玉存世量很少,留存至今的大部分在博物館及少數藏家手裏。
很多人對收藏古玉有一定的誤區,盲目認為老的就是好的,很容易陷入一些造假者的圈套。其實真正有收藏和升值價值的高古玉,需要與歷史事件和歷史名人相關,特別是在歷史進程中有影響力的玉器,或是有鮮明時代特徵的品種。
所以這位藏友賞玩玉器的角度也很特別,他不是隨便淘一些倣古做舊,弄得臟兮兮的玉器,而是選擇一些仿製古代工藝的新玉器。這件聯體舞人無論從雕工還是選料上都非常好,仿製得惟妙惟肖的同時,還加入了現代人的審美,這樣的作品從收藏價值、升值空間上來説,都是很有潛力的。
箕形紅絲硯
“這是硯臺嗎?我倒沒想到呢。”一位藏友從山東帶回一件寶貝,上圓下方,周圍有沿,底下有二足,看起來和一個小簸箕一樣,雕刻的石頭泛出紅色,手感也十分光滑。整件東西的做工其實挺粗糙的,他就覺得這塊石頭還不錯,也沒問是什麼東西就買下來了。
商報鑒寶專家高德亮説,因為它的形狀就像是長方形的簸箕,這樣形狀的硯臺叫“箕形硯”,由於硯尾處向外撇,整個形狀像是“風”字,有時候也叫它“風字形硯”。
硯台下面有足,主要是因為靠近硯首的部分有便於存儲墨汁的凹槽,為了保持硯臺面水準,在簸箕口的部分就雕刻了足。
箕形硯是唐朝時非常流行的硯臺。那時人們席地而坐,幾案又較矮,人研墨時居高臨下,因此那時的硯臺多是有足的。再加上那時的人們習慣上下研墨,所以硯的造型為狹長形。後來隨著桌椅等傢具的出現,人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改變,硯臺漸漸變成現在的樣子。
專家點評
高德亮(河南商報鑒寶專家、高級經濟師、珠寶首飾藝術品評估師、珠寶首飾司法鑒定人)
從包漿和使用情況看,這件硯臺並不是唐宋時期流傳下來的箕形硯,應該是現代的倣品,不過做硯臺的這塊石頭,卻仍然可圈可點。
這種石頭叫紅絲石,做成硯臺叫紅絲硯。紅絲石産自山東的青州,據傳在唐宋時期,紅絲硯被譽為四大名硯(即紅絲硯、端硯、歙硯、洮河硯)之首,不過由於紅絲石資源稀少,至宋末開採紅絲石的坑掘盡告罄,硯材幾乎絕跡,紅絲硯四大名硯的地位後被澄泥硯所取代。
這件紅絲硯的石材,是紅絲硯中相對較差的。紅絲硯講究的是質地、顏色、紋理,是集觀賞與實用為一體的硯臺,不僅質地細膩,同時還有艷麗的色彩和變幻莫測的紋理。
紅絲硯價值的高低,要看它的顏色是否鮮艷,顏色對比是否強烈,質地是否瑩潤。上等的紅絲石石質如同溫潤的美玉,顏色以紅、黃為基調,兼有赭、紫等顏色;紋理也變化莫測,有人用“誰持彩練當空舞”來形象地描述紅絲石紋理的美麗。和其他觀賞石一樣,如果紅絲硯的紋理能像文字、動物、山水、人物等圖案,價值就更高了。
當然,作為硯臺雕工也很重要。這件紅絲硯雕工就過分粗糙了,有些浪費石料的感覺。若能配合巧用其形、其色、其紋的雕刻手法,紅絲硯便成為天人合一的既實用又極具觀賞價值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