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始,央行開始發行民俗節日系列貴金屬紀念幣,業已發行四組,分別是“中秋節”紀念銀幣、“端午節”紀念銀幣、“春節”紀念金銀幣和“元宵節”紀念金銀幣。
只此一套民俗節日系列紀念幣,便體現了中國金幣的文化與社會價值。民俗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最為貼近的,在它的發展中有著中華民族最鮮活的脈絡涌動。在這套紀念幣的發行過程中,中秋、端午、春節被定為國家的法定節日,從國家層面提升了民俗節日的地位,從這個角度而言,這套紀念幣是用金銀鑄造的中華文化活標本。它不僅代表著中國金幣在傳統文化保護理念上的公益性與自覺性,也從紀念幣這個載體反映出中華文化內在強盛生命力的一種自我修復,雖然目前我們的紀念幣鑄造工藝和創作理念絕大部分來源於西方,但是以民俗節日系列金銀幣的發行,昭示著中華文化本體的“復位”。
這套紀念幣本身從畫面來看,設計得也很質樸自然。“中秋節”銀幣是一幅古樸典雅的“花好月圓圖”,當空皓月如銀盆,柔和清輝之下,牡丹、月季和菊花次第怒放;“端午節”銀幣上是一幅生機勃發的“龍舟競賽”圖,“鬥舸紅旗滿急湍,船窗睡起亦閒看”; “春節”金銀幣是一幅別有民俗學寓意的雙魚吉祥圖;“元宵節”金銀幣上就是歡快的“阿福鬧花燈”。設計的場景全部來自於這些節日的日常景象,看上去並沒有很多設計的痕跡,那泥土味的直接似乎一下激活了我們即將淡忘了對於傳統節日的記憶。一套中華民族的節日圖譜,在一套紀念幣之中脈絡分明。展開了,就是一部活靈活現的節日“史記”,關於傳統節日的民俗,故事,人物,盡在“囊”中。
應該説,紀念幣有了民族性,也就具有了文化性和社會性。我們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在於民族的親和力和凝聚力。這種親和力有很多是靠我們的民俗節日維持下來的。它雖是潛在、無形的,卻是一種自發的情感,春節要回家團聚,端午要賽龍舟,元宵要吃湯圓鬧花燈,中秋要賞月訪親,這種自發的民族情感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讓我們這個民族綿延生息。
民俗節日系列紀念幣也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一部分。它播揚著民族性的風土文化,也是一張中國金幣文化公益性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