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青花瓷:投資收藏兩相宜

青花瓷:投資收藏兩相宜

時間: 2011-01-17 20:11:11 | 來源: 《投資者報》
收藏 >

青花瓷在中國瓷器市場的主導地位不可動搖,元代、明代甚至“清三代”青花瓷都能拍到幾千萬元

“素坯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粧,隱藏在窯窖裏千年的秘密,極細膩猶如繡花針落地”,周傑倫一首《青花瓷》,不僅讓詞作者方文山被人們所知,更讓歌中的主角“青花瓷”攪動起整個藝術品收藏市場的神經。

然而,青花瓷所詮釋的並不僅是歌中那般淒美,雖然色澤單一,但其雋逸的造型、樸素的內涵、經久耐看的質感,都註定讓青花瓷作為藏品的意義更富含韻味。

自古以來,素有“瓷中之王”之稱的青花瓷不但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隨著歲月演變,其收藏和投資價值也獲得人們的關注。

素坯勾勒“天價青花”

近日,一傳世“元青花”藏身沉船,並在山東菏澤市的工地“破土而出”。對此,菏澤市文物管理處工作人員馬靜興奮不已,“我太幸運了,有些考古工作者一輩子也挖不到一件青花瓷,而我一天就挖到三件。”

菏澤市的一場大雨讓馬靜有幸穿著大膠鞋站在泥水中作業,對沉船的九號船艙例行勘測,沒想到的是,在揀出一隻碎裂成一堆瓷片的醬釉大罐之後,黃泥裏露出一片白色,於是馬靜震驚地舀了一下水,根據經驗判斷,那應該是瓷器中的青花,竊喜之餘突然發現,浸在泥水中的青花瓷器上閃出一段青花龍紋。

要知道,龍紋在封建社會相當講究,這一發現顯然非同小可。除此之外,還有兩件元青花瓷器分別是鱖魚紋高足碗和元青花盤子。

就這樣,一場大雨給菏澤市帶來了上億元的財寶。根據山東省文物總店總經理宋瑋的分析,此次出土的元青花梅瓶為龍紋,六層紋飾,畫工精絕,應是元代官窯獻給皇帝的物品。如果一點沒破,市場價應該在3億元以上,可惜瓶口部有小瑕疵,器身有裂紋,市場價應在1億元以上。而鱖魚紋高足碗和元青花盤子的市場售價可能分別超過100萬元和50萬元。

無獨有偶,就在2005年7月12日,一個畫著傳統謀士故事的元青花大罐,從荷蘭一個軍官後裔家中的閣樓上搬下來,放在了倫敦佳士得的倫敦拍賣場上,這個名為“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的玩意經過幾番搏殺,以1568.8萬英鎊(約合2.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拍出,而這筆錢當時足以在倫敦黃金市場購得兩噸黃金。這一價格不僅創下了當時中國藝術品的最高成交價格,更使中國收藏界為之一震。

青花瓷是中國傳統瓷器的一種,在地大物博的中國,瓷器歷史之悠久、種類之豐富可謂世界罕見,不論是“南青北白”還是四大官窯,再或是八大民窯,不同朝代輪換之際也颳起了一陣陣瓷器進化的風潮,然而在這些琳瑯滿目的瓷器品種中,青花瓷卻猶如一支奇葩,一直立於不敗之地。

元青花的天價並非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據考古發現,我國在唐、宋兩代均有青花瓷器,但是胎質一般較差,做工也很粗糙,唯有元青花屬於釉下青花,使用著名的進口料蘇麻離青鈷料繪製,燒成瓷器之後,色彩濃艷。

元青花的價值連城,還與其存世量稀少密切相關。據有關資料,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有500多件,而國內公認的傳世、出土元代青花瓷數量僅100件左右,各大博物館均罕有珍藏。

瓷器投資首選青花瓷

俗話説“亂世藏金,盛世藏瓷”,在我國7000萬藝術品收藏與投資者當中,以“捧瓷大軍”為最,而在琳瑯滿目的瓷器品種當中,青花瓷又首當其衝。

據了解,青花瓷價格上漲速度遠遠超過其他品類陶瓷,幾乎是一年一個價。清代官窯青花瓷中的珍品在10年內價格甚至能翻上幾百倍。作為青花瓷三大家之一的王錫良在2000年創作的青花小盤賣價不過2000元,而在2010年,市場交易價格已達20萬元以上,10年時間上漲了100倍。

但是,對於市場值得收藏的青花瓷品種,不同人持不同觀點。有人士認為元代青花瓷算是熱門品種,炒得也比較熱。而上海市工商聯收藏俱樂部理事長則認為,從投資角度來看,明清瓷器是熱門,而且還會有很長一段升值期。如2001年,上海敬華拍賣公司曾以880萬元的價格拍出一款“明永樂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燭臺”,四年後,當此燭臺出現在北京翰海拍賣公司的春拍中時,被藏家以2035萬元的價格買走。

青花瓷價格的漲幅幾乎難以估算,在有“青花大王”之稱的王恩懷大師看來,青花瓷的收藏價值的確很大,而且青花瓷在中國瓷器市場的主導地位不可動搖,元代、明代甚至“清三代”青花瓷都能拍到幾千萬元。

青花工藝元代開始成熟

青花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如今,能數出來的標本並不多見:如20世紀70至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余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是揚州,而揚州又是唐代的重要港口,可見,青花瓷從唐代起就開始外銷。

遺憾的是,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而是在宋朝走向衰敗。到目前為止,世人也只能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中找到一些端倪。一處是1957年發掘于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另一處則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的一片青花碗腹部殘片。

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等。考古學家從這些細節上發現,宋青花與唐青花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繼唐宋之後,成熟的青花瓷終於在元代的景德鎮亮相。更重要的是,元青花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畫風豪放、層次感鮮明等特點使得元青花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從製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但也不乏精細之作,如胎體輕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盤等。

正因如此,也使得那個坐落在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的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元青花捧紅了景德鎮,而景德鎮又造就了元青花。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元朝之後,當風雨飄搖的明朝到了天啟、崇禎時期,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頹勢,雖然明朝已經無藥可救,可是明朝末年的青花瓷卻煥發出勃勃生機。

“它擺脫了嘉靖、萬曆以來那種繁縟、密不透風,走向了清麗舒朗,這種風格也影響到清代青花的未來走向,尤其奠定了康熙一朝青花瓷器的基礎。”收藏家馬未都如是形容著青花的鼎盛。

就在1644年,中國發生朝代上的革命。這一年中,中國出現了三位皇帝——崇禎、李自成和順治,而這一年卻是青花瓷發展最為迅速的階段。

順治時期,景德鎮最為流行的商品就是青花,所以這個時期95%以上的瓷器都是青花,而且一個典型的對龍的繪法,也只有順治一朝才有。據説,這個畫法叫做“一身三現”。所謂“一身三現”,就是畫一個龍頭,畫一段龍身,畫一條龍尾,中間的地方都是雲彩,好像一條龍被雲彩遮擋,露出三段。也有一身五現、一身七現。有人説,這種繪法,從某種程度上講跟政治沾邊,當政局不明朗的時候,龍紋就表現得若隱若現;而後來清朝坐穩了天下,龍紋就全部呈現出來。

在長達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中,青花瓷器由摹古、創新,逐漸演化到形制規範,中規中矩,工藝也愈發純熟。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而今,青花瓷概念被附著在更多消費品上,逐漸被更大的用戶群所接受。比如,海爾冰箱推出了三門青花瓷版本;多彩推出了具有復古風情的青花瓷小筆電;梵聖推出青花瓷藝術隨身碟……諸如此類的産品,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將青花瓷這個見證中國朝代更替的藝術品帶入現代人的生活。

而藏家對於青花瓷,更多還是隱藏在心頭的那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愛,如果一定要什麼語句來形容,《非誠勿擾2》中李香山女兒川川的那首詩或許是最好的詮釋:“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裏,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裏,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裏,不增不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