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收藏當代裝置藝術 你準備好了嗎?

收藏當代裝置藝術 你準備好了嗎?

時間: 2011-01-16 19:44:50 | 來源: 成都日報
收藏 >

盛世興收藏,架上繪畫收藏方興未艾,裝置藝術也悄然成為藏家們的新寵。昨日,“視覺的結構A4畫廊2010青年策展人計劃系列展覽之六”在A4畫廊開幕,展覽展出了陳傑、陳文波、李姝睿、梁遠葦、劉文濤等12位優秀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具有時尚先鋒概念的裝置作品引來眾多觀眾追捧,也引來資深藏家的關注。業內專家告訴記者,隨著當代藝術逐漸深入人心,裝置藝術開始逐漸成為重要藝術樣式,機構、媒體、收藏家都開始把裝置藝術作品看作新的關注點。不過,相比架上藝術,裝置藝術得到的關注仍然有限,恰恰説明在藝術市場和收藏方面,裝置藝術潛力巨大,收藏當代藝術正當其時。

鉛筆畫出3D效果 數沙子也是藝術

昨日展出的作品不僅有架上繪畫作品,奇思異想的裝置作品更讓人眼前一亮。吳夢詩的《室》利用玻璃鋼建造出一個透明小屋,有流水不斷從屋頂流下。通過不斷移動的燈光照射,小屋在白色的墻面投射下時大時小、或實或虛的不同影像。藝術家欲以這樣的光影效果,表達封閉狀態下人的內心困惑與憂患。

“這怎麼有立體效果啊?像一幅3D畫。”2米多長的《無題》裝置作品前,觀眾連連感嘆這幅黑色作品的神奇。走近一看,這竟是藝術家用鉛筆繪製出的3D作品。原來,作者劉文濤在一個菱形凸面的畫布上,用一支鉛筆不斷地塗抹,通過明暗對比,使作品呈現出不同以往的立體效果。

據畫廊負責人介紹,該畫廊推出的2010青年策展人計劃中,不少青年策展人對裝置藝術青睞有加,各種展覽中裝置藝術佔據相當比例。畫廊雖然不負責作品出售,但經過他們牽線搭橋,很多裝置藝術作品已經名花有主。如之前畫廊曾展出的“80後”藝術家楊心廣的裝置作品《數沙子》,這同樣是一件看上去極其普通的作品,就是一小堆隨處可見的沙,大概能裝滿一湯盆。沒人知道這個沙堆由多少粒沙子構成,而楊心廣卻要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他僅靠自己的手和眼,硬是花了一年多時間,數出沙子的數量,而且,他還數了兩次,結果分別是185465粒和186837粒。沒有人知道哪個數字才是準確的,或許兩個都不是。這件作品的收藏價格是人民幣6萬元。

裝置作品墻內開花墻外香

“相較于在拍賣市場價格不斷創造新高的架上繪畫,國內的裝置作品可謂低價位冷門藏品。”業內人士坦言, 裝置藝術在中國發展了幾十年,現在已有不少“專職”裝置藝術家和“兼職”裝置藝術家。國內很多裝置藝術作品在海外拍賣公司拍出了不俗價格,但國內的裝置藝術市場卻一直不溫不火,始終處於徘徊階段。這位業內人士説,國外的收藏系統已成熟地將裝置藝術納入,國內很多裝置藝術家也直接和國外畫廊、博物館、基金會等合作,出現了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局面。如華裔藝術家蔡國強的大型裝置作品,就被古根海姆美術館和MOMA美術館收藏。

據該業內人士介紹,2006年嘉德秋拍當代藝術專場上,肖魯在1989年現代藝術大展中的作品《對話》就以150萬元人民幣起拍,最終以231萬元人民幣成交,成為首件超過百萬元的中國當代裝置藝術作品。雖然《對話》以較高價格成交,但國內真正懂得裝置藝術的行家並不多。該專家直言,國內收藏家更傾向於包含有雕塑、繪畫等元素的物化裝置藝術品,實際上,很多裝置藝術作品都採用了音樂、戲劇、詩歌、散文、電影、電視、錄音、錄影、攝影等更為廣泛的非物質手段。況且,有些裝置藝術作品在創作時就明確是用來短期展覽的,它們呈現的只是一個瞬間、過程或者一種現場感。這一創作觀念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對國內傳統收藏産生重要影響。

收藏裝置藝術正當時

據了解,在國內收藏家中系統關注裝置作品的藏家有管藝、張銳、考雲崎等,其中,管藝擁有包括黃永砯、王廣義、張培力、吳山專和顏磊等藝術家作品在內的700—800件藝術品,大約三分之一收藏為大型裝置藝術。

業內專家告訴記者,目前中國裝置藝術作品收藏現狀,讓人很容易聯想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時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狀況。當時一些國外藏家以特別低廉的價格購買一些在當時中國無人問津的當代藝術作品,後來在國內藝術市場活躍時,又以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轉手。該專家預測,如今,裝置藝術市場一如當年的當代繪畫作品,屬於剛剛起步階段。因為在認知上欠成熟,以及保管、存儲等方麵條件有限,收藏大型裝置作品的確存在一定困難。不過,一旦國內藏家對裝置作品認識更加成熟,就會開始跟進收藏裝置作品。那時,這些作品會比現在升值很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