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讀印識款斷真偽

讀印識款斷真偽

時間: 2010-12-31 19:19:33 | 來源: 東南早報
收藏 >

印章邊款的演變

自明代中葉以來,篆刻的邊款藝術成就與明清流派印章藝術是並駕齊驅的。這一顯著特點,説明明清流派印章藝術是秦漢印優良傳統一脈相承的發展産物,那麼,明清卓有大成的邊款藝術則是秦漢印苑裏所未曾有的全新創作。

鑒定一方印章是否為明清時代的,經過辨識包漿質地,分析刀法特徵,觀看印紐體式這三個過程,應該是不難斷定的。但涉及具體篆刻名家,則必須依據存世可查的各項物證資料,及印章本身的邊款內容風格來仔細考證。嚴格説來,篆刻家同時也是風格不一的書法家,自書自刻,或者不書而刻的款識,常常表現出一種毛筆所達不到的韻味。有的神似晉唐小楷,有的宛如魏晉草書,有的像北碑,有的像漢簡,各種書體神韻畢現,仿佛成了一個微型的碑林世界。

篆刻家在印旁刻款,始於明代。印款除題年月姓名外,有時還加上其他詞句,類似跋語。內容多的,佔滿一面、兩面、三面、四面,甚至包括石頂刻上五面。有的書稱印跋。石章刻邊款的始創者文彭,刻法如同刻碑,是先寫款字,然後依墨下刀,每一筆雙面著刀。繼之者何震則開創了不寫款字,操刀便刻,每一筆只刻一刀的單刀直刻法。雙刀法依筆跡而刻,比較能體現筆意,單刀直切,淋漓痛快,則比較容易表現出刀味與石味。明末清初一批印人,石章邊款不論篆隸真草,還是多數用雙刀法。直到乾隆年間,丁敬開始全用單刀法,蔣仁、黃易以下群起效之,單刀法遂成氣候。

邊款文字有講究

五百年來邊款藝術的輝煌成就,事實上卻是不太為人甚至印人所注目。古往今來,無數有作為的印人們,似乎是默守著“作而不述”的契約。印款文字是書法藝術在石章上的再現,刻刀則是名副其實的鐵筆,印人書法水準的高下優劣,將真實地反映于印款。因此,歷來的篆刻家,均不甘願放棄偌大的足以表現技藝的“疆場”。為了刻款的需要,他們認真地研習真、行、草、隸多種字體,至少精於一體,以免造成印面頗佳而印款難以匹配的遺憾。小中寓大,尺水興波,印款的篇幅總多於印面,大智慧的印人豈有不做其文章而盡情發揮的?印款文字中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料。

在鑒別名家印章真偽過程中,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全部偽造或部分偽造,如“真款偽印面”或“偽款真印面”。還有他人代刀,如吳昌碩晚年有些作品由他兒子吳臧堪代刀;趙之謙的白文印“餐經養年”印面、四面魏書邊款,以及頂端的佛像都是由趙之謙手書手繪後,由其弟子錢式代刻而成。此類代刀的作品可以另當別論。

收藏印章,講究的是真品、精品、完整品。明清以來,印家層出不窮,印作數不勝數,只要符合上述三條標準,不管是不是名家之作,都是值得收藏的好東西。對於藏家來説,以精為主,先博後精,不失為一種良策,因為收藏鑒賞是一個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沒有博,哪來精。然而一味求博,劣石舊印收藏一大堆,也不是個辦法,只有在掌握相當的文史知識後,系統分類,有選擇地逐步積累經驗和知識,由低到高,才能走向成熟和精到的目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