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名家畫瓷:探求當代名人瓷新領域

名家畫瓷:探求當代名人瓷新領域

時間: 2010-12-31 19:01:38 | 來源: 北京商報
收藏 >

在中國藝術品的價值被深度發掘、價位一再衝高的2010年,收藏與投資的話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書畫、玉器、錢幣、珠寶……等各個領域都有新生力量進入,而代表著中國幾千年文化精髓的瓷器,更是由於被業內公認為“硬通貨”而廣受追捧。但是,由於近年來瓷器的價格一再走高,收藏的門檻也越來越高。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投資和收藏的人將目光轉向了當代名人瓷。而一些具有創新和探索精神的藝術家,也將觸角伸入了“名家畫瓷”的跨界合作當中。

中國瓷器一路走高

投資收藏另辟蹊徑

對於瓷器收藏愛好者來説,瓷器越來越讓他們“進退兩難”:一方面,中國瓷器在各大拍賣中價格屢創新高。日前,一隻清乾隆官窯花瓶在英國拍出5.5億元,更是被人稱為“天價”,並再次刷新中國瓷器拍賣價格的世界紀錄。即使不是這樣的“天價拍品”,一件品相完好、流傳有序的中國瓷器也動輒幾百萬元,甚至幾千萬元,非一般藏家能望其項背。而流散在古玩、舊貨市場上的瓷器,價格倒是很有“殺傷力”,但不是在行內摸爬滾打多年的人,絕不敢輕易下手;另一方面,媒體又在不斷揭露瓷器造假的種種伎倆。

不過,藝術並不僅存在於某一個板塊,熱愛陶瓷的人總能發掘新的領域古瓷玩不起,我們可以從新的入手。當代名人瓷正是這樣一個正在日益受到關注的熱點。

所謂當代名人瓷,就是指民國時期一批著名陶瓷藝術家的作品和1959年獲得國家首批“陶瓷美術家”稱號的藝術大師創作的精品,以及後來獲得國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陶瓷高級工藝美術師”等職稱的名人的名作。

在名人瓷備受關注的同時,他們的作品也不僅止于幾萬元的價位,一些百萬元甚至千萬元的成交價不斷出現,給名人瓷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標桿作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松茂創作的第二塊《三顧茅廬》瓷板畫就以1300萬元(含稅)成交。這是繼其《三顧茅廬》系列之一于2005年賣出150萬元之後,再次刷新了單件藝術陶瓷成交價紀錄,被人稱為“開創中國當代藝術陶瓷千萬元時代”的作品。該件作品的購藏者認為,當代藝術瓷有著巨大的升值空間。這種升值空間也源於當代陶瓷藝術巨大的創作空間。

其實,早在2004年的時候,當代名人瓷就開始活躍,並受到了相當一部分人的關注。據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品進出口總公司總工藝師陳烈漢介紹,從2006-2010年這5年時間內,當代名人陶瓷的價格增長了10倍左右。大部分國家級大師的作品在當時可能只賣到7000-8000元之間,現在已經漲到了7萬-8萬元之間。從市場佔有量方面來看,不論是在禮品市場,還是在投資收藏市場,名人陶瓷的銷量也在以30%的速度增長。

陳烈漢認為,當代名人瓷的主要優勢在於,首先是工藝精湛。從2009-2010年之間,陶瓷藝術的水準超過了歷代的水準。因為科技的進步促進了整個陶瓷業的發展。比如顏料、配釉等都趨向於標準化,同時,分工更趨細化,也使得工藝師可以集中精力搞創新。再加上燒成技術的提高,也促進了陶瓷走向精品化;名人瓷的第二個優勢在於可以保真。傳統的陶瓷能在市場上流通的非常少,贗品可以説能佔到60%。當代陶資則不同。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從價格發展和市場佔有量的趨勢來看,當代名人瓷將是一個長期走高並且極具潛力的投資收藏領域。

投資收藏警惕代工

發揚光大仍需創新

然而,當代名人瓷並不是投資收藏的完美“避風港”或“保險箱”、隨著其越來越受到關注,一些不好的現象也正在慢慢出現。最讓投資者頭痛的莫過於“贗品”和“代工”。

對於一般收藏者來説,能夠從大師處訂到工藝品當然是一件幸事,但是隨著大師們受關注程度的提高,“千金難求一瓷”的情況也在日益顯現,不少藏家手中有錢,但訂不到心儀的作品。許多無良的商家也正是瞅準了這一空子,大量複製大師的作品,給市場帶來了一定的混亂。“瓷都”景德鎮就曾經集中銷毀過冒充大師作品的所謂“名人瓷”。買到“贗品”固然讓人窩心,但如果從大師處訂來的也不是真品,而是“代工”的作品,恐怕就令人傷心了。而據業內人士介紹,現在這種“代工”的現象還不多見,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這給藝術陶瓷的發展帶來了不好的影響,需要從業人員儘快提高自律能力,否則會影響到市場的發展,打擊收藏家的信心。

一方面是“贗品”、“代工”等現象擾亂市場,另一方面是大師們滿足於現狀,鮮于創新。陳烈漢告訴記者,現在有不少大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在重復同一件作品。認為這就是所謂的個人風格,沒有創新的動力,也不圖進取,固步自封,在藝術方面沒有更深的探索。其實藝術不應該是這樣的,它需要不斷地否定自己,才能不斷創新。

而從收藏家的角度來看,也應該選擇有個性的、有當代藝術風格的東西來收藏,這些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陶瓷藝術精品。

“名家畫瓷” 探索新路

前景如何需要檢驗

説到創新,“名家畫瓷”應該算得上是藝術陶瓷的一種探索和創新。

從大的範疇來講,“名家畫瓷”也應該歸屬到“名人瓷”這一大類當中。只不過“名家畫瓷”更注重繪畫領域和陶瓷領域的名人之間的一種跨界合作,以求達到更深刻、完美的藝術境界。

如果非要説“名人畫瓷”是一種新的探索,也並不完全是那麼回事。

藝術家對於藝術天生就有一種狂熱的追求。許多時候,他們完全是在靈感突發的情況下在瓷器藝術品上作畫,成就其全新的價值。比如林風眠、謝稚柳、陸儼少等美術界泰斗,就曾在10寸瓷盤上繪就了“仕女圖”、“潑墨山水”、“青花山水”等名作,堪稱是瓷品中的奇葩。

可以説,名家愛瓷、玩瓷,在瓷盤上揮毫抒情,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瓷器的魅力。但專門為名畫家與陶瓷大師牽線搭橋、完成作品的現象,還是近幾年的事情。

京城玨瀾瓷坊的主人“王鬍子”現在就在做這樣的事情。之前開過畫廊,玩過古玩,也酷愛瓷器的“王鬍子”,堅信“名家畫瓷”是一個具有很大前景的市場。因為它既有中國畫名家的血統,也包含了瓷器本身的價值,藝術價值無可估量。據“王鬍子”介紹,曾經有一個拍賣公司拍過唐雲用過的文房,略微有點圖案的就能賣到十幾萬元。

而事實上,“名家畫瓷”並不局限于書畫界的名人與陶瓷大師聯手合作,許多其他領域的名人對此亦有所涉足。一些影視名人也曾嘗試著在陶瓷上留下自己的“筆墨”。

過種跨界的合作,在近年來的拍賣場上還是得到了不少藏家的追捧,拍出了不錯的價格。比如范曾 “老子演義青花畫缸”的134.4萬元、江宏偉”留得殘荷聽雨聲 釉上彩瓷瓶”的13.4萬元、徐樂樂“陸羽品茶圖青花筆筒”的10.9萬元等。

對於這種合作,模式陳烈漢認為,陶瓷藝術和繪畫藝術歷來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也必須認清一點,那就是搞繪畫的人畫得很有名,畫陶瓷卻不一定會很成功。因為從材料工藝方面來看,陶瓷繪畫和紙面繪畫是有本質區別的。很多美術家、畫家在陶瓷領域還有學習的過程,並非所有名人畫家來畫陶瓷都能創作出藝術精品。

時任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瓷器工藝品部業務顧問、原中國工藝品進出口總公司總裁劉培金認為,如果為了一種商業目的,把藝術家聚集在一起搞一個創作的話,只是個“拼盤”而已,缺少比較高尚的藝術性。因為藝術品是一種心態平靜的狀態下創作的作品。但是,不論是哪一個領域的藝術家來合作,只要能發揮出自己的藝術特色、好的作品,那都將會成為另一種檔次的藝術品。

由此看來,“名家畫瓷”是否能夠成功開拓新的藝術品領域,實現藝術陶瓷的高品位跨越,還需要在商業和藝術之間做出抉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