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玉器鑒藏師:玉器與玉氣之別(圖)

玉器鑒藏師:玉器與玉氣之別(圖)

時間: 2010-12-28 18:32:44 | 來源: 北京日報
收藏 >

        文孫樂琪
 
玉雕大師李東先生在講述玉器與玉氣的知識。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玉由於承載著高潔的寓意,自古以來,以玉比德成為文人雅士的一種時尚。可是近年來,人們對玉的理解日漸狹隘。在玉質上,苛求白潤,不容微瑕,非羊脂玉不玩;在工藝上,追求精工細做,將技巧的高難度作為品評“絕品”的標準。玉雕大師李東先生對此持不同態度。

李東認為,過分追求工藝的高難度,其實是一種倒退。玉雕工藝的細巧在清乾隆年間已經做到了極致,今人如若憑藉先進的現代工藝與古人拼技巧,則毫無新意可言。當今的一些玉雕作品,細有餘而氣不足。李東認為,玉雕作品要有正氣,“花拳繡腿”只“養眼”,不“養心”。

李東説,現在的玉雕藝術,不能只注重玉器外在的雕工,而應該提升其內在的“玉氣”。所謂“玉氣”,就是指雕玉者通過雕琢玉器所要傳達給人們的某種精神。“器”與“氣”二者並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一種互補的關係,“以氣補器”,用內外兼修來彌補現在玉雕“器有餘,而氣不足”的缺陷。李東説,玉雕作品要避開俗氣、擺脫匠氣、遠離市井之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清逸自然之氣。

參悟了道家精髓的李東,賦予他的玉雕作品的“氣”,是一種天地浩然之氣。賦予玉以思想的啟迪,禪的意味,使玉既能“修心”,又能“養性”、“開智”,這才是李東雕玉所尋求的“氣”的本質。

在愛家收藏品市場,筆者見到李東的作品《眾妙之門》。在他的這件作品中,老子以聖人的形象示人,表達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作品的一面雙線起脊為框,上部有祥雲瑞氣環繞,打破了框線的界限,使得畫面有限而意境無限。中部的視覺焦點處,雕琢為老子像,其身後有背光,周圍有瑞氣。老子凸額獅鼻,壽眉長髯,雙目微閉,嘴角微揚,鬚髮飛舞,怡然自樂。上部瑞氣掩映下露出一冊竹簡,其上為大篆陰文鐫刻《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下部右側為牛,牛首寫實,鼓目闊鼻;牛身寫意,牛脊幻化為山峰。在易經中牛有厚德,意為承載。左側綴為方形白文印“老子”。作品另一面採用夔龍紋,中間部分素底留白,以陽文隸書鐫刻《道德經》首章末句四字“眾妙之門”。老子《道德經》的思想深奧莫測、通天接地、包羅萬象。透過玉雕,我們可以感受到李東對“道”的參悟所凝結成的強大氣場。

李東説,雕玉在於“琢磨”,“琢”是思考力,“磨”是行動力。“磨”則玉之為“器”,“琢”則玉之為“氣”。從天地的寬廣度來表達玉雕作品,作品所反映的則一定是一種“大”,不論是“大器”還是“大氣”,都是一種藝術上的“無限”,而不是一種“有限的小景、有限的工藝、有限的俗氣。”説到這兒,李東總結道:“如果説‘器’是一種承載,那麼‘氣’便是一種幻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