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圓明園:為了記憶的責任

圓明園:為了記憶的責任

時間: 2010-12-28 08:56:39 | 來源: 人民日報
收藏 >

圓明園:

為了記憶的責任

伯納布立賽(法國)《 人民日報》( 2010年10月29日 23 版)

1860年10月,圓明園慘遭英法聯軍的踐踏最終被焚燬。150年後的今天,在圓明園西洋樓“諧奇趣”遺址,我們與中國朋友相聚在一起,紀念那個悲慘的日子,反思沉痛的歷史。作為一名記者、歷史學家,我曾于7年前完成《1860:圓明園大劫難》的寫作,這本書意在提醒法國人要正視那段歷史,將圓明園的慘痛記憶永遠保存下去。

我第一次認識圓明園是在10年前訪問中國的時候。那是一個秋光融融的日子,我和夫人在遊覽了頤和園後走進圓明園。目睹園中的殘垣斷壁,內心充滿悲哀和憤懣。我對英法聯軍焚燬圓明園這座人類文明寶庫的可恥行徑感到羞愧。雖然並不是我的家族的祖先燒燬了圓明園,但畢竟是英國人和法國人將如此美麗的園林、將一座被雨果稱之為“中國凡爾賽宮”的園林化為灰燼。

回到法國後,我發現幾乎沒有一本關於圓明園劫難的英文版或法文版專著,這是一段被西方人有意遮掩、忽略的歷史,於是我決定寫一本這樣的書。我蒐集了大量英文和法文的第一手資料,其中許多是當年的軍人、外交家和醫生所寫的日記或回憶錄,經過取捨加工,2003年秋我的這部關於圓明園大劫難的著作問世了,這是法語世界第一本揭露圓明園被毀細節的書。7年來這本書已重印4次,2005年有了中文譯本,無論在法國還是在中國,這本書都引起強烈反響,大受歡迎。

英國有句諺語:“我們可以寬恕,但是不能忘記。”

圓明園罹難150年來,雖然中國和西方乃至世界的關係已發生了極大改變,但是中國這段屈辱的歷史已深深植入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中。但在法國,人們更希望紀念那些光榮的事件,卻很少有勇氣去面對自己沉痛的歷史。因此對圓明園罹難的紀念,無疑是一次歷史記憶的喚醒,它將有助於我們對圓明園悲劇發生的深層原因的探討,有助於我們對這一事件給中國現代化進程帶來的影響的深入思考。

直面歷史,才能承擔責任。多年來,我一直希望將英法聯軍劫掠、流落于海外的圓明園文物歸還給中國。幾年前我曾給當時的法國總統希拉克寫了一封信,希望法國政府能將在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圓明園四十景圖咏》歸還給中國,這本圖冊是1860年一個叫杜潘的法國軍官從圓明園中搶得的,它是中國清朝乾隆年間所創作的全面反映圓明園面貌的作品。當時杜潘把它賣給了法國的杜魯歐拍賣行,杜魯歐拍賣行又轉賣給了法國國家圖書館。文物回歸,是劫掠者的懺悔,更是對被劫掠者的尊重,並將有助於修復歷史傷痕。

在法國,有一種説法叫“記憶責任”,其意原為承認和不忘記二戰期間對猶太人犯下的罪行。我認為這種説法在圓明園事件上也同樣適用,我們應該去紀念。不僅中國要紀念圓明園罹難,包括法國、美國、德國、日本在內的國家也應該時常反省他們給別國帶來的劫難。正像法國前總統德斯坦在為《1860:圓明園大劫難》中文版作序時指出的那樣:“但願這部扣人心弦的著作,有益於世界上仍在相互傷害的國家間的和解。”我贊成中國紀念圓明園遭劫難150週年的舉動,這是一場富有勇氣的紀念活動。我曾設想過,假如英法聯軍的遠征根本沒有發生那該多好啊!我們不能讓歷史重演,但歷史也不能被選擇性地忘記。承擔起記憶責任,正是為了悲劇不再重演,世界永遠和平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