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兩千萬港元天價螺鈿傢具:收藏新寵

兩千萬港元天價螺鈿傢具:收藏新寵

時間: 2010-12-24 17:38:00 | 來源: 精品購物指南
收藏 >

清康熙 褐漆地點金銀嵌螺鈿梅花形香盒
 

“蟠螭金鑿五色毯,鈿螺椅子象牙床,”這是元代詩人尹廷高讚賞螺鈿傢具的詩句。詩寫得不怎麼樣,就是把好東西排列在一塊,但也道出了古往今來人們對螺鈿傢具的嚮往之情。

盒五瓣梅花形,平蓋面,通體髹黑漆地嵌薄螺鈿。蓋面的五片花瓣各用不同金星紋飾裝點,有皮球花、龜背錦等諸色錦文,左右交錯,縱橫成行,金色點點,在繁縟中透出幾分規整,頗具匠心。蓋裏飾一少數民族服飾小童手持小镲起舞,活潑可愛,盒內底部螺鈿嵌兩隻小鼠,似在嬉戲又似在覓食,靈動可愛。盒底篆書款識:“獨醒子”,語出屈原之“眾人皆醉,唯我獨醒”,明萬曆間賈應壁撰有《獨醒子》二卷。

所謂“螺鈿”,是指用螺殼與海貝磨成薄片,根據畫面需要而鑲嵌在器物表面的裝飾工藝的總稱。螺鈿的“螺”,顧名思義是指螺類、貝類的外殼。“鈿”字需要解釋一下,據《辭海》中註釋,為鑲嵌裝飾之意。例如用金、銀鑲嵌,稱為“金鈿”, 用金翠珠寶等製成花朵形的首飾,稱為“花鈿”。

由於螺鈿是一種天然之物,外觀天生麗質,具有十分強烈的視覺效果,因此也是一種最常見的傳統裝飾藝術,被廣泛應用於漆器、傢具、樂器、屏風、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關的工藝品上。

美與財富之間

中國的鑲嵌藝術的産生時間比想像的要早,夏商周時期就已經有非常好的鑲嵌藝術了。它最早是一種財富追求,有價值感。比如夏代二里頭文化的鑲松石獸面紋的銅飾牌,做得非常優美,松石鑲嵌得很滿。商代婦好墓裏出土了一件著名的嵌松石象牙杯,也鑲嵌得非常精美。這都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

為什麼螺鈿以螺類、貝類的外殼為原料呢?首先,跟我們早期的價值觀有關。中國貨幣最原始的形態是貝幣,貝就是貝殼。因為在古代,貝殼相對容易獲取,加工也相對簡單。而貝殼本身有美麗的自然光澤,賞心悅目。今天貨幣的“貨”字底下還是一個“貝”字,這是説明早期的貨幣概念就是貝的一個證據。

螺鈿鑲嵌很長時間內一直是作為一件奢侈品而出現。魏晉南北朝時期,豪門貴族都願意爭奢鬥富,這種風氣大大推動了鑲嵌藝術的發展。李延壽的《北史》記載,魏太后曾贈給和尚“七寶胡床”。“七寶”是什麼?《法華經》上記載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硨磲,指一種比較大型的貝殼。

唐代以後,貨幣形態發生了改變,螺鈿鑲嵌開始作為一種美學去追求。今天所能見到最漂亮的嵌螺鈿的實物就是這個時期製造的。但至於螺鈿,則大致還屬於特種産品。週密的《武林舊事》中記載,宋高宗巡幸張俊家,張俊進獻大量禮物。最著名的禮物除了16件汝窯以外,説到漆器的時候,説有10件“螺鈿盒”、10件“犀皮盒”,這些漆盒均用織金的錦綢緞承墊,可見對這些漆盒非常重視。

螺鈿鑲嵌重新在美學上産生意義,還另有原因­——珍珠在這個時期已成為藝術中的重要材料。宋代宮廷通過外貿進口了大量珍珠。照《宋史·輿服志》記載,除珠翠做鳳冠首飾,椅披到踏腳墊子也用珍珠繡件。據記載,有個時期將多餘珠子出售到北方時,數量竟然達到一千多萬粒。

清代是螺鈿傢具達到高峰的時期,同時這一工藝也受到清朝宮廷的青睞。有資料顯示,乾隆三十六年,兩淮鹽政李質穎在進貢清廷的單子上,就有“彩漆螺鈿龍鴻福祥雲寶座”、“彩漆螺鈿龍福祥雲屏風”等10余件揚州漆器螺鈿傢具,當時它們均存放在圓明園之中,至於它們現在去了哪,就不好説了。

螺鈿的工藝

螺鈿屬於鑲嵌工藝的一種,主要原料是蚌殼。一般多把蚌殼切磨成薄片,細絲,或切碎成大小不同顆粒,用種種不同技術鑲嵌于銅木漆器物上。因此,螺鈿因為各個時代的工藝發展而有所不同。

大體來説,螺鈿工藝成熟于唐代,盛行于唐代,而到明清,螺鈿工藝的發展到達頂峰。晚明的螺鈿最為發達,今天存世的數量很大。明代螺鈿首先從工藝上分出了厚薄,專業術語一般説“厚螺鈿”、“薄螺鈿”。一般來説,厚螺鈿製作時都是嵌入的,不管是嵌在木頭上還是嵌在漆器上;薄螺鈿絕大多數不是用嵌,而是用粘的方法,稱為“點螺”。螺殼經過特殊溶液浸泡以後會變得非常軟,非常薄,甚至比紙還薄。漆器在沒幹的時候非常黏,這時候拿鑷子夾住螺殼,往漆器上一點一點地粘,所以叫點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