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資本時期如何收藏藝術品

資本時期如何收藏藝術品

時間: 2010-12-23 17:17:02 | 來源: 《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
收藏 >

文徐小青

很多投資機構將藝術品作為價值區域和投資工具,期待幾年後從中獲利

2010年的藝術品市場延續了2009年的火爆,天價藝術品頻頻出現。有人甚至感嘆,如今高價藝術品提到“億元”,已經不是一億,而是究竟幾個億的問題。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藝術市場即將進入資本干預時期。在後金融危機時代,新興資本與遊資紛紛涌入藝術品市場,將藝術品作為投資工具,多種因素綜合推高了市場。

投資者不能“孤芳自賞”

“其實藝術是沒有價值的,藝術被資本發現才有價值。全球的藝術品都是,是給資本認同了以後藝術品才有價值。關鍵是什麼樣的藝術品能被資本認同。”在本月初舉辦的“芷蘭雅集”年終論壇上,著名收藏家劉益謙從投資的角度,語出驚人地闡述了資本與藝術品的緊密關係。

他認為,一個投資者的資本追逐藝術品,投資理念符不符合別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才是問題的根本。“你説這個東西好沒有用,你可以收藏石頭,説它有三萬年,但沒有人買也沒有用。”所以,投資者的行為要符合大眾審美觀,得到別人的認同,這才是藝術品能不能漲的關鍵。

台灣收藏家王定乾表示,現在的多件天價藝術品都是這兩年在後金融風暴時代産生的,這説明瞭中國的經濟實力的增長,中國藝術品也隨之走向世界標準。新興企業家帶著遊資進場,為了抵禦通貨膨脹,購買了許多藝術品。

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尚勇説,現在有很多投資機構的藝術品基金、投資資金進入收藏市場,它們並沒有將藝術品完全看成是文化品,購買藝術品也並非為了欣賞和研究,而是將其作為價值區域和投資工具,期待用幾年的時間從中獲得巨大利益。金錢本身有增值的慾望,這是貨幣本身的特點。藝術品還有一個特點,越搶越高。它可以不斷被消費和交易,並且在流通中不斷增值。

投資藝術品有要領可循

資本究竟是以何種標準來選擇藝術品,並判斷其是否具有交易價值和增值潛力?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龔繼遂以書畫作品為例,首先要具有一定的“量”,“畫太少是不行的”。像潘公壽先生的書畫估計不會超過2000張,“這些不夠市場分配和競爭”。不過,數量多的畫作如果分配得不好也不能盈利。比如,浙江曾經有資本持續地收購過海派作家王震的作品,但因為其作品並不分散,沒有形成廣泛、流通的群落,所以並未獲得理想的投資收益。所以好的投資品,既要分散合理,又要有一定的稀缺性和市場流通性,如逝世30年的畫家甚至在世的畫家,其作品要有一定的比例在博物館,一定的比例在文化地域,一定的比例在社會各個年齡階層或財富階層,才有可能因為年齡交替、經濟的形成而産生轉手交易。這樣在技術層面上就可以清晰地來描述什麼東西是可以投資的,什麼東西是未來有前途的。

北京翰海拍賣公司董事長溫桂華女士認為,除了要看作品的稀有性。還要注意作品是否流傳有序。此外,更應該關注“掐尖”的作品。在同樣流傳有序的前提下,同一個畫家最典型的作品、最稀有的題材、最精的作品,“這種作品買了永遠都值,沒有虧和不虧。”

市場觀察:便宜藝術品也有人買不起

收藏家劉益謙認為,藝術品的高價與通貨膨脹有一定的關係。資金不能選擇房地産市場以及股市,便選擇了藝術品市場。不過,這並非藝術品貴得讓人“買不起”的絕對理由。

“任何國家都一樣,包括中國,翻開過去的文化歷史看,藝術品尤其精美藝術品在任何時代從來沒有便宜過,包括到今天為止,未來也是如此。”台灣收藏家王定乾説。

北京翰海拍賣公司董事長溫桂華也表示,藝術品不是生活必需品,肯定不是每人都買得起的,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收藏的。即使在藝術品最便宜的時候,依然會有人買不起。她舉例説,自己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齊白石的作品賣150元/張,自己的工資是17.08元/月。“以前攢一年工資不吃不喝買一張齊白石,現在我一輩子不吃不喝也買不起齊白石。我覺得這和市場的發展沒有關係,因為它還是一種高端的收藏,高端的消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