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藝術品過億成交,一家家拍賣行輕鬆破億,讓人們意識到如今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已經進入名副其實的“億元時代”。“億元時代”,正是中國收藏活動的一個分水嶺。12月5日,芷蘭雅集2010年度峰會暨第二屆中國藝術品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共同梳理了2010年的藝術品拍賣市場。
在收藏家劉益謙看來,我們正面臨著80年代末以來最為嚴峻的一次通脹,房子不能買,股票買了不漲,資金沒有好的去處,加上藝術品市場相對狹小,稍微一點資金進來就可以把藝術品市場搞得天翻地覆。
事實上,從之前的傳統收藏家主導江湖,到如今的大資本人士分割天下,藝術品拍賣市場正在經歷“改朝換代”。傳統收藏家開心地獲利了結,新興企業家進入,市場正進行著資源的再分配。藝術品也已經不再僅僅是收藏圈內的交易,而成為更大背景下的一種投資工具。
基於有投資的觀點,有資本的介入,新的觀念,新的想法,相對新的遊戲規則就可能出現。台灣中華文物學會副理事長王定乾説:“如今不要考慮藝術品市場和價格,應該考慮手上的東西是不是有價值,投資收藏有沒有遵照市場‘供需’規律和收藏的規律。”
儘管今年秋拍剛剛過半,節節攀升的藝術品價格,一夜之間創造的財富神話卻讓人們更加覺得從事藝術品收藏更加遙不可及。在市場繁榮的背後,真的只是少數人的遊戲?旅美畫家、收藏家王義強説,“如果收藏者能騰出時間學習一下,看看書、跑跑圖書館,了解以後再動手,用心學一點的話,進入這個行業不是太難,也不要把它看得太難。”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後“億元時代”意味著收藏從一開始就要理性地選擇藝術品,別拿老虎當玩具。
- 專家看法
榮寶拍賣公司總經理劉尚勇
“市場或進入資本干預期”
榮寶拍賣公司總經理劉尚勇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在經歷了去年的億元時代以後,市場格局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將來一段時間裏,市場可能要進入“資本干預時期”,也就是説誰的畫應該值多少錢恐怕要由資本説了算。
資本正逐漸打造它們認為有一些價值的板塊,比如前幾年當代藝術板塊是資本打造的,宮廷藝術或皇家收藏板塊,也是産業資本或金融資本打造的。還有“紅色經典板塊”以及近現代大師的板塊,都是在資本力量推動下逐漸形成價值板塊,而這些價值板塊越來越堅硬,越來越堅挺,也越來越凸顯它的優勢。進入這些板塊藝術品就變得非常值錢,沒有進入板塊的恐怕就要在很長時間之內它的價值得不到體現。
定價權是市場裏的核心權利,定價權在中國藝術品幾十年的表現我認為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時期:行政干預時期-消費干預時期-資本干預時期。解放初的時候,一直到“文革”時期,屬於行政干預時期,誰的畫值錢誰的畫不值錢由領導説了算。改革開放以後全部回歸市場叫“消費干預的時期”,誰的畫值錢誰的畫不值錢是由消費者説了算。定價權的三次轉移,從行政干預到消費干預再到資本干預,可以大體看出藝術品市場正在發生的變化。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管理系教授龔繼遂
“稀缺性和流通性需兼顧”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管理系教授龔繼遂認為,作品太少是不行的,不夠市場分配和競爭;但如果作品太多,分配得不好也不能盈利。盈利好的是兩個,就是作品又多又爭相收藏的,比如張大千和齊白石的作品。喜歡張大千的藏家分配在台灣、香港、大陸,不可能形成圍標聯盟,很容易使價格上去。
據我了解,浙江曾經有資本持續地收購過畫家王震的作品,砸了很多錢,有明顯的坐莊行為。王震有2萬件以上的作品,散到日本的就有4000多張,沒有形成廣泛流通的群落。
我認為好的投資品,比如逝世30年的畫家甚至在世畫家的作品要有一定的比例在博物館,一定的比例在文化領域,一定的比例在社會各個年齡階層或財富階層,才有可能因為年齡交替、經濟的形成而産生轉手交易。有一定的稀缺性和市場的流通性的作品的未來是有前途的。本報記者 范旭光[2.91 -0.34%]
- 收藏建議
符合大眾審美的藝術品較“靠譜”
收藏家劉益謙認為,藝術品被資本發現才有其投資價值,全球的藝術品都是如此。關鍵是什麼樣的藝術品能得到資本的認同?
劉益謙認為,一個資本追逐的藝術品,投資理念符不符合別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才是問題的根本。以收藏海派畫為例,如果十幾年都在收藏海派畫在今天不是升值,而是貶值。“當時我35萬買的一幅海派畫,嘉德18萬就給定槌了。”所以,收藏的藝術品符不符合大眾審美觀,收藏行為能不能得到別人的認同,才是藝術品後市能不能上漲的關鍵。
今年秋拍的價格普遍比較高,整個市場氣氛比較火爆,這與大經濟背景息息相關。建議收藏者應該以一顆平常心看待藝術品的上漲。不管什麼樣的市場,風險永遠存在,任何熱愛藝術品的收藏者、投機者、投資者切記風險。
(范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