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鑒寶收藏 認知為先

鑒寶收藏 認知為先

時間: 2010-11-29 15:38:07 | 來源: 國際金融報
收藏 >

在世界性的藝術系統中,中國藝術有許多獨到之處。而能夠以一種文字的書寫方式和筆跡的律動,表現出書者的情緒和審美的追求,從而使文字的書寫昇華為一種藝術的方式,這就是中國書法的奧秘。而與書法同源的中國畫,同樣表現出了它的獨特性。其中山水畫的自然觀,溪山行旅、瀟湘奇觀、富春山居、秋山草堂,都記錄了畫家的心象,而非純自然的景象。中國的花鳥畫則把西方人所忽略的花鳥蟲魚造就成特殊的繪畫題材和特殊的繪畫樣式,使之在審美的領域煥發異彩,表現畫家的心聲。所謂梅蘭竹菊的氣節、松石的高風,正是人生的藝術寫照。中國繪畫有著自己的審美理想和表現方式,其完整的體系就是中國畫的傳統。中國畫藝術蘊涵了豐厚的哲學意念,以天人合一的藝術思維方式,把審美定位在形神、氣韻等抽象的概念中,從而凝聚成一種與西方藝術大相徑庭的東方精神。這一精神在當代中國畫中的表現,有歷史的繼承,也有時代的發展。

在當代高速發展的經濟支撐下,當代國畫的收藏也是集一時之盛。但是,當代國畫收藏的背後也存在著許多問題,最重要的是藏家對於收藏的意義,更多的是著眼于增值這一經濟問題之上。人們的熱情在經濟的蠱惑下,將本應對藝術的關注,沉寂在經濟問題之後,各種成交價的誤導和記錄的突破,往往演化為一個公眾的社會話題。這種公眾性雖然對於當代中國畫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可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消解了藝術鑒藏的內在精神。

從歷史上看,收藏有三個群體,即宮廷收藏、文人收藏與民眾收藏。中國的鑒藏文化中,最能與中國畫傳統相合的是文人收藏,正是文人收藏積澱了中國文化中特別的一個內容,也是形成中國鑒藏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宮廷收藏和民眾收藏更多的是從財富的觀點出發來積累財富,其中的宮廷收藏大多來自繼承、進貢和搜刮;民眾收藏則基本上是以繼承為主。文人收藏雖有繼承的部分,可是多數是在與當代書畫家(文人)交往中的酬應和饋贈,因此與具體作品相應的是收藏的典故和佳話。

當然,這樣的收藏傳統和收藏文化,是今天很難達到的境界,因為傳統的文化方式與社會形態之間的關係都在歷史的發展中發生了變化。但是,正如中國畫傳統的改變還需恪守發展中的底線一樣,當代國畫的鑒藏在時代的變化之中,也只有繼承和發展中國畫鑒藏文化的傳統,才能使鑒藏在文化的浸泡中生發出令後人回味的趣事和佳話,為中國式的鑒藏文化增添時代的新內容,同時也豐富當代國畫作品的內涵。如此,鑒藏的過程因為文化的問題而增添了它的附加值,從而使當代文化的建設能夠在經濟問題之外表現出它的特別的意義。

無疑,這之中最需要的是對當代中國畫的認知。認識和理解藝術有多種途徑,其中與藝術家的交流為重中之重。我們今天難以和石濤、八大去交流,也難以和傅抱石、李可染去交流,與他們只能在歷史的時空中神交。但當代鑒藏與當代畫家的關係,基本上不存在時空隔閡,可以減少認識和理解的難度。中國畫的鑒藏,只有在當代的範圍內,才有可能創造為後人所景仰的歷史,才有可能增加為後人所品味的佳話。

劉春林簡介

四味軒主,1963年生於上海,自幼隨著名書法家姚青雲、翁闿運先生學習書法,後跟隨張涵先生學習國畫藝術。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國際)理事、中國國畫院院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武漢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江都市書畫院高級美術師、中國實力派書畫家。

潛心研究中國的書法和繪畫,認為書畫同源,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在潛研書法的同時,並化了大量的精力,鑽研中國畫藝術,“梅、蘭、竹、菊”及花卉禽鳥均有一定的造詣,尤其是對葡萄的創作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著作的葡萄及其他的四幅作品入選2010年世博會,並在中國館展出。2010年7月,作品“秋碩”,在“東方之冠,全國書法美術作品展”活動中榮譽入展,並作為收藏證書的封底之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