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專家解讀如何收藏當代藝術

專家解讀如何收藏當代藝術

時間: 2010-11-29 15:35:06 | 來源: 《成都日報》
收藏 >

從正在舉行的收藏家收藏展到下個月即將舉行的“英國製造英國文化協會當代藝術展1980-2010”巡展……成都的高端當代藝術展覽形成了井噴之勢,名家紛至遝來,作品精彩紛呈。如何欣賞當代藝術作品?什麼樣的作品才能稱之為優秀的當代藝術作品?如何收藏當代藝術?昨日,借四川博物院舉行《走進英國當代藝術》培訓講座之機,記者專程採訪了主講人、著名評論家陳默等業內專家,帶領讀者走進當代藝術。

如何欣賞:

多看作品 還得腦筋急轉彎

“不管是國內的當代藝術家,還是國外的,他們在作品中都鍾情于‘反對象’的手法。如果你看到畫面中描繪的對像是一個挂著衣服的凳子,那它的意義絕對不會是簡單地描繪一個挂著衣服的凳子。觀眾還得根據這個畫家的背景和當時的歷史時期來理解作品的意義。”陳默認為,狹義的當代藝術是近二三十年才出現,大家接觸得比較少。更重要的是,整個教育體系缺少當代藝術的教育和普及,所以觀眾對它還非常陌生。

如何欣賞當代藝術,陳默指出,觀眾必須得多看。比如國外的博物館、美術館都會系統地展出各個時代的藝術品,有古代的,近代的,當代的,觀眾可以漸進地了解藝術的發展。看多了,他們自然對於當代藝術的表現手法就不會覺得很刺激、很前衛。此外,他還認為,看當代藝術,必須得有點腦筋急轉彎的理念,放開人們已經形成的欣賞習慣,帶著好奇心去看。“當代藝術和其他所有藝術一樣,只要看得多了,有了積累,就不會覺得‘抽象’,能夠自如地行賞了。”

什麼標準:

像不像不是標準 關鍵是看內涵

對一般人來説,欣賞一幅繪畫的標準常常是能否“看懂”,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麼?畫得像不像?這對於具有當代性的繪畫顯然不適用。業內專家指出,從藝術角度而言,一件繪畫作品的優劣首先不在於它像或不像,而在於作品主題或作品輻射出的某種觀念、思想、情緒能否緊緊抓住觀賞者的心,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並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因此,像與不像就不能作為衡量作品的好壞或欣賞作品的標準。

專家説,當代藝術最核心的問題是看藝術作品本身是否具備當代性。當代藝術的本質,應該是藝術家對當下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現實生活的其他方面,及時地作出自己獨特的判斷,並以藝術的形式進行表現與評判。當代藝術應該是藝術對當今現實世界的反映、呈現與批判。

“你會發現一百年來西方的畫越來越‘難看’,所謂美的概念和藝術的概念一直在改變著。所以藝術本身在不斷遊走、在拓展,肯定會影響人們看事情的方式。梵谷現在變得流行了,塞尚的畫也是一樣的。還有黃賓虹,當初絕大部分人是無法接受的。”專家認為,當代藝術作品的意義並不局限于形式本身,而在於作家的態度,以及作品的內涵。比如説,有些藝術家原來是非常傳統的,但是他可能做出來的舉動“石破天驚”,與傳統完全割裂,這樣的作品反而讓人承認。

從何入手:

綜合媒介藝術品是潛力股

隨著當代藝術越來越融入人們的生活,當代藝術收藏也開始逐漸受到藏家們的關注。專家認為,根據藝術市場的基本演進規律來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們會先開始收藏當地傳統文化所産生的藝術品,如中國的古董字畫;然後會收藏自己成長階段中的當代藝術作品;最後才會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藝術發生興趣。目前中國正處於從第一階段轉入到第二、第三階段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目前當代藝術中架上繪畫藝術作品較容易被中國買家理解,作品的價格也相對較高。專家建議,收藏家可以更多地關注裝置和多媒體等綜合媒介藝術品,它們才是當代藝術收藏的潛力股。

據了解,對於裝置作品,國內收藏市場接受起來還相對困難。出現在國內拍賣行大都是紙本的平面作品。對於中國當代裝置作品的關注,海外多於國內,如華裔藝術家蔡國強的大型裝置作品就被海外機構收藏。這是因為在藝術欣賞能力上國內還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國內當代藝術收藏剛剛起步,在保管存儲等方麵條件還不成熟,收藏大型裝置作品的確存在一定困難。不過,一旦海外收藏家收藏裝置作品形成了成熟的市場,凸現了升值效應,國內的收藏家就會跟進,但是那時候,這些作品會比現在貴很多,所以説,收藏綜合媒介藝術品正當時。

專家還建議收藏家與投資者,買藝術作品首先還是要遵照自己內心,不喜歡不要去買。其次,要盡可能花時間多去了解藝術本身的判斷標準,或者要多請教專業人士,不要盲目跟風。投資者進入藝術市場的資金比重一般不應超過總資産的1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