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博物館不能"見物不見人"

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博物館不能"見物不見人"

時間: 2010-11-12 20:53:03 | 來源: 人民日報
收藏 >

陳燮君上海博物館館長

核心觀點

藏品是博物館運營的重要基礎,但不能“見物不見人”、“管物不管人”,而應該讓博物館從一個側重收藏、展示、研究的場所,發展為凸顯文脈、血脈、地脈的社會文化傳播集散地。

博物館不僅為今天的城市記錄過去,也為未來的城市留存今天。這一特性,決定其作用也不僅僅表現在文物收藏、文物研究和文物陳列,還表現在以其獨有的文化資源和文化方式,為社會和文化發展服務。

加強服務,意味著博物館管理要多倡導人文關懷。當今社會“資訊爆炸”、節奏加快、心理壓力日增、人際關係趨遠,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大有可為,力爭讓觀賞者敬畏歷史,重視文脈,放鬆心態。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由重“物”轉變為人、物並重,以人為本。藏品是博物館運營的重要基礎,但不能“見物不見人”、“管物不管人”,而應該讓博物館從一個側重收藏、展示、研究的場所,發展為凸顯文脈、血脈、地脈的社會文化傳播集散地。

據調查,英國博物館、美術館中研究人員的比重,已經從上世紀60年代的40%下降到90年代的12%,這種降低並不是意味著研究人員數量的減少,而是增加了非研究領域人員,注重從社會需求出發,來完善博物館的功能。這也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博物館在現代化管理的推進中,不僅要讓觀眾深入了解“從哪來,到哪去”、“懂得回家,熟悉回家的路”,而且盡可能使他們在遨遊歷史、觀賞文物、賞心悅目的過程中休閒身心、放鬆心態,把博物館作為“恢復寧靜”的港灣。

博物館管理關注人文關懷,就要從單純的回放足跡變成時間上的雙重指向:既回顧過去,更指向未來。博物館應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積極參與社會的變遷,充滿活力地參與創造一個新的未來。

館藏文物近百萬件的上海博物館,在公益性服務上做了不少的探索和嘗試。比如,由教育部門策劃的博物館探險、手工體驗、社會調研、親子活動、未來考古等系列活動,就力圖把博物館文化融入城市生活之中。此外,軟陶制“玉”、趣味墨拓、唐三彩修復、扎染、模擬鑄錢幣、銅鏡製作、感受中國畫與解讀古文字等常設暑期活動,則成為博物館走向青少年的重頭戲。

人們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構築博物館文化的重要性。博物館也正用“潤物細無聲”的方法,滋潤著城市文化,養育著城市風骨,弘揚著民族精神,傳承著人類文明。

(本文摘編自作者11月8日在國際博協第二十二屆大會上的主旨報告,本報記者曹玲娟整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