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藝術滿載精深奧妙的內在涵義,富有象徵主義色彩,這些元素本來只是給那些製作及贊助藝術品的精英審美家欣賞。這批珍玩體現了中國藝術的道家思想,也體現了世界上其中一種最成熟而悠久的美學文化,一小撮具有影響力人士的睿智。
——英國水松石山房主人胡•摩絲
隨著中國買家在歷史文化認知上的逐步成熟與深入,曾經一度顛倒的傳統藝術價值體系正在回歸,並邁向一個新的平衡。文房清玩作為這個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在近來拍場上煥發出勃勃生機。
本文在梳理文人雅玩的歷史淵源與市場表現之餘,佐以拍賣公司的經營經驗與知名藏家的收藏心得,引導各位買家在追逐高價藝術品之餘,也許也給自己一個機會去親身經歷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一個最摩登的中國收藏家。
文房清玩,形微體輕,與重器大件相比,實屬小器物。然而正是這些小玩意,卻又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知識載體,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它豐富的功能,獨特的造型,以及千姿百態的製作工藝與材質,凝聚了歷代文人的智慧與審美,折射出古代高雅的清居生活。
“文房熱”遍及大江南北
在今年7月的杭州西泠春拍中,張充和上款及舊藏的印章與手札,因其生動的文獻價值而受到熱烈追捧。現已年近百歲的張充和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之老四,既擅崑曲,又好書法、蘭心蕙質,被稱為“最後的大家閨秀”。沈從文是她的三姐夫。西泠拍賣此次的“名人手跡•暨張充和先生上款及舊藏專場”主推諸多文人學者寫給張充和的詩稿、信札,以及她珍藏的一批晚清名臣的印章,包括有沈從文寫給她的十幾件書法,以及她收藏的吳昌碩刻印等。
一枚由張充和收藏並題簽的“吳昌碩刻瑞獸鈕白芙蓉石李國芝自用印”(1916年作),估價8到10萬元,結果買家們一路競標,迅速把成交價推高到56萬元才作罷。眾所週知,吳昌碩是近代中國的藝術大師,詩、書、畫、印皆精,是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而李國芝是李鴻章之弟李鶴章的孫子,民國後在上海開設銀行,創辦民營“李樹德堂電臺”。此印章,吳昌碩以石鼓文入篆,印文“滋園”(李國芝,號滋園),刀融于筆、爛漫天真,乃印與石的完美結合。
而信札手跡中,特別令人感嘆的是沈從文1978年為“四妹”張充和所書的《崔瑗草書勢》(因為張充和在四姐妹中排行老四,沈從文稱張充和為“四妹”)。 自1949年張充和去了美國,二人闊別近30年之久。在重逢的這個中秋佳節,沈從文在一件40年前的舊作旁寫下近數千小字,回憶40年前抗日期間在西南聯大的艱難歲月。此幅舊作既是當時初次賣字為濟學生。四十年後“才知其中一幅為湜華留下”(此處“湜華”為國學家王湜華),重見時已是“事事物物毀去者多矣,當時所有熟人亦先後同成古人。”然而,“憶及過去四十年種種,深感此難得友誼之可紀念”。這樣飽含滄桑變幻和個人真情的信札稿,引起了諸多收藏者的人生共鳴,價格也從4萬一路狂飆至64.96萬才成交!不得不説,這反映了一個時代對歷史的尊重和藏家更深層次的文化趣味。
除了以西泠拍賣為代表的江南地區之外,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拍場和以香港為集散地的國際拍場上,“文房熱”同樣各有特色。
4月初,香港蘇富比在備受內地藏家青睞的皇家文物之外,以特辟“雋物凝思:水松石山房藏珍玩專場”的方式力推中國傳統的文人藝術。蘇富比中國瓷器及工藝品國際主管仇國仕表示,這個專場的設計,甚至其圖錄的製作,都是針對歐美年輕的新買家,他相信中國傳統的文人藝術在他們當中會有市場。
他講到,對年輕的歐美買家來説,類似粉彩瓶、銅胎琺瑯等禦制瓷器不太適合他們的品味,跟21世紀的生活方式也不太匹配,不屬於他們的文化。他想向他們介紹一種既有傳統的中國品味,又比較適合21世紀生活方式的中國古董,那就是帶有文人氣息的中國藝術品。類似于兩年前他們嘗試過的“道法自然”供石專場的新品味。他透露,上次的“道法自然”專場拍得很成功,半數以上是歐美買家。希望這次的水松石山房專場也能收到類似的效果。
然而,從拍賣結果來看,44件拍品售出26件,成交率59.1%,並且成交價前10名均由亞洲收藏家和古董商包攬。看來,歐美新買家的市場還待耐心培育。此專場中最昂貴的仍然是一件乾隆禦製品,以竹黃製成的“九如靈芝”圖如意擺件(1578萬港元)。竹黃技藝始於乾隆一朝,是以竹材淡黃內層翻轉附貼木心施藝。而且,這把如意上還刻有乾隆禦題的詩,借此警示為君為臣者應有的處世治國之道。可見,高價的支撐目前主要還是來源於皇家文房。
5月中旬,中國嘉德春拍上的“翦淞閣”文房清供專場亦獨具一格。整個專場以8400萬元的總額100%成交,45件拍品均價近200萬元。該專場以民初上海大鑒賞家——瞻麓齋龔心釗舊藏古器珍品為主軸,包括硯臺、印章、筆筒、毛筆、刀尺、香筒以及香爐等。其中“楊玉璇制白壽山慧可斷臂像、楊玉璇田黃凍達摩面壁像”合稱“禪宗組曲”,估價僅為每件200萬元左右的拍品,分別以1064萬元和1568萬元成交。一把1948年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相明石瓢壺”以1232萬元創出紫砂壺新紀錄,成為該場又一大亮點。
“翦淞閣”的主人是台北文房清供收藏名家黃玄龍。不僅個人樂此不疲地做收藏,黃玄龍還一直希望盡己所能去幫助更多的收藏愛好者。所以,從2006年中國嘉德“精選文房名品”專場,到2008年香港蘇富比“道法自然”專場,再到2010中國嘉德“文房清供”專場,在選件上他一一嚴格把關。“這樣就能讓更少的人受傷害,讓他們在收藏上取得更多進步,我也能有更多的同行。”對於市場,黃玄龍也有敏銳見解。“過去幾十年,中國文物市場一直由西方主導,順著西方的喜好和趨勢。但是西方人不練書法,他們不看好文房。所以如果文房市場漸漸走好的話,這也代表中國的市場開始興起了。”難怪在提起黃玄龍時,水松石山房主人胡•摩絲(Hugh Moss)幽默地寫道:“他對中國文人藝術品的知識之淵博,連我這個談不上謙遜的人亦要甘拜下風。”
文房拍場五年來穩步向好 原因何在
當然,這樣的市場反響,並非空穴來風。前幾年,“文房熱”在國內拍場已悄然興起。如上文提到的2006年6月中國嘉徳推出的“翦松閣精選文房用品”專場,116件拍品成交率84%,總成交額3590萬元,十分可觀。2007年7月,西泠春拍推出了“文房清玩——歷代名硯專場”,成交率高達98%,成交額1832.38萬元,掀起國內文房市場的小高潮。同年11月,中國嘉德秋拍又推出“文房清韻——清代硯墨筆印專場”,自清乾隆時期直至近代名家的硯墨筆印文房類精品共111件,成交率高達89%,成交額1460萬元,令人刮目。其中一套“清乾隆禦制西湖十景集錦色墨(十錠)”,估價40-60萬元,經多輪叫價後以448萬元創出古墨拍賣天價。
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調整,2009年春拍,國內幾大拍賣公司又紛紛推出了文房專場,成交都比較可觀。特別是西泠拍賣,一次推出了“歷代名硯及文房雜件”、“歷代竹雕供石”和“名家篆刻及陸儼少自用文房雅具”3個文房專場,總成交額近2000萬元。一組“黃賓虹自用印十一方藏印四方”拍出134.4萬元,另一枚“黃金黃田黃石香山九老薄意章”更以212.8萬元售出,足以印證文房精品的炙手可熱。
傳統中國藝術的等級制度和價格秩序
從2009年春拍至今的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頻傳捷報中,清晰可見:先是古畫價格升天了,然後古字揚眉吐氣了;幾乎同時,文房清玩也順勢高漲。這一聯動效應十分明顯。而牽引這一效應持續蔓延的力量正是傳統中國藝術的價值回歸。
中央美院教授龔繼遂去年曾針對書法拍品過億的現象專門寫到:“多年來,中國傳世的瓷器精品的價格一直比書畫貴,主要是因為陶瓷有分佈廣泛的國際藏家,日本和歐美都有獨立和完備的學術研究和公私收藏,因而形成了多元競價的市場格局,使陶瓷名品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而中國傳統的市場價格體系,以字畫等文人藝術品居先,其文化涵義及價格遠遠高於陶瓷。這種字畫優先的認同由於需要相當的文史知識作為判斷和欣賞的前提,而在國際藏家中難以普及。”這一倒置的現象在書法版塊尤為嚴重。直到2009年秋拍中,出現2件超過億元人民幣的書法作品,一件是曾鞏 《局事帖》,一件是朱熹、張景修等《宋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手卷,才算是書法尊榮的開始回歸。那麼,2010年春拍中,聚焦最多的那件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作品《砥柱銘》以4.32億元創造了中國藝術品拍賣新紀錄,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