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鄭和下西洋與永樂通寶

鄭和下西洋與永樂通寶

時間: 2010-10-28 14:30:03 | 來源: 《鑒寶》
收藏 >

文葉真銘

2010年是我國明代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首航605週年。明朝永樂至宣德年間(西元1405年至1433年),鄭和作為明王朝的使臣,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遠航10萬餘裏,足跡遍佈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和東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鄭和下西洋擴大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了中外各國的經濟文化聯繫,鄭和船隊不僅滿載著絲綢、陶瓷等中國特産品,還帶去了鉅額的國際貿易硬通貨——“永樂通寶”錢,受到當時世界各國的普遍歡迎。

鑄永樂錢為鄭和下西洋

永樂通寶

 

“永樂通寶”錢是明成祖朱棣鑄造的年號錢。明初幣制基本沿襲元代舊制,推行以紙鈔為主、錢鈔並用、兼用銀兩的貨幣流通制度。明初,“商賈沿元之舊習用鈔,多不便用錢”(《明史·食貨五》)。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七年(1374年)乃設立寶鈔提舉司,次年三月立鈔法,令中書省發行“大明通行寶鈔”,命民間通行(《明史·食貨五》“鈔錢”),與銅錢混合流通。銅錢鑄禁無常。至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朝廷更下令“禁行錢專用鈔”,“乃令有司悉收民間錢歸官,依數換鈔不許更用銅錢”(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53《錢法》),推行純紙幣流通制度。建文帝在位期間,遵循洪武舊制,用鈔不鑄錢。燕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改元“永樂”,即為明成祖。明成祖朱棣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在鞏固洪武制度的基礎上,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革舉措。外交政策上,明成祖朱棣一反明初閉關政策,實行“懷柔遠人”的對外開放政策。

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擴大與東南亞、南亞諸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聯繫。明成祖在位時期繼續發行使用“大明通行寶鈔”,並且是明代寶鈔幣值最為穩定的時期。但出於外交賞賜和對外貿易的需要,永樂六年(1408年)開始鑄造“永樂通寶”年號錢,“永樂九年,令差官于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四布政司鑄‘永樂通寶’錢”(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53《錢法》),用於對外貿易和賞賜。如今,永樂通寶錢在國內出土的數量不多,甚至許多明清時期的錢幣窖藏中不見一枚。如近年在湖北省襄樊漢江中出水了大量的明代錢幣,有收藏者對所見到和收集到的實物進行研究,發現這批明代錢幣“以萬曆通寶最多,其次是弘治通寶、宣德通寶、泰昌通寶、嘉靖通寶,最少為永樂通寶、隆慶通寶。”(《安徽錢幣》2009年第一期)但近代以來在南海和國外很多國家地區卻不斷有永樂通寶錢的大宗發現,這是永樂通寶錢主要用於對外貿易和賞賜的明證。

永樂錢是國際貿易硬通貨

鄭和下西洋遠洋船隊裝載攜帶了大量的永樂通寶錢。鄭和龐大船隊每次都達200多艘船,兩萬七八千人,船上滿載金銀寶貨、絲綢和青花瓷器。金銀寶貨以銅錢為大宗,如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朝廷一度頒布停止下番的規定中就提到:“下番一應買辦物件並鑄造銅錢,買辦麝香、生銅、荒絲等物暫停……”(《明成祖實錄》卷236)。 因為當時西洋、南洋許多國家流通使用中國銅錢,對中國銅錢非常歡迎。明代馬歡著《瀛涯勝覽》爪哇國條目記載:“(爪哇國)中國歷代銅錢通行使用”,“買賣交易行使中國歷代銅錢”;舊港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岸)條目記載:“(舊港國)市中交易亦使用中國銅錢,並用布帛之類”;錫蘭國對“中國麝香、 寧絲、色絹、青瓷盤碗、銅錢、樟腦甚喜,則將寶石珍珠換易”。近代以來,在東南亞的爪哇、蘇門答臘、加裏曼丹、巴厘島、馬來半島、新加坡、泰國、印度、斯里蘭卡等地,均出土了大量的中國銅錢。有些國家還專門大量輸入中國銅錢,如鄰國日本就輸入許多明錢,以洪武錢和永樂錢為最多。朝鮮和越南更是長期以中國的圓形方孔錢作為通貨,常有中國銅錢的出土發現,有時多至數十噸。

永樂通寶錢成為當時明王朝對外貿易的主要貨幣。近代以來,在南中國海及環印度洋周邊國家和地區都有大宗出土發現。20世紀70年代在東沙、西沙群島的水下考古發現被認為是鄭和下西洋船隊的沉船所遺下的銅錢,永樂通寶錢數量非常巨大。如西沙群島第一次清理古錢,約80706枚,其中永樂通寶49684枚,佔61%強。第二次清理能看清文字的銅錢有1995枚,永樂通寶1215枚,佔60%多,佔明錢的91%。

在東沙群島清理古錢,發現明錢有大中通寶、洪武通寶、永樂通寶三種,“更主要的是膠結在珊瑚石中有一串是清一色的永樂通寶新幣”。1976年對西沙進行的文物調查報告説:“在珊瑚石中間的永樂通寶相當整齊,不見其他品種混雜其間,連銅錢的方孔穿孔都對得很齊,……可見這批永樂通寶是從錢廠或倉庫直接上船出海的”。國外考古中也有大量發現。如1930年日本學者入田整三對日本18個地方所發掘銅錢進行分析統計,總數有554714枚,中國錢佔99.8%,其中永樂通寶有29225枚,佔明錢的73%,永樂通寶錢在10種數量最大的銅錢中佔第六位。南中國海及環印度洋周邊國家和地區,從肯亞、坦尚尼亞到阿曼、伊朗,從斯里蘭卡、印度到泰國、馬來西亞,都有出土發現永樂通寶的記錄。

永樂錢的版別研究

永樂通寶錢書法絕倫、鑄工精湛、整齊劃一,是中國貨幣史上精美的貨幣之一。這些鑄造精整的永樂通寶錢主要使用於對外貿易,為明初對外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600年前的國際貿易硬通貨。

永樂時期開鑄永樂通寶的錢局有北京、南京、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六處,其鑄工較精,但版式單一,文字及形制的差別微乎其微。銅色紫紅。錢面文字“永樂通寶”四字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其文字筆畫清秀,有宋錢風韻,製作精湛,整齊劃一。存世所見幾乎全部為小平錢,光背無文。

錢幣直徑2.5釐米,重4克左右。永樂小平錢傳世較多,價格不高。永樂通寶錢中還見一種折三青銅大錢(背“三錢”字樣),其錢徑達到3.4釐米,文字清晰,形態古樸。永樂折三錢面世只有兩枚,一枚保存完整者,今已下落不明;一枚殘角者,錢徑3.4釐米,一角殘缺,是近代著名錢幣學家王蔭嘉老先生以五百枚銀元購得之物,現存于上海博物館,為目前僅見的孤品,其價值無法估量。永樂折三錢史書上並無記載,應屬試鑄未正式發行的品種。鄰國日本、越南等國也曾大批倣鑄、使用永樂通寶錢。現在所見永樂通寶錢錢背“治”、“木”等字的,皆為日本所鑄,數量不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