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暗刻填金《禦制十六羅漢讚》玉冊,將於12月初在北京舉行的匡時成立五週年秋季拍賣會中亮相,一函八方玉版,每塊玉版均以上等和闐白玉剖制。雙面淺刻羅漢圖並填金;圖像一旁銘題乾隆帝四行隸書詩文。玉冊末首題“臣袁守侗敬書”隸款,另“臣”、“侗”兩篆書小印。書面裝潢上等檀香木板,其上精刻江崖海水雙龍戲珠紋,中央題簽部以藍料填刻“禦制十六羅漢讚”。背部以相同形制雕刻雲龍紋,撫之細膩溫婉,香氣宜人,久置則如入芝蘭之室,淡雅芬芳。全冊配有經典宮廷錦地絲質函套,以卐字雲紋扣合,配玉別子。
此件玉冊製作精良,裝潢上乘,為典型清代中期作品,因其內容十分別致,更進一步強調了它作為乾隆御用珍品的背景,羅漢圖像最初源自印度克什米爾地區,而十六羅漢之藝術題材,隨著印度佛教在中國社會的普遍流傳而日益廣大,最早的十六羅漢形象出自唐玄奘所譯之《法住記》:佛陀臨涅槃之時,囑十六大阿羅漢,自延壽量,常住世間,遊化説法,作眾生福田,故佛寺叢林裏常雕塑羅漢像,供養者眾。受此影響,中原地區于西元10世紀中葉左右,在京洛、四川等地的畫家之中,已然流行創作“十六羅漢”題材之繪畫作品。時空斗轉,五代時期高僧貫休大師所繪的十六羅漢形象,超然入化,姿態不拘,形骨奇特,胡貌梵相,曲盡其志,堪為歷代羅漢畫像中宗翰之作。其作品經多年流轉,定於浙中,後供奉于杭州孤山文瀾閣羅漢堂內。
1757年,乾隆南巡至杭州,臨聖因寺瞻禮,見到所藏貫休《十六應真像》,萬分讚賞,因而隨之書寫題讚題跋,並依據梵經修正了羅漢的譯名和位次。由於乾隆帝對此作之寶愛,命隨行入奉內廷之畫師徐揚臨寫,並另提以讚文。此套《禦制十六羅漢讚》玉冊,依據乾隆皇帝更改後的譯名與位次,配以乾隆新作禦題詩文。羅漢的形象則依照徐揚《倣貫休羅漢》雕琢而成,上所提禦制文名為《徐揚倣貫休羅漢讚》,為乾隆帝命徐揚倣貫休十六羅漢像後所提的詩文,其收錄于《清高宗禦制詩文全集》第十冊《禦制清高宗禦制文二集》四十一卷首篇。
佛教是為大清國教,鼎盛于乾隆時期,又因乾隆帝嗜玉如癡,故此類羅漢圖像讚加之於玉冊的工藝典藏精品亦應運而生。據宮廷檔案記載,除內廷奉旨造辦以外,此類玉冊亦成為高官送贈皇帝的珍貴貢品,如此本玉冊即是其中之一,為獲任直隸 (現河北省) 總督的袁守侗為皇上敬造,以感念皇恩。
袁守侗,字執衝,號愚谷,出生於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娶詩人王漁洋孫女為妻。袁守侗是乾隆年間的著名大臣,歷任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直隸總督等要職。
據此,此玉冊當於乾隆四十四年由袁守侗虔敬恭造,敬獻乾隆帝以表提拔重用之恩,是為乾隆朝一代名吏與乾隆帝君臣之誼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