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中國水下考古隊赴東非尋寶

中國水下考古隊赴東非尋寶

時間: 2010-10-22 09:28:36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收藏 >

肯亞項目點局域圖,自下而上的沿海3個地區名稱分別是蒙巴薩、馬林迪和拉穆群島。

傳説中的鄭和船隊寶船,載重可達數千噸甚至萬噸。
圖為陳列于南京鄭和寶船遺址公園的寶船同比例復原模型。
 

2007年,國博水下考古隊為肯亞培訓兩名水下專業人員。
 

經歷過“西沙水下考古”的歷練、搶救“碗礁一號”的艱辛和“南海Ⅰ號”整體出水的喜悅,再到今年7月“南澳Ⅰ號”水下考古的滿載而歸,中國水下考古隊的足跡已經遍佈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域,23年的積澱讓年輕的中國水下考古逐漸走向成熟。今年11月,中國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將邁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赴肯亞尋找鄭和船隊的遺跡……

拓展對非援助新領域

水下遺跡、沉船碎片、中國古瓷……神秘的非洲大陸期盼著中國考古工作者的到來。

中肯合作考古項目是根據2005年12月、2007年4月中國和肯亞兩國政府簽署的有關協議確定的,項目為期3年,我國商務部將其作為重要援外項目出資約2000萬元項目經費。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趙嘉斌表示,這是第一次將文物考古引入到中非合作的項目中。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秦大樹教授介紹,整個項目分為3部分:一是水下考古,尋找和打撈傳説中的鄭和寶船遺址;二是陸上考古,對肯亞馬林迪市範圍內的曼布魯依村遺址、卡提布清真寺遺址和馬林迪老城等3個遺址點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三是對肯亞沿海地區經過考古發掘和調查的27處古代遺址出土的中國瓷器進行課題研究。

為此,肯亞方也做了準備。趙嘉斌介紹,初期掌握的大量線索都是肯方提供的,包括在拉穆群島、馬林迪、蒙巴薩等地出土與出水的中國古代瓷器,還有肯亞中國人後裔的傳説等。為了本項目的順利進行,肯亞早在2007年就專門派遣來自馬林迪博物館和蒙巴薩博物館的兩名工作人員赴中國進行水下考古培訓。今年7月,由秦大樹教授所率領的陸上考古隊一行10人先期抵達肯亞。肯亞國家博物館派出了堪稱強大的學術陣容與中方專家合作發掘,媒體對中國考古隊的到來也保持了高度關注。

鄭和海船沉沒在何處

幾百年前,一艘來自中國鄭和船隊的海船在肯亞拉姆群島附近海域觸礁沉沒,少數生還者游水上岸,與當地人通婚並繁衍至今——今天的肯亞,一些自稱是中國人後裔的當地人講述著“老祖先”的傳説。而這一切,還要從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鄭和下西洋説起……

“麻林地”、“葛苔幹”、“門肥赤”、“慢八撒”……明朝茅元儀所輯之《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即後人所説的《鄭和航海圖》——沿圖自右向左打開,非洲大陸被“頭”朝西、“腳”朝東地描繪在了圖的最下方,一個個陌生的地名給人充分的想像空間。多少年來,專家都在猜測和考證這些地名今天的名字。在非洲大陸東部的肯亞,有兩個名字勾起了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興趣:“蒙巴薩”和“馬林迪”。

專家考證,《鄭和航海圖》中出現的地名“慢八撒”就是今天位於肯亞東南部的城市蒙巴薩市。該市由蒙巴薩島及三面環抱該島的部分水、陸組成,島的東南、西南各有一個港口,是天然的避風良港。馬林迪則是古代東非沿海地區的一個聚落,後來一直沒有廢棄,發展成今天的馬林迪城。據秦大樹介紹,早在唐代的文獻中已有關於“馬林迪”的記載,並且相延不斷。唐代文獻中的“摩鄰國”或“摩鄰”,以及明代文獻中向明政府獻“麒麟”(經考證,實為長頸鹿)的“麻林國”很可能指的都是今馬林迪。從這個意義上説,馬林迪是一個與中國交往的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地點。不過,也有學者根據航海圖中的地名間距做出了更大膽的猜測,認為“麻林地”的位置在今天的非洲南端。換句話説,歷史上由鄭和所率領的中國艦隊有可能繞過“好望角”到達非洲西岸,比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和達·伽馬早半個多世紀。

可以肯定的是,鄭和船隊曾于15世紀前期到過非洲,到過肯亞,中肯人民的交往和友誼已煌煌數百年。

水下考古隊整裝待發

水下考古需要什麼?簡單來説,資金、船隻、設備和人員。此次赴非洲的水下考古部分,將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承擔,副館長張威帶隊,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趙嘉斌任現場負責人。據趙嘉斌介紹,從今年11月開始,整個水下考古項目為期3年,項目第一年度的起止日期是今年11月24日至明年1月24日。本次赴肯亞的水下考古隊,無論資金、人員、配備都已到位。水下考古隊由來自全國7個省、市博物館、研究所的12名具有豐富水下考古經驗的隊員組成,堪稱精兵強將,囊括了中國自1987年成立水下考古學研究室以來培養的老、中、青三代水下考古人才。

趙嘉斌介紹,之前在蒙巴薩曾經出水了大量的中國瓷器,有的保存得相當完整,包括元、明、清各個時期都有發現。國博在2007年時已經在肯亞做過一些先期調查,對肯方提供的諸多線索進行了進一步確認。本次赴肯亞第一年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索相關海域,確認線索,找到目標,為今後的工作作出規劃。“首先是針對大海域進行設備的掃測,探測整個海域,確認是否有沉船的遺跡。我們希望找到和中國有關的線索,尤其是與鄭和航海相關的遺跡,即便沒有,也可對以往掌握的材料做一個證實,包括確認中非貿易航線的存在。”

目前作為前期的資料、船隻、住宿、車輛等已準備就緒,包括個人的潛水裝備、旁側聲吶、多波束聲吶、磁力儀、定位儀等用品和設備正通過海運發往肯亞。“項目點位於肯亞的拉穆群島,在南緯2度。去的時候剛好是當地的旱季,因為雨水少,水下能見度會較高,不過隨之也帶來炎熱的氣候,早上8點往往氣溫就達40攝氏度。”趙嘉斌説。他表示,考古是一項複雜而漫長的工作,如果此次非洲之行能有收穫,將是一次偉大的創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