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洲 陰 布面油畫 Cloudy Oil on Canvas 40×50 cm 2008
總的來説,新的寫實繪畫更加注重觀念的表達,注重將個人經驗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寫實”對這些藝術家來説,只是手法或者方式而已,即使是使用傳統寫實手法來創作的藝術家,也不願意放棄作品觀念的表達。剛才也説到新寫實繪畫在中國並沒有一個成型的説法,藝術界對這個説法也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説現在活躍的部分政治波普和玩世現實主義風格的藝術家們,他們的作品在很多人眼中也是寫實的。
談到新寫實,我想更多人還是想從青年藝術家創作來切入的。這是當下值得討論的一個現象。對於這個問題,我有些個人感受。我個人在近幾年的策展中,參展作品多是裝置和影像作品,這些作品具有實驗性,而且具有問題意識。在文章中我也一直喜歡説道實驗藝術,感覺這個是未來的一個方向。現實是,由於這些藝術家尚年輕,中國也沒有成熟的裝置收藏體系,於是這樣的作品沒有市場,不能産生短期利益,於是有些畫廊老闆就跟我聊,一方面説我的展覽學術,另一方面希望我來幫他們策劃商業的展覽。而且他們所謂的商業展覽,幾乎都是繪畫作品。今年初到現在,至少有五家畫廊找我談過合作的事情,談到的統一要求都是能賣的、出色的青年畫家。而且讓我意外的是,我個人感覺並不是很出色的寫實繪畫作品,都賣的很好,反而那些很有創作力的藝術家作品有價無市。當然,這個也不難理解,這個跟中國藏家的審美水準有很大關係。在青年人的創作中,“寫實”作品依然是當代藝術收藏的主導。這有好有壞,好的是中國當代藝術越來越多被國人接受,壞的是國人的收藏勢必會影響到當代藝術的健康向前發展,甚至影響到部分青年藝術家的價值判斷。有點扯遠了,總之,在對當代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收藏中,“寫實”手法的藝術作品佔了投資和收藏的主要位置,而且這個狀況會持續若干年。
當下活躍的青年寫實畫家不在少數,他們在學術和市場上都獲得了很大的認可,比如彭斯,宋琨,仇曉飛,范明正,吳海洲,李超,肖進,他們小組等,他們都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寫實繪畫,都是以寫實為手段來創作作品。這些藝術家也有個共同的特徵:都經過了嚴格的寫實訓練,擁有嫺熟的寫實技巧,而且大部分人都是老一代傳統寫實藝術家的學生,只不過他們在師輩的寫實基礎上做出了屬於這個時代屬於自己的新表達。
關於如何判斷一件藝術品的優劣,標準多有不同。我個人有幾點小建議,一,要看藝術家的造型功底,即技術,觀念的表達勢必需要一定的技術功底,我也經常見到一些非常用力表達觀念的藝術品在造型功底上卻非常無助。不管是繪畫還是影像,還是裝置,當代藝術語言的轉化非常重要,而這個轉化的前提是對材料和技術的考究。二,要研究藝術家的創作脈絡,不能靠一件作品去判斷藝術創作的優劣,應該從藝術家的既有作品去做整體分析。三,要看藝術家是否在反應當下的精神現實,當然涉及到更具體的題材也要顧及多樣化。四,更重要的一點的是,收藏者要去了解所購買的作品,理解藝術家創作的想法,這樣的收藏才是健康的。
跟購買其他的當代藝術品一樣,想收藏當代藝術品,都需要勤快,多跑腿,多看展覽,多看博覽會和拍賣會,有機會的畫走訪一些藝術家的工作室。前不久天津融科房産找我給他們策劃了一個雕塑展,同時也給他們地産界的人做了個簡單的講座,告訴他們如何去理解當代藝術,同時告訴他們不要把當代藝術想像的那麼高深。了解藝術品一定要看原作,否則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是好作品。先了解再購買,收藏油畫的渠道,一般都是通過畫廊、博覽會、拍賣會,這是正規渠道;在我們的國家,很多事情是看起來不靠譜最後靠了譜的,比如買藝術品,你還可以去藝術家工作室直接購買。當然,我還是建議剛介入當代藝術收藏的人要有好的投資顧問,否則那學費交起來跟無底洞一樣。如果沒有合適靠譜的投資顧問,那就要好的畫廊去購買,一般好的畫廊老闆都很注重藏家的培養,像798的北京公社畫廊、偏鋒新藝術空間、星空間、Boers-Li畫廊、世紀翰墨藝術中心、三里屯的西五藝術中心、草場地的現在畫廊等,他們都很注重藝術家的學術性,而且有很好的眼光,他們代理的繪畫藝術家作品都有升值的潛力。在畫廊買畫,不僅可以有充分的時間選擇作品,還可以向畫廊經營者諮詢、了解畫家的基本情況和作品的市場行情,買到令人滿意的藏品。假如你對藝術家的情況和作品了解較多的話,可以到拍賣會上去撿漏,或許可以在拍賣會上尋覓到難得的作品。初入門者最好不要去拍賣會上蹚渾水,中國的拍賣市場還有待健全,價格虛假過多。另外在購買前,也應該多看些美術評論和拍賣圖錄,多看多聽多學習,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和鑒賞能力,然後根據自己的實力去購買。
最後簡單説下,要投資傳統寫實還是新寫實的藝術家,或者是其他當代藝術媒介的作品,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如購買者的經濟實力,所要購買作品的優劣,以及作品行情等。如何買作品在前面已經説了很多。現在很多以投資為主的收藏者已經把收藏的對象定為了青年藝術家作品,因為他們的升值空間比較大。寫實風格繪畫的市值相對穩中有升,其他裝置、影像等實驗性的作品需要藏家有較好的識別能力。就目前中國的收藏體系來説,實驗作品基本是個盲區,相對來説風險性也比較大,但是投對的話,回報率也不可估量。不過,不管什麼樣的作品,看好藝術家才是最最重要的。
寫于望京
此文受邀發表于《芭莎男士》2010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