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收藏的南宋修內司官窯只可能是瓷片標本,傳世或出土且完整的藏品的概率幾乎為零。即使是標本,其出土量也十分稀少,因而顯得彌足珍貴!”——浙江省博物館專家蔡乃武。
9月17日,本報曬寶欄目《這些真是南宋修內司官窯的藏品嗎》一文,介紹了民間收藏者陳永生夫婦的藏品,稿件見報後如一石激起了千層浪——留存民間到底有沒有完整的南宋修內司官窯?連日來,曬寶欄目很多粉絲給掌櫃打來電話,發表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討修內司官窯歷史。
昨天,掌櫃特意諮詢了省博物館的瓷器資深研究專家蔡乃武老師。考古專業畢業的蔡老師,研究修內司官窯到今已近20年,在杭城瓷器研究界頗有聲望。
據蔡老師研究,南宋修內司官窯的記載最早見於南宋人葉寘所著的《坦齋筆衡》一書。書中有雲:“本朝(北宋)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政和間,京師(開封)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南宋遷都臨安),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瓷,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緻,油色瑩徹,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引用這段話,是因為蔡老師認為,《坦齋筆衡》成書年代在寧宗嘉定五年(1212)前後,葉眞為當朝人記錄當朝事,記述自當可信。
而從這段文字記載中,可以看出,宋代官窯有三處,除了北宋官窯存于開封外,南宋官窯分為存于修內司和郊壇下。蔡老師認為,郊壇下官窯發現時間要先於修內司官窯。1996年,趁著山洪暴發,一些瓷片經沖刷後浮現出來,在杭州捲煙廠附近的老虎洞小窖藏被民間人士發現,後來,市有關部門主持了搶救性挖掘工作,出土了不少宋代的瓷器碎片,經專家考證為南宋修內司官窯。
“從‘澄泥為范,極其精緻,油色瑩徹,為世所珍’這16字中可以看出南宋修內司官窯的工藝精美程度遠遠高於之後的郊壇下官窯。”該專家説,“修內司官窯留存於世的多為瓷器碎片標本。”因為南宋是一個政局不穩的朝代,北面受元壓制,所製作的修內司官窯全部為皇宮所用,皇帝駕崩後,作為隨葬品埋于皇家陵園,元朝統一中國後,位於紹興的宋代六陵,被元代胡僧楊璉真迦盜毀。
前幾年,香港佳士得拍賣行所拍的日本人收藏的一件破損的南宋官窯粉青長頸瓶,外底刻有“玉津園”,拍出了幾千萬元的天價。南宋官窯由於存世量少,引起收藏愛好者趨之若鶩。老虎洞修內司官窯出土了修內司官窯殘片後,一些人利欲熏心,模倣修內司官窯製作了一些贗品,引發很多人上當。最後,蔡老師還介紹説,目前南宋官窯博物館正在舉辦南宋官窯藏品展,展覽展出了各地收藏的南宋官窯瓷器,其中也有一部分為南宋修內司官窯,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前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