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藝術品投資魅力大

藝術品投資魅力大

時間: 2010-09-28 18:56:50 | 來源: 人民網
收藏 >

藝術品投資的收益率真有如此大的魅力嗎?

“這幅畫我看了三年,終於可以買下來了。”在國外工作的杜先生領取第一份薪水的同時,也到畫廊按揭買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藏品。

“中國目前擁有大規模的中産階級,這一群體的特徵是工作穩定、收入不菲,沒有溫飽壓力,他們都在嘗試利用空余資金投資那些風險相對可控、利潤率更高的藝術品行業。”王昱東認為這是非常明智的選擇,不僅有機會獲得額外的收益,對個人修養來説,也是一份不錯的精神投資。

在樓市、股市行情撲朔迷離時,收藏或許是一個更穩妥的途徑。有媒體報道稱,金融業的平均投資回報率約為15%,房地産業約為20%,而藝術品收藏投資的回報率保守估計也在30%以上。

一幅油畫 10年增值70倍

任珊是北京某戶外廣告公司的業務部總監,而今擺在她面前的困惑是如何購買一件喜愛的藝術品來裝點自己的新家。“很早以前我就注意到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火爆,上億元的成交不斷涌出,確實應了那句’盛世收藏’的老話。但是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消費者,不可能和那些’款爺’競逐。我和身邊很多朋友又都喜歡藝術品,現在自己有了新家,也考慮是不是買些物美價廉的藝術品來裝點一下,當然未來能增值最好。”

對於任珊來説,選擇購買藝術品不僅是為了回家後能多一份心靈的休憩,還希望通過自己的選擇,尋找到更具增值潛力的投資方向。而像她這樣擁有幾十萬元空閒資金的人,在一線城市的白領群體中隨處可見。

“如今大眾靠死工資生存發展根本不現實,大家都在尋求更多的投資渠道,現在政策性房價波動失穩,投資週期不確定、投入資金量大的缺點一目了然;車市除了高端收藏級的之外,其他的都和電腦一樣,降價有如速降滑雪一般,而且一般人沒事也不會買好幾輛車放家裏’供’著;珠寶、奢侈品的價格目前也已被中國人的全球消費力快速推高,投資價值驟減。”從任珊的分析當中我們不難看到,對比這些理財渠道來説,藝術品的增值能力確實更具亮點。

但藝術品投資的收益率真有如此大的魅力嗎?據北京中藝博有限公司總裁王一涵回憶説,他曾購買一幅畫作,當時花了8000元,3年後他將這幅畫作拍賣出去時價格已經達到了12萬元之多。而武漢畫院院長、畫家冷軍也曾感慨道,“我在90年代畫了一幅《世紀風景》,當時獲得金獎,獎金是8萬元,主辦方當時就拿去拍賣,價值38萬元。到了2007年,一個藏家拿到嘉德拍,大概拍了600多萬元。”

10年時間,一幅油畫竟增值了70多倍。而這些增值的利潤,全都裝進了當初投資者的腰包,這在藝術品投資市場中司空見慣。

藝術品“超市” 便利投資

高額的投資回報率,讓藝術品市場備受普通大眾的關注。投資藝術品一定要有的放矢,怎樣才能購買到價格適中、有品質保障、有增值空間的藝術作品是所有消費者共有的困惑。而對於大眾需求的專業支援,也許歌華集團的嘗試能為我們開啟一個全新的渠道。

王昱東告訴記者,去年底成立的歌華文化藝術交易中心(以下簡稱交易中心)將致力於普及藝術知識、倡導藝術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希望通過我們這個平臺的努力,最大程度地樹立人們正常的藝術消費習慣。”

王昱東認為,當人們的收入達到一定水準之後,適當的藝術消費應該提倡。現在藝術品市場雖然很熱,但要真正達到普遍參與,就必須像股票和房産一樣建立一種更多人群能夠進入的機制。今年6月份,交易中心實物交易的線上平臺推出後,普通投資者可以在這裡挑選從幾千元到20萬元左右價格不等的藝術作品,王昱東告訴記者,“除網路平臺之外,我們還提供了一年4次的藝術沙龍和一年一度的藝術博覽會這兩種交易渠道。”

事實上,交易中心所做的事情並不只是為買賣雙方提供平臺這麼簡單。“目前市場上的買方、賣方、仲介機構都不夠成熟。我們要對這三方進行組織和培育,比如我們現在在做一個基於全國的藝術品供銷體系,在許多藝術品生産和交易比較活躍的城市,發展我們的合作夥伴,把大家組織成一個統一、規範的系統。”

這種供銷體系實際上就是形成一種全國畫廊、藝術品購銷機構的大聯盟,成員可在各自的平臺銷售體系內幾乎所有的藝術作品,同時,這種規模化的藝術品展示平臺也為其增值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在實物交易的平臺培育已經初見規模後,王昱東還將在交易中心建立兩大業務形態:建立版權交易渠道、拓展藝術項目投融資渠道。

針對交易中心的第三大業務,王昱東説:“交易中心將適時推出多種藝術基金。通過基金的發行,把藝術品份額化,給普通投資人提供了一個便利的、小額的投資藝術品的渠道。同時,也會起到對投資人的培養作用。投資藝術基金的人會越來越關注自己所購買的藝術作品、藝術家,逐漸也就喜歡上藝術,向收藏家的隊伍靠攏了。”在國內,目前深圳、天津都有類似的藝術品交易平臺,未來也許會有更多的平臺産生。

目前國際性的藝術基金,如美國藝術基金(American Art Fund)、中國投資基金(China Investment Fund)等大多以10年為購買單位,自第3年起開始回收穫利。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會1974年在蘇富比的建議下,用佔總額2.9%的資産買下了當時價值約1億美元的印象派名畫、瓷器和中世紀古董等藝術品,至1999年將全部藏品出售完畢,運作週期為20年左右。

中國的藝術發展同樣需要時間,等待著每個藝術品愛好者、投資者的支援。

“當初美國人很難想像紐約會擁有巴黎那樣的藝術中心地位。那時美國新興的中産階級希望在文化、藝術領域擁有自己的話語權,就購入了很多本土藝術作品,而非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特有的藝術品熱就此呈現。為此有人評價:美國藝術的發展,中産階級的推動功不可沒,而中國目前正處於這一階段。” 王昱東説,他們希望通過藝術基金的推出,能夠為中國藝術走向國際助一臂之力,幫助一些真正有才華的中國藝術家們成長。這種良性的迴圈、規模龐大的宣傳推動,也必將給予每個投資者更大回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