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國內收藏會所魚龍混雜 多打高端招牌以牟利

國內收藏會所魚龍混雜 多打高端招牌以牟利

時間: 2010-09-17 18:11:13 | 來源: 《中國文化報》
收藏 >

北京某古玩收藏會所,經營藏品全部經專家鑒定為真品,而且可以為會員藏品做鑒定並代為寄賣。如果你想成為該收藏會所的普通會員,須每年繳納3000元的會費,若想成為高級會員,每年的會費高達10萬元。

如今,類似于這樣的“收藏會所”並不在少數,收藏者只要繳納一定的“會費”,就等於找到了“組織”。在這個“收藏盛世”,“收藏會所”就像一個必不可少的“裝飾”,已然遍地開花,明晃晃的四個字即在正告世人:我們是規範的、私密的、高端的。然而,在所謂的“權威專家”“高端會員”背後,隱藏的又是什麼呢?

“會所”未必高端

前文提到的北京某古玩收藏會所,是該領域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為了進一步了解,筆者專門請教了眾多業內人士,最後得出的結果卻令人瞠目:該收藏會所網站上打出的所謂專家,大部分其實是有一定社會頭銜的收藏“門外漢”。

與此相反的還有另一種名曰“收藏會所”的機構。他們面向熱鬧的街市敞開大門迎客,有些為了方便藏家了解,還專門製作了相應的網頁,便於普通人輕易搜尋。這類收藏會所門檻較低甚或沒有門檻,來者都是客,其目的則更多是為了推介藏品,有點類似于傳統意義上的古玩店舖和畫廊,像山東煙臺的潤和茶玉會所,其宗旨主要是推廣蘇邦玉雕,而廣東省文聯藝術館收藏家會所則幾乎符合了畫廊的一切特點。與古玩店和畫廊的唯一不同是,它們借用了“會所”這麼一個高端的字眼兒,使“會所”中售賣的藏品一下子身價倍增。

還有一些收藏會所,是由某一個或某幾個收藏者自發成立的,所謂的“會員”當然是身邊經常一起“玩”的藏友。建立者不是出於盈利目的,而大多是完全出於自身的收藏喜好,因此成立了一個大家可以常常聚會、切磋的場所,類似於以往經常提到的“雅集”。此類收藏會所往往先有了一群“會員”,繼而想要成立一個交流場所。由於主要集中在周邊的小圈子內,這類收藏會所參與者有限,自然有其私密性,但與“高端”似乎挨不上邊,收費很少或者壓根兒不收費,只圖大家高興。其中很多更偏向於成立者自己的私人小型博物館,只不過在展示自家藏品的同時還提供更多交流的空間,如上海的大衛德堡私人收藏會所等等。事實上,這類收藏會所幾乎比比皆是,每個城市都有很多,藏品則參差不齊。

當然,以收藏會所為名的空間還有很多,甚至網路商家的虛擬店舖也可以叫做會所。在這林林總總的收藏類會所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如果説此會所是正牌,那麼彼會所看起來則是“異類”,儘管聽起來都那麼順耳,但真正詮釋出收藏會所真諦的卻少之又少,而更多的“看客”不禁要問:收藏會所,到底是個啥玩意兒?

應該什麼樣兒

“收藏會所就是一個集休閒、交流、交易於一體的地方,藏家可以在這裡一起交流、把玩。”上海中福古玩城199甄真會所的負責人王佳説。榮寶齋華南珍寶館為榮寶齋華南東莞店歷代珍寶藝術博物館會員交流會所,定位同樣在高端藝術品消費人群,主要包括社會賢達、高端企業家、收藏家、書畫藝術大家等,其工作人員林小姐給收藏會所下的定義是:“環境——輕鬆、高雅、優美;身份——專業、高端、尊貴;平臺——交流、合作、多贏。”而在普通收藏者的心目中,會所的第一要素應該是“高端”。

走進北京尚仕雅集在棕櫚泉的會所,一種靜謐、雅致的氛圍撲面而來,儘管這裡正在舉辦展覽,但幾乎沒有什麼觀眾,因為展覽只面向內部會員開放,只偶爾有會員前來看展。在由6棟公寓組成的頂層空間中,客廳、會議室、辦公室、佛堂以及臥室、廚房等一應俱全。事實上,尚仕雅集並沒有明確打出會所的招牌,但業內人士還是習慣稱這裡為會所,因為它具備了會所的性質,在人們眼中,會所就應該是這樣的。

不久前剛剛開始營業的上海中福古玩城199甄真會所也是定位於絕對的高端性和私密性。其對會員的吸納有嚴格的條件,除了大藏家、大客戶,一般人幾乎不可能介入。而一旦成為其會員,則也會享有一般藏家很難享受到的服務,如免費為會員深入指導各類收藏專業知識;為有需要的會員提供個人專屬的儲藏保險櫃;按照會員要求,特供給會員所需要的貨真價實的古玩或現玩,並提供進出境服務幫助等等。這類收藏會所就如同長安俱樂部、京城俱樂部,是有錢人玩的遊戲,甚至於在外人看來,那就是個很小、很私密的圈子,究竟內情如何,只能靠偶爾傳出的幾張富麗堂皇的照片聊作遐想。相對較高的門檻決定了會所的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會所的品質。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富人階層介入收藏,這種類型的收藏會所也開始進入高速成長期。

別掉進陷阱

既然明明不具備會所的特質,又為何偏偏要搭乘這班車呢?理由當然有很多種,但最重要的原因無非是因為這名字“夠范兒”。

如果“會所”這個詞聽起來還是有點陌生的話,那麼“俱樂部”一定是幾乎人人熟悉的事物。其實,會所的原名就是俱樂部,來源於英文club,“俱樂部”是音譯,“會所”則算是意譯。

上世紀90年代,國內第一批頂級私人俱樂部在北京出現,完全的會員制,絕對的私密性,使這些俱樂部成為富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然而,在此後不久“俱樂部”趨於氾濫,各樣場所都想用上這塊招牌,很多“山寨版”林立於市井街頭,於是“會所”不知從何時開始映入人們的眼簾。遺憾的是,“會所”走上了“俱樂部”的老路,輪迴再現一般地氾濫開來。如今,幾乎隨便一個稍微像樣點的樓盤、社區,都有自己的會所,有些只面向業主服務,業主就是會員,有些則也對外營業。

收藏會所是眾多種類的會所裏面的一個分支,自然具備會所的特點,可是,它是應該具備最開始所謂會所或俱樂部的高端性、私密性,還是跟從後來蜂擁而上的概念化處所呢?這一問題顯然沒有答案,連會所這一“母體”都已經無限制地隨意化,更何況作為“子體”的收藏會所呢?

其實,會所不過是個名字,關鍵還要看內核。所謂的“會員制”因為能讓藏家生發出“找到組織”的感覺而備受青睞,商家也正是抓住了藏家的這種心理,在會所這一概念上大做文章。當然,“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藏家們經常聚會、交流,益處很多,然而,在“向組織靠攏”的時候,一定要擦亮雙眼,事實上,目前國內收藏會所五花八門、魚龍混雜,一不小心就容易進錯了門,很多所謂的收藏會所只不過打著這塊仿佛高高在上的招牌,以此牟利。

取了個看似高端的名字,藏品卻未必高端,“會所”的噱頭不過是為了給人心理上的暗示:我很高端。其實,名字終究只是名字,真正的內核如何才是收藏者“尋找組織”時最應該考慮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