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媒體商人和收藏家邵忠的創意與生意

媒體商人和收藏家邵忠的創意與生意

時間: 2010-09-15 16:54:04 | 來源: 東方企業家
收藏 >

邵忠

2009年9月9日,48歲的邵忠帶領他的民營媒體集團——現代傳播在香港上市。現代傳播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登陸資本市場的民營傳媒公司。《紐約時報》稱邵忠為“中國第一個民營媒體企業家”。他在17年前從體制內出走辦媒體,迄今已陸續掌控了近10份各類雜誌。在複雜敏感的中國媒體市場,作為民間商人而獲得成功,不得不讓人心生敬佩。

但在很多時候,你無法將邵忠與傳統的成功商人的形象結合起來,對於熟悉邵忠的人而言,他更像是一個從漫畫中走出的人物。他只留很短的頭髮,濃眉毛、大眼睛、大鼻子、大嘴巴,然後再在鼻子上架一副同樣不算小的黑框眼鏡,身為南方人卻有一副高大的身材,走到哪都是鶴立雞群。而且,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每次邵忠的衣著從不“重樣”。第一次見到他是黑色西裝、白襯衫,脖子上纏著紅色領帶,下一次可能就是色彩明快的條紋T恤,衣領刻意立起;白色棉質休閒褲,赤腳著褐色休閒皮鞋。你可以猜到,他是一個有獨到審美和品位,而且對細節講究到極致的完美主義者。這也許正是他成功的原因。

“我小時候就覺得中國的報紙缺乏形式美,太粗糙。我要做美的報紙。能不能做一個報紙式的雜誌?既有報紙的新聞性、可讀性,也有雜誌那種美感。我就是這麼定位的。我有做雜誌的數年經驗,對雜誌運作比較了解。而且從小在報社長大,對報紙的營運也清楚。國內可能很少有人具備這種雙重經驗。所以,出於獨特,也出於避免競爭,我做了一個這樣的産品。”

邵忠口中的“産品”正是《週末畫報》——一本既非報紙又非雜誌的刊物,但偏偏卻製作精美,色彩鮮艷,在視覺上就首先俘獲了讀者的眼球。在外包裝上,邵忠給《週末畫報》加上一層塑膠套,並在塑膠包裝上用紅色黑体字印著"中國精英讀品",與當時大多數報紙灰濛濛的面孔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反差,讓你想忽略它都難。當年在上海機場高速路旁破天荒出現的第一塊媒體廣告牌,就是《週末畫報》的。《週末畫報》無論是在市場、讀者,還是廣告客戶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套用一句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名言,“童年的經歷決定一切”。邵忠對於媒體、美學以及設計藝術的沉迷與他的出身有關——父親當年在廣州市委工作,母親在廣州日報工作。“我從小在報社長大,對《解放軍畫報》等報刊雜誌興趣很大。”邵忠説。這使得他儘管于1983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了廣州市計劃經濟發展委員會——一個非常吃香的單位,卻始終按捺不住內心對文字的興趣和對商業的嚮往。遂于7年後棄政從商——先是從政府官員到國有進出口公司作總經理,最後半主動半被動地進入了媒體這一全新的行業。

初創之時,邵忠一人分飾多角,既是社長、總編,又是設計總監,甚至採訪都親自操刀。當時他採訪了張藝謀、姜文、陳衝、葛優等一線明星,還有攝影師顧長衛。“我們把明星當作成功人士來製作。”邵忠時常會總結自己過去的經驗,為的卻是在當下如何做得更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每本雜誌送達印廠之前,雜誌的執行出版人都會提心吊膽將雜誌的大樣拿給邵忠看。他會隨時撤下他認為不夠美好的文字和照片。公司內部流傳的一個故事是,他曾經讓攝影師去給同一個採訪對象拍了三次照片,理由是,他在大樣上看到了對方眼睛裏的陰影。“美盲遠比文盲可怕”,這是他經常給員工們灌輸的觀點。

追求美並不只是知道怎麼穿衣打扮,還體現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邵忠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創意與生意的平衡點。媒體離不開廣告,但是廣告不是簡單的推銷,邵忠更多地把它看成是與客戶合作創作的概念。“比如説我們幫萬寶龍、Cartier做設計,就是要做拿獎的。我們要告訴客戶如何去表達這個産品,而不是沒有靈魂地販賣。光讓一個明星穿LV的衣服,那是很傻的做法。”而媒體對於他的意義就在於,“提升國人的生活品位。中國人到現在還在講生存權,哪有什麼life style可言。一般人的生活沒有一點講究。吃飯、上班、睡覺,就這樣過一生。我們提倡的是,有選擇地生活。”

對於邵忠來説,可供選擇的明顯更多。比如説他只抽大衛杜夫雪茄,又比如説他最近買了一輛寶馬新7係。“舒適、豪華和性能當然是我考慮的因素和喜歡的地方,我特別注意的是他們在設計上的追求,你看,自動空調和音響系統的旋鈕上用的是非常特別的陶瓷,這麼細節的地方都用心做到最好。”

邵忠自己也是一個對細節異常講究的人。你看看他的辦公桌就知道了,每樣東西都是有來歷的。鉛筆是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的紀念鉛筆;遙控是B&;O音響的;還有鬼才設計師Philippe Starck設計的Dr. Skud飛蟲拍;甚至還有一個2008北京奧運火炬。是的,邵忠還是奧運火炬手。

而邵忠對於藝術的品位更是蔓延在整個現代傳播辦公室的裏裏外外,有人説,他的辦公室可能擁有中國大陸商人辦公室中最讓人舒服的佈置,他把辦公室佈置得像一個藝術品陳列室:一面墻上挂著碩大而火紅的波普雷鋒畫像,從古董市場淘來的老家什、雅致的石灣陶瓷看似隨意地擺放在開闊的空間裏。這些藝術品及其擺設,有親朋好友的真情饋贈,有從拍賣行拍來的寶物,也有旅行途中的心儀之物。並且,各地公司也因為地域氛圍的不同,懸挂拜訪的藝術品也各有不同的特質。北京辦公室裏收藏的大多是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上海辦公室裏則大都會感十足;廣州公司裏的藝術品則飽含了嶺南藝術的特色。

以北京辦公室為例,入口處即有兩匹“神馬”致敬,原來BAMA(北京角度畫廊)就與辦公區為鄰,畫廊除了展示忠收集的當代藝術品外,還不定期為他在藝術和演藝界的朋友舉辦活動,比如説賈樟柯的《二十四城記》電影文獻展,還有導演新秀應亮舉辦的影展。而且,邵忠不僅創立了與其同名的藝術基金會,就在今年初,現代傳播還隆重推出了一本名為《藝術界》的中國當代藝術雜誌。在創刊派對上,可以看到幾乎所有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人物,邵忠的號召力可見一斑。

作為一個媒體商人,邵忠在創意和生意的結合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如他的成功經歷無法複製一樣,他的品位也無法照搬,但所有的人都可以借鑒他的追求:有自己的品位,自由的工作和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