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宋代汝窯瓷辨識:歷時50年 存量不過百

宋代汝窯瓷辨識:歷時50年 存量不過百

時間: 2010-09-13 11:04:10 | 來源: 美術報
收藏 >

 

在宋代的五大名窯中,汝窯列于諸窯之首。其原因就在於汝窯所燒造的御用之瓷專供北宋皇宮使用,因而在製作工藝上特別講究,産品品質精益求精,非上乘而不取。它既繼承了隋唐釉下刻畫和堆貼的工藝傳統,又吸收了越窯的施釉工藝特點,還借鑒了定窯成熟的印花技術和耀州窯的支釘托燒技法,創出了汝窯特有的印花青瓷風格。加上它在瓷釉中摻進了瑪瑙末,燒成後色彩豐富,為青瓷諸窯中所獨有。

汝窯因河南省宋時的汝州而得名。宋元以來,在汝州地區民間燒造民用青瓷的有不少窯口,主要有寶豐窯、臨汝窯、新安窯、宜陽窯、禹縣鈞臺窯、內鄉大窯店窯,以及黃河以北的焦作窯、鶴壁窯、安陽窯等,這些窯口,規模不一,燒造技法和裝飾風格也各有特色。但為後人推崇備至的御用汝窯瓷器則只在寶豐縣的清涼寺窯燒造。御用汝瓷燒造時間短,前後僅約50年左右。因是供皇宮專用,品質要求極高,凡不合格之品,一律打碎,就地埋藏,因而,存世物品極少,所存下的就是珍品之中珍品。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存留的宋代御用汝窯瓷總共也不過在70件左右。據此可知,現下市場上偶而見到的所謂宋汝窯瓷,真品的幾率是極少極少的,購買時須慎之又慎。這一點,收藏者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

那麼,如何去識別真正的宋代御用汝瓷以及其歷代的倣品呢?下面對其鑒識的要領作一簡單介紹。

一般的初步目鑒也就是從胎、釉、形制、裝飾工藝等幾個方面著手去鑒識。即:汝窯的胎一般都是所謂的“香灰胎”,即色如燃過之香的灰色,即灰中略帶點黃(也有一些是土灰色),胎質細膩但不夠堅硬緻密,制胎較厚實,擊之聲音較低;釉色以天青色和藍灰色的乳濁釉為主,內外均施滿釉,薄而均勻,釉面是亞光的,可見細小的魚鱗狀或冰裂紋的開片,棕眼處可見細小的蟹爪紋。因為釉中有瑪瑙末,因此,迎光在釉面可見一層微紅色,釉薄處可隱見羊肝色;釉下氣泡稀疏、細小,有“寥若晨星”之説,若在明亮的光線下,側面稍作擺動看釉面,可見釉面上有點點氣泡狀,稀疏、細小(也有少數大如星斗的),就如遼闊天空中有幾顆星星在閃爍。但,這只是釉面表層所見,如能從其斷面看,在釉的中、下層接近胎體的地方,則有一層參差不齊、大小不等的氣泡,用肉眼就見到;形制上須符合宋代瓷品的常規制式,大多數係倣照古代青銅器的形式,盤、洗等物的圈足常是捲曲外撇成八字形;製作工藝以模制為多,因此,形制規正,較少雕飾,絕大部分器物為素面無飾加“圓唇”,一般都採用支釘燒法,支釘數在3到5枚,不會更多,超過5枚的很可能就是倣品。

在這些都得到肯定之後,還要作進一步的辨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其有沒有玉質感。真正的汝窯器玉質感極強,釉面是亞光的,這是汝窯器有別於其他窯口的一個重要特徵。因以瑪瑙入釉,溫度高了容易玻化,為了追求玉質感,在燒造中相對溫度偏低,致使胎釉的玻化程度不高,在胎釉上有些特別之處可作為鑒識的一些依據。

由於燒造溫度偏低,促使其胎的玻化程度不高,有微生燒現象,胎質就不如同期的越窯、定窯、龍泉窯來得堅硬緻密,而相對顯得疏鬆。為了保證其牢固度,胎體就做得相對較厚實。如是有殘之器,則可在斷面看到胎質較乾枯和發澀,有許多間隙和空洞,若用少量的水抹上,可見很快就被澀胎所吸幹。若反之,則就是後倣之品。

有研究證明,宋代御用汝窯用的是高石灰釉,燒成溫度不超過1220℃,因為超過了就得不到玉質感,而且釉會産生流淌。遷就了釉面,胎就不能完全緻密化。於是,在不同的燒成溫度下,各種釉面的表像如下:燒成溫度在1050℃-1100℃的月白釉釉面呈完全失透感;燒成溫度在1100℃-1200℃的粉青釉釉面玉質感最強;燒成溫度在1200℃-1230℃的天青釉則開始出現玻璃質感;根據釉面玉質感的強弱,對應各種釉色的燒造溫度,參考上面幾方面的鑒定要素,即可大致判斷是否真正的宋代御用汝窯瓷。

歷來都有“汝”“官”不分之説。這個“官”,指的是“北宋官窯”。現已探明,所謂的“北宋官窯”,指的是離汝窯(寶豐清涼寺窯)僅30公里的汝州張公巷窯。兩個窯的制瓷風格相近,有時難以區分,但兩者也有明顯區別:一、汝窯器釉色為純正的天青色,而張公巷窯釉色顯得淺淡些,釉面玻化程度高,手觸有光滑感。開片細碎、明顯;二、張公巷窯胎體較汝窯要薄,胎色泛白,不是香灰色,而是灰白色;三、汝窯器圈足呈八字形,而張公巷窯多為平直圈足,支釘呈圓形小米粒狀,數量略多,雙單數都有,而汝窯支釘呈芝麻狀,一般作單數;四、形制上也有不少差異,張公巷窯的一些瓶類器造型與汝窯有差異,不少方口、菱花和四方平底的盤、洗類器為汝窯所未見。

汝窯器唯其名貴,自宋元起即有倣燒,至明宣德,清雍、乾年間達于高峰。明清倣品,多署當代年款。明代倣品釉色偏藍,釉開片較明顯;器形與倣造當代一致;清代細緻程度勝過於明代,一般也署當朝年款。修胎講究,胎體灰中泛紅褐色,露胎處均以紅褐色釉水塗抹;釉面清澈透亮,與宋代汝瓷質感不一樣;造型繁多,且大小懸殊,易於識別。總之,明清的倣品,由於制瓷的審美觀念不一樣,還是較好辨識的。

現今隨著收藏熱的升溫,倣燒尤盛。所不同的是明清倣燒在景德鎮禦窯廠,而現今在河南汝州、禹州和寶豐縣等地的民間窯場,因此,倣品也越見其差,這倒也降低了鑒識的難度。現代倣品既倣釉色,又倣造型,多數用注漿模制法制胎,胎壁偏薄,質地過細,沒有宋汝瓷胎骨中的那種間隙和空洞現象,胎色偏白,或閃黃色調過重。迎光釉面不見真品的微紅色。釉色透明,有較強的玻璃光澤。開片也不是珍珠狀,而是呈直線網狀開片,開片不夠乾脆,過於隱約,也有的線條過硬。造型不是過大就是過小。有的釉面氣泡密集。以上情況,如見其一者,即要慎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