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周功鑫:台北故宮文物到大陸展覽需突破兩障礙

周功鑫:台北故宮文物到大陸展覽需突破兩障礙

時間: 2010-09-12 19:38:01 | 來源: 中國評論新聞網
收藏 >

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日前接受鳳凰衛視專訪,在談到何時能實現台北故宮文物到大陸展覽時,周功鑫表示主要有兩步要走,一是關於“司法免扣押”法令,因為擔心台北故宮文物到大陸後被扣押,希望大陸願意去立這樣一個法令;二是關於署名的問題,希望大陸能接受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稱號。  

解説:這是一段起始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傳奇。在抗日戰爭的彈雨狼煙當中,北京紫禁城的一萬三千多箱稀世珍寶開始了世界文化史上歷時最長、規模最大,輻射面最廣的國寶大遷徙。在歷時十五年,歷經數萬公里的漂泊之後,這批珍寶或去了海峽對岸的台灣,或留在了中國大陸。

“畫是如此,人何以堪”,不久之前,在溫總理深情喊話之後,分屬兩岸的傳奇畫作《富春山居圖》終於確定將在明年與台北跨海合璧。然而,台北故宮的文物何時能夠登陸?半個多世紀以來,台北故宮---這座古老中散發出年輕的博物館又對台灣的社會和民眾有著怎樣的深遠影響。不久前,帶著這些提問,我來到了台北採訪了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女掌門”周功鑫。

周功鑫:是呂祖善省長送給我們的一個《剩山圖》的複製,我們放在一起。

主持人:所以這裡已經先合璧了?

周功鑫:先合璧了,這是我們複製的。

主持人:請你給我們解説一下。哪一段是哪一段?

周功鑫:這一段是我們故宮博物院的《無用師卷》的這個《富春山居圖》,那這個《剩山圖》在這。

主持人:但所謂的頭應該是《剩山圖》。

周功鑫:《剩山(圖)》,是,他們只有這個,你看這個,這個印章,這個齊縫章,有沒有看到,三分之一在這,三分之二在這。

解説:《富春山居圖》取材浙江富春江兩岸美景,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代表作。一共用了七年才最終完成。因為畫中處處流露出清靈脫俗、灑脫飄逸的神采,《富春山居圖》也被後人譽為“畫中之蘭亭”。

周功鑫:這是早期的,早期的畫它就,他畫的比較早,你看他往後面越畫越流暢。因為他本身畫畫對他來説他是五十歲才開始,七十歲是他的高峰,那這一件他一畫出來就是在畫史上就非常重要,所以你看歷代的收藏家,連乾隆皇帝那個時候都非常高興拿著這個倣本還看得很高興。

解説:周功鑫告訴我,其實自問世以來,這幅珍品曾多次曆盡輾轉流失,被世人視作傳奇。明朝末年,這幅畫傳到了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因為極其喜愛此畫,吳洪裕在臨死前曾下令將此畫焚燒陪葬,幸虧被人及時搶出,但畫已經被燒成兩段。

主持人:但它燒燬的部分是哪一部分是哪一部分,看不到。

周功鑫:在前面。

主持人:就是比《剩山圖》還要再前面的。

周功鑫:對對對。

主持人:所以還差多少長度。

周功鑫:它那上是跋,提的跋。

主持人:主要的圖還在。

周功鑫:圖在,這邊也燒了一點點,就差一點點。

主持人:還算是搶救得好。

周功鑫:因為是捲起來,所以捲起來一定是前端的部分,搶的快嘛。

解説:被火焚後,較短的《剩山卷》被高價買買賣賣,始終流於民間,多年後才被浙江博物館從書畫鑒定名家吳湖帆手中購得。而較長的《無用師卷》則輾轉流入了清宮,1948年底,它與數十萬宮藏文物一起被運往台灣。

主持人:其實是兩年前,陳文茜找您説劉老闆想跟您見個面。

周功鑫:對,沒錯。

主持人:然後就起了這段因緣,可以説説那段故事嗎?

周功鑫:可以呀,因為那時候因為陳文茜是我們指導委員會的委員,也是我的好朋友,當時他説我給你介紹一個媒體人,也是文化人,就是劉長樂劉總裁,後來席間劉總裁提到了就是説那個《剩山圖》,我説我們大家都知道這個《剩山圖》,他説有沒有可能將來有一天一起展,能夠合壁,我説這當然可能了,所以我們就在這樣的閒談裏面,劉總裁説他去努力那個部分。

解説:然而,要實現《富春山居圖》的合璧,兩岸之間卻面臨著重重阻礙。

從1971年開始,台灣正式退出了聯合國,在之後將近二十年中,台北故宮的文物沒有進行過出境展覽。1989年,美國華盛頓國立美術館向台灣提出了借展故宮文物的要求。然而由於擔心大陸方面的反彈,最初台北故宮對赴美展覽並不贊同。最終美國特別授予台灣“安全歸返”的“司法免扣押保證”,使台北故宮重新開啟了文物的“出境”交流。

周功鑫:全世界現在各位也知道,這個本身這個文物都是來自於各個地方,可是大家這個民族意識在提升,對自己的文物的這個所謂的要求或擁有那個意念會比較強烈,那可是辦展覽的時候我們要顧慮到這個全方位的顧慮,所以我們就從1992年之後我們有這麼一個法令,我們覺得這是我們在我們整個的這個對外借展方面已經成了一個必要的條件。

主持人:如果沒有司法免扣押的話,如果文物借展的話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

周功鑫:我打個比方好了,如果我們這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那這個時候呢忽然有一個觀眾説,這些東西應該是不能再送回台灣,應該是要把它扣押下來,那這個時候法院一定要有行動,如果沒有行動他一定會鬧,那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當你要去處理,那一定會展覽要停止,那這樣我們也知道一個國際展覽需要投注的無論是經費、人力還是時間都是非常大的,我們在全世界做任何展覽,為什麼要有這層法令,也就是要避免那樣的尷尬,或者是那樣的困擾。

解説:其實就在2009年12月,上海方面也曾向台北故宮提出過商借《清明上河圖》,讓兩岸故宮收藏的《清明上河圖》能夠在世博會上實現聯展,而為了消除台灣方面的顧慮,上海博物館甚至提出願意用珍貴文物送到台北做“抵押”。

主持人:兩岸之間因為很願意繼續的進一步的交流,所以大陸方面有很多變通的想法,但這種創想出來以後您覺得還是不可行。

周功鑫:因為重要的,全世界的法令一般來講,司法,行政和司法是獨立的,所以呢,再大的這個所謂的行政命令都當司法要提出來,要主張的時候,那你都是沒有辦法拒絕的,我也知道有的像中國大陸擔心的是,説這個法令是不是跟政治有關,其實跟政治完全沒有關係,它是一個很好的藝術交流。

主持人:大陸的很多的民眾也在問就什麼時候故宮博物院的展品,台北的展品能夠到大陸去展覽。像我那時候訪問呂祖善省長他説兩邊都有難處,他們希望先走第一步,未來有機會真的能夠回展。

周功鑫:我覺得呂省長是講的非常的實際,就是那是第二步是未來就是中國大陸能夠接受“國立”故宮博物院,然後願意去立這樣的一個法令,其實不是為了故宮,而是為了全世界的文物來的時候在那個做展覽期間不受干擾。

主持人:因為司法免扣押大陸很擔心的一點就是很多那時候八聯軍被搶走的一些文物,現在比如説已經到了法國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它要回來的時候大陸的民眾的那種情緒。

周功鑫:可是我又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把中華文化想推廣,從推廣角度去看的話,中華的文物全世界都有,那也是文化等於。

主持人:力量的擴散。

周功鑫:力量擴展得更大。那中國的這個歷史,或者文化,或者藝術,全世界人都會了解啊,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主持人:這裡面是各種寶藏都有的。

周功鑫:這個是太一刀兩面。

解説:與北京金碧輝煌的紫禁城相比,坐落在陽明山腳下的台北故宮顯得清秀質樸,不事張揚。然而,在外界很多人開來:就是在這座博物館裏,珍藏著幾乎是中華文化中最為精華的收藏和寶藏。它像是一艘漂洋過海的巨輪,滿載著珍寶,久久地擱淺在海峽的這一邊,也擱淺在很多中國人的情懷裏。

2010年6月初,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一行30多人,從南京出發,踏上了對一段塵封歷史的尋訪之路。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此時,在距離東北只有200公里之遙的紫禁城內,清宮國寶危在旦夕。1933年1月,日軍的鐵蹄踏進了山海關,當時的行政代理院長宋子文代表政府作出了“北平安靜,原物仍運還”的承諾,並決定將文物遷離北平。2月初,紫禁城中的一萬九千多箱文物從神武門廣場啟程,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南遷之路。

周功鑫:全世界沒有一個博物館像故宮博物院,它的文物是跟著它的這個為了避難,能夠到處遷移的,這是很大的工程。在南京這一段,還曾經到俄羅斯做過展覽。那另外在重慶的時候,也有人曾經用過善本書,而且還做了一個抄寫的工作,他説自己的這個印象深刻以外,自己還學習很多,從這裡看到展覽或者是東西在當地都還是在為民眾服務,還不止是説是保存,或者守護著這些文物。


解説:1947年,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躲避戰火的故宮珍寶被陸續運往南京。然而僅僅一年之後,南京局勢動蕩不安,國民政府準備撤退。蔣介石下令,帶走存放于南京的故宮南遷文物。從1948年12月起,共有2972箱清宮文物被裝上了軍艦,運往台灣,最初存放于台中的一個防空洞內。

在兩岸格局相對穩定之後,台灣當局開始考慮找一個能夠和紫禁城的宮殿相媲美的地方來長期安放運到台灣的皇室珍寶。1965年底,位於台北近郊外雙溪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正式建成,65萬件文物被藏到了博物院背靠的這座大山裏。

早年間,由於父親曾在台北故宮工作,所以年幼時,這座大山始終是我心目中最為神秘的地方。

主持人:我自己小時候就非常的,就覺得它是個非常神秘的地方。我已經説過我在我爸爸的monitor(監視器)上面老是看到有一個地方,那個洞口老是會有一個攝像頭看著,就是禁止人員進出,如果有可疑人物一定要去禁止的,就是我們後山的那個山洞,以前在我小時候的印象中,這裡面是各種寶藏都有的。

周功鑫:因為這個早期你也看得出來,山洞是大家覺得最safe(安全)的,最安全的,那我們有200多公尺長,而且是兩個,兩個這個隧道,那早期的時候,我們其他的器物都在裏面,後來,就把其他器物,除了瓷器以外,都移到了我們就是行政大樓的地下室,那瓷器就放在,陶瓷就放在山洞庫房裏面。因為台灣是個地震地帶,所以我們所有的都是放在鐵箱裏面。

主持人:我們那時候説把書畫移出來也有原因,因為那邊還比較濕,比較不容易控那個濕度,不然的話太浪費電,這是我也聽説的。

周功鑫:對,對,你講對了,它需要的電力比較大。

主持人:我們很好奇有一些常年的展物,比如翠玉白菜、毛公鼎,或者是肉形食,他怎麼樣去維修它,是不是休館的時候有特別的維護。

周功鑫:事實上這些像玉的材質,石的材質,它倒是,只要你讓它能夠在很安全,不受碰撞就可以維護得很好。而且這個它對溫濕度的敏感度沒有那麼高,那書畫有機材質就要非常的小心。

解説:曾有媒體描繪説:就在這座博物館的後山及地下,薈萃著幾乎是中華文化中每一個最為華彩的篇章,的確,在全世界僅存的70件的汝窯瓷器裏,有21件藏于台北,中國繪畫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畫作有80%集中在這裡。宋代書畫收藏更是無出其右。這裡珍藏的善本古籍近2萬冊,四庫全書中最完整的一部赫然在目。此外,最被外界熟知的除了三大鎮館之寶毛公鼎、翠玉白菜、以及東坡肉形石,在行政大樓的地下室內,還珍藏著“清明上河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懷素的“自敘帖”、以及乾隆皇帝最喜愛的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等頂級國寶。

主持人:台北故宮大概有,67萬7千件的瑰寶,然後北京故宮有150多萬件,而且據説還有更多。它們這兩個瑰寶珍藏有什麼最大的不同。

周功鑫:我們的大部分,就是宮裏面的收藏,那大陸的話,有部分,可是有大部分還是後面的徵集,以及這個考古發掘的文物。

主持人:也有人評價説台北的故宮是有寶無宮,北京的故宮是有宮無寶,你怎麼看這樣的評價?

周功鑫:這個是太一刀兩面,我倒是覺得當然那個宮本來就是在那,那寶在這裡我剛才講了,我們都是宮裏面收藏,最精美的,重要的,佔的比例是很高的在這裡,那大陸又有些考古出土的東西,也補了這個它的這個藏品的那個豐富性。

主持人:您也對於北京故宮有一些建議,因為北京您説故宮的宮殿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的瑰寶了。

周功鑫:對,沒錯。

主持人:如果有一個現代博物館的連結的話,它本身就具有展物又有故宮的這個建築的實物。

周功鑫:對,因為怎麼呢?這個,北京故宮紫禁城,是在永樂18年建的,到現在,等於是它都有它的這個歷史的記錄,那為什麼不能在21世紀,在北京紫禁城裏面,有一個21世紀的建築,就像我們看盧浮宮一樣,可是它也有新的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所以我一直覺得,北京故宮可以多方面的去考慮,讓那樣的一個原地,那樣的一個紫禁城,更能夠發揮它的博物館的功能,讓它的藏品,能夠展出。那對於觀眾來講,是一種福氣。

周功鑫:他是一個非常有品位的皇帝,可是不為人所知。

解説: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式開館,也正是從那一天開始,中國有了兩座故宮博物院,從此,那些曾經在紫禁城養心殿朝夕相處的稀世珍寶們分隔海峽,隔水相望,一別就是半個多世紀。

然而,一個甲子的政治風雲畢竟無法抹掉這些寶藏同根同源的血脈,隨著兩岸交流不斷破冰前行,這些深宮中的寶藏再次因為它們曾經的一位主人,一位在中國歷史上毀譽參半的皇帝,重新團聚在了一起。

1972年,在台灣輔仁大學法語系畢業之後,周功鑫進入了台北故宮博物院工作。90年代初,她曾赴法國巴黎攻讀博士學位,正是在那期間,她第一次來到北京,參觀了神往已久的紫禁城。

周功鑫:那個時候我還在寫我的博士論文,在收集資料,我是用巴黎第四大學博士班的學生去進到了大陸,中國大陸。

主持人:那您第一次到北京故宮的感受是什麼?

周功鑫:那就是一個文化古都,讓我感覺到就是這個文化在這個城市裏面,它已經給了它的氣質,所以無論從史的方面或者從藝術的角度,你都看到了它的豐富性。

解説:然而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同樣館藏豐富的兩座故宮卻全然沒有往來。一直到2008年,那一年12月,台北故宮在籌辦雍正大展的過程中,發現了自身在文物收藏上的缺乏,於是有了向北京故宮提出借展的構想。

周功鑫:我們故宮缺少的是雍正的圖像,那這個圖像在這個展覽上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讓大家馬上認識雍正是什麼樣子。當然在文物南遷的時候呢沒有把這些,晚期清朝的皇帝的圖像,我們有帶宋朝的,可是沒有帶清朝的,那因為清朝他們意思覺得我們老一輩的前輩們都認為那是晚近的東西不是太重要,所以呢,就沒有圖像,那我們覺得那是缺了很大塊。

解説:2008年12月18日,在北京舉辦的國際文化創意産業博覽會上,台北故宮方面首次向北京故宮提出了借展的願望,他們並沒有料到,這次試探性的接觸,竟成為了兩岸故宮在隔絕60載後破冰之旅的緣起。

周功鑫:當時李副院長,好像是北京李副院長就在現場馬上就説,這當然很好,我們就來合作啊,就把這個資訊帶回來。就後來才會有,馬上就在第二年的2月14號,就動身到了北京。

解説:2009年2月15日,周功鑫再次來到了北京故宮,開啟了兩位故宮院長的首次正式會面。

主持人:2009年那次去的時候您也提到因為作為兩個館的館長的相會,您也有一些機會看到一些特殊的展品,看到了什麼讓您印象很深。

周功鑫:讓我看的很深的就是我們三希堂裏面的另外兩希,《中秋帖》和《伯遠帖》,我們有《快雪時晴帖》,所以王羲之的三帖我都今身看到了。這是,這是很幸運的事情,那另外就是整個的宮殿,紫禁城我等於全都走了一趟,看到它的這個莊嚴,它的宏偉,它的大,呈現的那個大,這個我們,那個經驗非常地特別。

解説:2009年3月2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鑫淼回訪台北故宮時,雙方就雍正特展借展正式達成了約定。2009年9月22日,北京故宮出借的四箱37件文物正式裝箱啟運。

我想這些文物,如果有靈性,也會按耐不住最後的期待,焦急盼望著與當時在養心殿、在紫禁城朝夕相處的文物夥伴們,再次匯聚一堂的時刻。

解説:2009年10月7日,兩位故宮院長一同揭開了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的序幕,來自兩岸的246件文物共同鋪陳了雍正皇帝的為人和為政。雍正45歲登基,在位13年。相傳他曾篡改康熙遺詔奪位、個性陰險狠毒卻又勤政節儉、敢於變革,在清史上頗具爭議。這次大展也理清了很多人對雍正的看法。

周功鑫:雍正呢,為什麼我們會放在第一個大展,也是想到我們自己的藏品很多,然後雍正的本身呢,他是一個非常有品位的皇帝,可是不為人所知。因為一般來説刻板的印象對他是一個比較殘酷的,事實不然,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計劃,而且也是雄才大略的一個皇帝,所以我們就想借這麼一個展覽,平反他。

主持人:當時有沒有也簽一些協議,比如説文物來了以後怎麼樣運回,或者是保險。

周功鑫:我們是透過第三者,因為這牽扯到,剛才你稍微也提了,所謂的我的名稱展示,我們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我們也了解,就是中國大陸,這“國立”不能放上去,那可是這是我們的名字,就像我周功鑫,我不能把周拿掉,所以我們不做直接的簽約,我們請一個基金會,做第三者,從中完成這個手續。

主持人:您剛剛提到名稱的問題,也有人在問以後如果有機會台灣故宮的展品到大陸去的話,除了司法免扣押的問題,這個名稱的問題會不會還是一個關鍵問題。

周功鑫:對了,所以要解決一起解決。

主持人:如果要去展的話可能就避不開了。

周功鑫:避不開,因為東西是那個,我們避開是人家東西來,我們去的話就不能避開了。

主持人:您剛剛提到三希帖您已經終於把三個貼的真跡都看完了,所以很多民眾開始問在《富春山居圖》之後是不是三希帖也能夠一起合展。

周功鑫:那也可能,以後這都有可能,那就是將來看我們怎麼談到,怎麼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