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跨界”投資者不差錢 財富人群轉戰藝術品市場

“跨界”投資者不差錢 財富人群轉戰藝術品市場

時間: 2010-09-02 11:41:27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收藏 >

2010年的盛夏驕陽如火,藝術品拍賣場上的熱浪也一波波地引人驚嘆。6月的保利“現當代中國藝術夜場”上,陳逸飛的名作油畫《二重奏》以2400萬元的起拍價、4100萬元的落槌價奪得全場頭籌。被業界稱為中國“法人股大王”的上海收藏家劉益謙、王薇夫婦成為此次拍賣的最大贏家。

據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最新半年報統計,2010年上半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總金額達到198.97億元,僅半年就已經接近2009年全年成交數額。在房地産調控政策不斷深入、股市不斷尋底的今天,藝術品市場似乎成為了中國財富人群的另一片投資綠洲。

拍賣場上出天價,商人買藝術品不差錢

2010年春季拍賣場上,一張畫幅3米的當代油畫,以3700萬元的天價讓人們見證了拍賣場的火熱。而在20世紀90年代初,藏家用1000元外匯券便從藝術家手中購得了此畫。

藝術品市場上擲千金得萬金的故事比比皆是。這個曾經在普通人眼中高深莫測、遙不可及的市場,如今華麗高調地出現在大眾面前,並憑藉其難以抵擋的高回報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財富人群。

今年春拍,中國書畫共有4件作品在拍賣場上價格破億,其中黃庭堅書法《砥柱銘》更以總價4.368億元創造了內地拍賣市場上中國藝術品世界拍賣紀錄。

2009年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顯示,資産在1000萬元以上的國內財富人群中,藝術品投資在理財投資排名中,已經從2008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四位。在北京、上海,已經位列第三,僅次於房地産、股票。

而國內發展速度最快的是私人收藏。2009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來自國內的買家數量已佔到21%。其購買主體從行業背景來説,主要集中在金融、房地産、能源、高科技等近年來個人財富增長最快的領域。其中金融投資行業背景的私人收藏佔57.7%,名列國內各行業之首。從購買力分佈區域來講,沿海城市不再是一枝獨秀。陜西、甘肅、新疆等西部重點省區,以及山西、內蒙古等能源大省的購買力在顯著提高。

“我感覺有一種力量在推動什麼東西,我不認為是公眾和藝術發生了深刻的關係,更多的依然是和金錢發生了關係。”作為國內最早的畫廊老闆之一,收藏家徐龍森感覺到,最近拜訪他的朋友常常帶一些老闆來向他諮詢如何購買藝術品,而他們最常問的往往是:什麼東西最保值,以及如何判斷真偽。

在資深收藏人士看來,這些“跨界”投資者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差錢。他們已經在其他事業上積累了多年的財富,雖然早年並沒有時間關注藝術,但一旦其意識到藝術品市場的價值,在拍賣場上“拔得頭籌”不是難事。

財富人群緣何牽手藝術品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趙力認為,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在後金融危機時代逆勢上揚,並不是像很多媒體上的説法,因為股市樓市不好了錢才涌進藝術品市場,這不是主流。

實際上,從2003年開始,個人財富進入一個快速增長期,中國的高凈值財富人群或機構買家開始關注藝術,他們進入市場,把購買藝術品看做一種平衡投資的新理財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藝術品投資概念也開始生成。

當代藝術收藏家李冰認為,新進入市場的人中,有一部分是出於商業敏感的投資者,“他們手裏握著很多錢,遊資很多,總想掙快錢。”

雖然剛進入市場的人很多都抱著一種玩票、掙快錢的心態。不過在趙力看來,不管是收藏還是投資,財富人群進入市場的方式並不重要,“藝術品不同於股票、房子,它有很強的精神吸附力,其效果比戀愛持久。”

此外,財富人群也有文化需求,徐龍森曾經問過一些老闆為什麼有興趣投資藝術品,“其中一個人告訴我,自己現在很尷尬,錢很多,但孩子們生活的文化品質不夠,希望能為家裏增加藝術氛圍,挂些好東西,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對藝術的興趣,這樣未來的生活也會比較健康。”

在中國的財富人群中,出現這種心理轉變的人越來越多。有“中國巴菲特”之譽的新理益集團董事長劉益謙在2009年的秋拍中,一人就向藝術品市場砸了4個億,以1.69億元成交的明代畫家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6171萬元的宋徽宗《寫生珍禽圖》、8578萬元的乾隆禦制紫檀“水波雲龍”寶座等一批中國藝術品,拍賣中連破紀錄,均被他收入囊中。李冰告訴筆者:“劉益謙並不是為了投資賺錢,他已經籌劃在上海建立私人博物館。”

隨著物質需求得到極大滿足,精神需求的地位日益凸顯。這句耳熟能詳的話似乎道破了藝術品市場未來的巨大空間。李冰認為,作為商人嗅到市場機遇,謀定而動,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商業敏感,無可厚非。“我身邊有幾個浙商朋友,早在藝術品市場要起來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急著入場,而是開始潛心讀美術史、研究藝術品。等他們研究到一定程度,形成自己的文化判斷時,他們的出手速度將非常快。事實上,這波熱潮就已經有人進入了。”

從事了多年當代藝術品收藏的李冰向筆者感慨:“這就好比賽跑,如果以百米為一個目標的話,你認為你已經跑出去50米了,但後起來的人一樣可以超過你,因為他速度比你快。他們擁有強大的資金鏈和魄力,進入市場的目標也高,只要他們形成自己的文化判斷,見到好東西就出手,幾件入囊以後,明天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的大收藏家就不是我了。當然這對於市場是好事。”

新投資人群或將成為終極收藏家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其日益開放的全球視野,導致了個人財富的快速增長並催生了一批批新的富裕階層。他們憑藉其特有的商業敏感進入藝術品市場,從最初的原始積累,到個人的物質滿足,再到最終的回饋社會。與在股票、樓市打拼的投資者不同,筆者在一些藝術品市場的藏家身上都看到了一種對社會責任的追求。

“我相信未來幾年,企業家、機構與藝術的結合還會越來越多。未來會出現若干個大的投資者進入當代藝術品市場,隨著一次次換手,價錢會越來越高,直到全部進入到終極收藏家手裏,最終反哺社會。”

李冰口中的終極收藏家,很大程度上是指在金融、能源等行業積累了大量財富後轉投藝術品市場的人。他們有自己的“造血”系統,不會因為經濟問題而拍賣已經購得的藝術品。

李冰認為,很多收藏家都會經歷一個心理演變過程。最初無論是出於投資還是出於興趣進入的人,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收藏,開始産生真正的愛好,藏家開始與藝術品産生了個人交流。當收藏到一定程度時,收藏行為便會給藏家帶來社會地位,開始變成一種公共行為。由於他已經研讀了美術史、文化史,意識到了其藝術品對社會的意義,因此很多收藏家最終會選擇不再把自己的藏品投入市場,而是選擇永久保留建立個人的美術館,或者將藝術品捐獻國家。

冀鵬程告訴筆者:“很多大藏家收藏的東西,最終的結局基本上都是捐給國家,包括澳門的賭王把獸首捐給了保利博物館,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階段和過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