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美哉 青花瓷

美哉 青花瓷

時間: 2010-08-31 18:46:08 | 來源: 文藝報
收藏 >

文/孫建君

青花瓷清麗、雋逸,千百年來不斷地向世人展現了她迷人的風采。所謂青花瓷,是指一種用鈷料直接在瓷胎上繪製花紋圖案,然後再施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呈現藍白色相間效果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色調明快典雅,釉面光潔瑩潤,彌久猶新。在青花瓷的繪製過程中,將中國畫的筆墨效果與藝術魅力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是中國青花瓷藝術的一大特色。清代龔軾《景德鎮陶歌》中讚譽青花瓷的詩句:“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裏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被人們廣為傳誦。

中國青花瓷最早出現于何時何地,學術界有過兩種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我國青花瓷器受波斯文化影響,其繪製原料以及製作工藝均傳自波斯;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青花瓷是中國的創造,歷史上只是使用過進口鈷料而已。據專家考證,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唐代,此時河南鞏縣窯附近地區已有原始青花製作,遺存的青花瓷器及考古發現殘片可以佐證。宋代青花瓷雖有生産,但仍屬於初級階段,發展緩慢,傳世器物很少。元代青花瓷趨向成熟,尤以江西景德鎮生産最為精緻,有一定數量的青花瓷器傳世,成為今天世界各大博物館的珍藏品與各種拍賣會上的搶手貨。

青花瓷雖然色彩單一,卻並不讓人感覺單調。功力深厚的瓷繪藝人,或濃施淡抹,筆觸靈動;或刻意求工,層次分明;或寥寥數筆,一氣呵成;線條曲直,蜿蜒飄逸,幾分精細,幾分狂放;堪稱妙筆生花,美不可言。千百年來出神入化的青花瓷,一直受到國人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早年通過古代的南北“絲綢之路”,陸續遠銷中亞、西亞與地中海沿岸各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又帶著大量青花瓷器沿海上“絲綢之路”流傳到東南亞和西亞地區。今年四月在廣東汕頭海域實施的明代沉船“南澳Ⅰ號”水下考古發掘工作以來,出水文物總量已達萬餘件。主要種類是青花瓷,如青花瓷大罐、青花瓷大盤、青花瓷缽、碗、瓶、小酒杯和貼塑龍紋罐、釉陶罐、銅板、鐵器以及金屬凝結物等。其中青花大罐高約30釐米、寬大約20釐米,保存完好,是所有已出水文物中體量最大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大盤和帶蓋青花瓷缽也極具代表性,無論人物還是花草圖案都為民窯藝人所繪製,樸拙灑脫;器物表面施滿釉,底足粘有細砂,即“砂足器”,屬於外銷瓷中的常見類型。考古專家表示,“南澳1號”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唯一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貿船,船上裝載的瓷器主要出自福建漳州,部分為江西景德鎮。此前在東南亞甚至於非洲的北部都曾發現過大量類似風格的瓷器,因此有關專家推測 “南澳Ⅰ號”很可能是從漳州附近出發,駛向東南亞一帶。

元以來至明清各個朝代的青花瓷器在色料、瓷質、器形、圖案花紋等方面均表現出不同時代的藝術特點。元代的青花瓷器發展已比較成熟,景德鎮地區的元青花釉色白裏泛青、光潤透亮。青花料在當時分為進口和國産兩種,早期使用的色料來自海外,稱為“蘇麻離青”或“蘇渤泥青”,簡稱“蘇青”。它是一種錳含量較低、鐵含量較高的鈷料。有學者從“蘇麻離青”的發音分析,這種色料可能來自波斯(今伊朗)和敘利亞一帶。鈷土礦在我國浙江、江西和雲南亦有蘊藏,因此歷史上這些地區都曾先後生産過青花瓷器。元代青花瓷的胎體一般較為厚重,色彩鮮艷、構圖繁密,採用多層裝飾,花紋以龍鳳、魚藻、鴛鴦、荷鷺、纏枝花、山水、人物故事居多。內容豐富,筆法自由,生動傳神;畫面層次豐富,構圖飽滿,裝飾性極強。許多器物畫有八寶、蓮花、海馬和大雲頭等紋飾,明顯受到喇嘛教藝術的影響。元青花造型優美,古樸端莊。既有恢弘雄偉的大器,如大罐、大盤、大碗等;也有精細靈巧的小器,如胎體輕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盤等。元代,青花瓷多銷往中亞、西亞國家,大罐、大盤、大碗適合那裏人民的飲食生活習慣。筆者曾到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老皇宮博物館參觀,那裏陳列著許多元明時期的中國青花瓷器。以人物故事為題材的傳世元青花瓷器特別受到人們珍愛,如蒙恬將軍、文姬歸漢、昭君出塞、蕭何追韓信、三顧茅廬、敬德救主、陶淵明愛菊等。元青花線條蒼勁有力,平涂結合勾、皴、點、染,表現了與水墨畫相同的藝術效果,顯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繪畫才能。

明代是青花瓷發展的高峰時期,無論是景德鎮官窯,還是各地民窯,都創作了許多精美的傳世佳作。這一時期的青花瓷,一直被視為是中國青花瓷的一種典範,為後世所追倣。特別是永樂、宣德和成化、嘉靖及萬曆年間官窯燒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裝飾豐富而著稱於世。在造型方面,永樂時期雖然依然沿襲元代生産較大的罐、盤、碗等器,但也出現了很多小巧精緻的器物與新品種:如天球瓶、抱月瓶、八角燭臺、長頸方口折瓶等。紋飾以植物紋、動物紋為主。明代永樂、宣德青花瓷製作多采用進口青花料“蘇麻離青”,顏色深沉、層次豐富,釉面白中泛青。成化年間,青花瓷使用了一種新的青料,叫“平等青”,也叫“坡塘青”,這種青料産于江西瑞州。“平等青”發色穩定,色澤淡雅、柔和,給人一種若隱若現、虛無縹緲的感覺。成化青花瓷,色澤淡雅,釉面肥潤、撫之有玉質感;胎質細膩純潔,白釉瑩潤如脂,造型輕靈秀美,這也可能就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時空至今仍保持無窮藝術魅力的原因之所在。圖案花紋常見的有雲龍、飛鳳、團龍、團花、嬰戲等。小巧玲瓏是這一時期青花瓷器型的特點,多以盤、碗為主。在裝飾上,青花加彩是成化年間的突出成就,有“鬥彩”和“填彩”兩種。明嘉靖、隆慶、萬曆時期官窯新品迭出,民窯精品也爭奇鬥妍。此時的青花瓷花色純正穩定,藍中泛紫,色調濃重鮮艷,真可謂爐火純青。從嘉靖到萬曆,用於燒制青花瓷的色料是一種叫做“回青”的色料。所謂“回青”,也稱“回回青”,與“蘇青”一樣來自阿拉伯地區。有專家考證,“蘇青”與“回青”其實是同一種鈷料的不同稱呼,所不同的是“蘇青”來自海上貿易,而“回青”來自與西域和中亞的陸路貿易。此時青花瓷造型,更加趨向多樣化,除了各類食具、陳設器及花盆、魚缸外,還有各種宗教供器。在裝飾上,過去極為少見的吉祥文字,如壽、福等被裝飾在器物表面,道教題材也開始盛行。而萬曆年間的青花料則産自浙江,也由此名為“浙料”。雖沒有嘉靖青花那樣濃艷,但藍中微微泛灰的發色,頗有自然沉靜之感。器型以大器為主,如:龍缸、屏風等;裝飾上除延續龍鳳紋以外,各種動、植物及人物圖案也較為盛行。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對瓷器的生産工藝、胎釉質地、畫面裝飾都十分關注,甚至到了事必躬親的地步,使清代青花瓷的製作技藝水準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一時期的青花瓷色澤清新明快,青花藍色猶如藍寶石一般鮮艷明亮,晶瑩光潤。康熙青花料採用“浙料”,題材除植物、山水、動物、人物、故事等,還以長篇詩文作為裝飾,如《赤壁賦》《聖主得賢臣頌》《滕王閣序》《四景讀書樂》等。民窯青花在紋飾方面,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充滿生活氣息。出現了許多歷史題材和戲曲故事畫,如歲寒三友、米芾拜石、《西廂記》《三國演義》等。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能表現出濃淡深淺多種層次,與中國畫“墨分五色”一樣,有“料分五色”之説。雍正時期的青花瓷,無論造型和裝飾,與康熙青花挺拔遒勁的風格不同,表現出柔美俊秀的風韻。雍正青花的色澤幽靜淡雅,圖案花紋除纏枝蓮、雲龍、龍鳳外,以清雅的折枝花、團花、竹石、三果、花鳥為多見。官窯青花,器物大小要求適度,畫面效果重視神韻,造型變化講究韻律。民窯青花則不拘一格,運筆熟練剛健,畫風自然隨意,具有很強的民間風格。乾隆青花瓷造型千姿百態,分為日用瓷、陳設瓷與文房用具幾大類,講究對稱,追求精巧,工藝技巧勝過前朝;裝飾手法層出不窮,同一器物上同時使用了青花、鬥彩、雕鏤、色釉等多種裝飾手法。這一時期外銷瓷數量巨大,清代外銷瓷中青花佔據很大比重。歐洲的來樣圖案主要是人物肖像、徽章、花卉、船紋以及清裝人物圖像等。從外銷瓷畫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繪瓷工匠功底造詣深厚,技法嫺熟精到,作品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光緒初年曾大量燒造官窯瓷器,使一度生産低迷的青花瓷又顯生機。當時的青花瓷以倣前朝較多,圖案紋飾多以八吉祥、龍鳳呈祥、萬壽無疆、玉堂富貴、群仙祝壽、福祿壽喜為主。

青花瓷出現以來,為什麼會受到歷朝統治者的青睞和老百姓的喜愛?這是因為青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深刻的文化內涵。《荀子·勸學》: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古時的讀書人希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走上仕途後希望“青雲直上”,博得一個老百姓擁戴的“青天”聲名,有氣節的人更希望自己身後能夠“名垂青史”或“留取丹心照汗青”。日本著名畫家東山魁夷在其《青青世界》一文中指出,同是青色,東西方民族卻有不同的理解。在西方,青色是“精神和孤獨,憧憬和鄉愁之色,它帶有頹廢和死的誘惑的調子”。在東方,青色屬於綠色世界,是萬物生長的標誌。西方人畫聖母像,以青色為調子,哥特式建築所表現的精神,給人的感覺也是青色的。青色,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同樣崇尚青色,意義卻截然不同。中國人愛在瓷器上著青色,日本人作畫也愛用青色,但青色的意義,卻不是憂鬱和沉思,而是素雅和恬淡;不是對於死的訴説,而是對於生的微笑。

青花瓷如同一首詩,吟誦千載,回味無窮;青花瓷如同一泓清泉,令人神往,物我兩忘。品味青花瓷,碧海藍天。猶如徜徉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之中,青花瓷所體現出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永遠值得我們去珍惜與探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