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網路尋寶瓷雜組收兵 官窯民窯各有斬獲

網路尋寶瓷雜組收兵 官窯民窯各有斬獲

時間: 2010-08-30 16:17:50 | 來源: 嘉德線上
收藏 >

日前,由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嘉德線上(www.artrade.com)和新浪網聯合主辦的“網路尋寶”活動第二期古瓷雜項徵集正式收兵,徵集到的約300件藏品將於9月4日在嘉德線上總部進行專家現場鑒定,並當場評選出十大寶物。

據了解,古瓷雜項是中國民間收藏的傳統大項,特別是瓷器,被視為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標誌性品種,從此次尋獲的寶物看,無論官窯、民窯,均有不少精彩亮點。

清乾隆青花纏枝蓮雙鋪耳尊

官窯代表首推一件清乾隆青花纏枝蓮雙鋪耳尊,撇口、短頸、溜肩、鼓腹漸斂,外撇圈足。肩部對稱置鋪首,腹部有四道凸弦紋,並以其界把頸、肩、腹、足部的紋飾分開。白釉底,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在瓷器中,尊和瓶的差別表現在器物的口部,一般將口徑較大的立器稱為尊,反之稱為瓶。此器造型取自西周青銅尊,紋飾構圖繁密,筆法恭謹,發色深艷。乾隆時期,青花瓷器的繪畫風格基本沿襲雍正朝官窯青花風格,或直接以明永樂、宣德官窯瓷器為藍本,或造型倣青銅器,紋飾則以元青花多層次構圖形式,取本朝常見的纏枝花卉紋。

乾隆官窯青花瓷裝飾紋樣的程式化是其鮮明特徵,具體表現在多層次構圖和主輔紋飾的搭配運用上,且每種主要紋樣與輔助紋樣的畫法都形成固定式樣。這種情況在這件藏品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繪畫則以明代永樂宣德時青花所用蘇麻離青料特徵為藍本,用點染畫法模倣鐵銹斑質感。這是由於清雍正、乾隆皇帝對明永樂、宣德瓷器甚為推崇,青花瓷器倣古成風,這種點染法也大量出現在這兩朝的青花瓷器上;至乾隆六十年間,這種畫法佔主導地位,均以纏枝蓮為主題紋飾。參見北京翰海2006年秋拍2225號拍品。

民窯中,以一件清康熙青花十八學士圖人物大碗最為醒目,此碗敞口折沿、圓腹、圈足,足內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裏外以青花為飾。碗內外口沿分別以錦地開光花果紋裝飾,碗心錦地花形開光內繪松石盆景圖,外壁通景繪十八學士人物故事圖,畫面以竹石芭蕉為背景,十八學士或撫琴對弈,或書法作畫,人物神態安詳,悠閒自得。

此碗胎體較輕,青花發色純正明快,有深淺濃淡變化。畫面雅致,層次錯落,充分體現出康熙青花層次分明的特徵。

以十八學士圖入瓷,在清早期又有著特殊的意義。十八學士典出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 “以天下漸平,乃于宮城西開文學館,羅致四方文士”,以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等十八人併為學士,評古論今,商議治國之策。後人稱頌為“十八學士登瀛洲”,《舊唐書》、《資治通鑒》等歷代典籍均有記載,畫家閻立本曾為十八學士畫像,即《十八學士寫真圖》,從此十八學士圖成為中國繪畫中的一個傳統題材。

清朝因是外族入主中原,其統治很難得到漢族士大夫階層的支援。為取得民心、穩定政權,康熙十七年(1678年)正月,康熙帝降諭特開博學鴻儒科,即採用薦舉與考試相結合的方法,招攬人才,為康乾盛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在此社會背景下,以文人學士圖為主題之瓷器行銷一時。十八學士圖為其中構圖繁密、畫功精細的經典之作。

明崇禎青花高士風景筒瓶

此外,明崇禎青花高士風景筒瓶和清同治霽紅碗(一對)等,同樣將瓷器愛好者耳熟能詳的掌故以實物形式展現了出來。

明萬曆年間,禦窯廠被毀,工匠流散到民間,為民間瓷器製造業注入了技術力量,促進了景德鎮一帶民窯的蓬勃發展。在紋飾畫風上,禦窯廠匠人精湛的技藝一度被官窯紋飾束縛,難以自由發揮,一旦進入民間,創作上得到了更大的施展空間,由此帶來明代瓷器的第四次高峰,為清代瓷器奠定了基礎。

清同治霽紅碗(一對)

霽紅則素有“千窯難得一紅”的盛名。霽紅釉由於燒造技術困難,到明晚期已經停止,用礬紅代替。到清康熙年間,得以復燒成功。此同治霽紅碗雖不可與前朝瓷器發展頂峰時期的作品相提並論,但對於民間收藏而言,實為不可難得之器。

在中國古代瓷器發展史上,單色釉有著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單色釉審美素來被認為屬於文人雅士一路,需有足夠的修養、品味,追求生活品質者,才能欣賞其美,承認其價值。另一方面,顏色與五行的對應關係自漢代即已十分成熟,進而延展到萬物生克、國家運數等各方面,由此形成森嚴的儀式體系。自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凡祭器皆用瓷”,瓷器也被正式納入了這一體系,如天壇用青色,地壇用黃色,朝日壇用紅色等。“霽紅”原為“祭紅”,到清中期著名督窯官唐英時才改為“霽”,由此可知,這種單色釉,原本也為祭器之用。

有關專家表示,民間收藏的力量一度被忽視,被認為只能“小打小鬧”,無法出現重量級藏品,但隨著藝術品收藏近年來的飛速發展,以及根植民間的收藏傳統的復興,“藏寶於民”不再是一句空話,而正在成為令人欣慰的現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