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是舉世聞名的中國敦煌壁畫中的人物,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理想情操相結合的藝術再現,是人們心目中最美好的藝術形象。
傳説在西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東晉十六國時的前秦僧人樂樽雲遊到中國西部沙漠戈壁中的三危山,看到這裡景色奇絕,便在此開鑿了莫高窟的第一窟,從此,飛天便在敦煌落了戶。飛天在天空自由飛翔,或腳踩彩雲徐徐降落;或昂首揮臂,騰空而上;或手捧獻花,直衝雲霄;或彈起琵琶箜篌,橫笛豎琴,聯袂歌舞;或若歌若舞,互相追逐。她們如燕的身影,長長的舞帶隨風漫卷,恰似朵朵蓮花在天地間飄起而升落。“天女散花,其美在行”,這不禁讓人聯想起李白的詩句:“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她們的飛揚奔放、瀟灑輕盈的形態,不知陶醉了多少代人,常使人們讚嘆不已,對後代繪畫藝術産生深遠影響。後世的藝術家只須擷取她們的幾個動作,幾分優美,便會讓世人嘖嘖稱奇。
敦煌莫高窟飛天(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提供)
飛天的形象起源於印度的古神話:專司娛樂和歌舞的神。伴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後,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成為中國化了的仙人形象。飛天在中國五彩繽紛的佛國世界裏屬天龍八部之一,是佛的侍從;所謂天龍八部,是為佛護法的八類鬼神,又稱“神龍八部”,“天”是代表“天眾”,“龍”則代表“龍眾”。這八部鬼神走近華夏文化,即大家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人物,如“天”列第一,共有二十層,每“天”皆有稱謂,有帝釋天、四天王、摩利支天等。簡要地説,天龍八部即: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羅相。乾達婆與緊那羅,即飛天,乾達婆是一種以香為食的神,為樂神;緊那羅是歌神,男相者馬頭人身,女相者相貌極美,善舞。她們在天國裏不食酒肉,專採百花香露,飄曳著衣裙、飛舞著彩帶、淩空飛動,出現在鼓樂齊鳴、天花亂墜的佛説法時刻。由於她們滿身散發香氣,又稱香音神;至於飛天一詞,是通俗的簡稱。
現代人們也許會認為,飛天中的人物都是年輕美麗的仙女。其實,飛天中的人物,男女都有,這和飛天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文化背景有關。敦煌莫高窟,從東晉十六國開始創建,至元末停建,492個洞窟中就有270多個洞窟繪有飛天,總計5400余身。飛天形象,在壁畫上飛舞,飛越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等朝代,跨越了一千多年曆史。新疆石窟的飛天,有的並肩飛舞,有的為男性。而進入敦煌石窟之後,早期除有部分飛和尚外,大都為女性。敦煌北魏時期的飛天,大都瘦骨清相,勢如翔雲飛鶴,這與當時時代風尚和審美情趣有關。隋代飛天最多,而且流傳較廣,不僅石窟、寺院使用飛天,而且帝王寢宮也使用飛天;隋代飛天變化多,造型不一,有清瘦型,有豐腴型,人體比例適度,腰肢柔軟,活潑可愛,正在探索形成一個新風格。
唐代的飛天,進入成熟時期。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國家強盛,社會繁榮,飛天的藝術形象也登峰造極,她們面型豐滿圓潤,體態婀娜多姿、奔騰自如,精神自由輕鬆、奮發向上,其姿態生動,造型優美,不僅給人一種“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直觀形象,又仿佛傳來一種無限美感的妙音天樂。這種形象,寓蘊和體現了人類千百年來所追求的愛與自由的理想,可謂飛揚奔放、綽約多姿而魅力無窮了。
飛天,是中國佛教文化藝術的瑰寶與結晶。如今,它無處不在,書籍、工藝美術作品、雕刻、剪紙、商品包裝、電視廣告等,都有它的芳姿。飛天與龍、鳳、石獅一樣,成為中華民族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也是世界文明遺産中的一朵絢麗的藝術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