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玉界泰斗楊伯達辨古玉 人文學者沈松勤説東坡

玉界泰斗楊伯達辨古玉 人文學者沈松勤説東坡

時間: 2010-08-20 11:48:33 | 來源: 《錢江晚報》
收藏 >

出了三伏,天氣還是這麼熱,明天去聽聽講座吹吹空調聊聊文化吧。8月21日有兩場浙江人文大講堂(第241講和242講),都放在省圖書館二樓報告廳。上午9點,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講“中國古玉的發展與辨偽”;下午2點,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沈松勤教授講 “自意本杭人—— 蘇軾與杭州”。

83歲的楊伯達老先生身材高大,鶴發童顏,精神矍爍,上週日在上海書展鑒售浙江文藝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他的新著《中國古玉辨偽》後,就來到杭州訪朋友談玉文化。他的名片上只有兩項頭銜:“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委員會會長”,但名氣不小。晚上在一家飯館吃飯,旁邊一桌是年輕人,吃著吃著就把頭探過來,很激動:“您是楊、楊什麼達?”走出飯館,路上一位中年人騎著車來到了他身邊:“您是楊伯達先生吧?!到我家去坐坐!”

良渚的玉器 是供給老天的食物

“中國玉文化是中國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大約有1萬年的歷史,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奠基石。”和楊先生對話,自然離不開玉和玉文化。他説,中國玉文化歷史經歷了“巫玉”、“王玉”、“民玉”三個階段,但中國玉文化的鼎盛時期應該在史前文明時期。

在他看來,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一起,為中華大地扛起了文明的大旗。此後的中華文明,以玉為靈魂金(包括青銅器、金器等)為神,留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

楊先生介紹,人類對玉的偏愛是有歷史淵源的,古人認為他們的生存、所獲得的物品,都是由一種無形的力量在保祐他們,慢慢地他們就把這種無形的力量具象化,最後發展到有了神靈的概念。人們認為要更好地保護自己、保護部落,就必須祈求神靈的保祐,於是就出現了巫,由巫來完成事神的任務。

巫拿什麼來事神呢?他們就拿玉。《山海經》中記載,人要維持生命就需要吃果實、吃肉,黃帝則需要吃“玉膏”,而天地、鬼神就吃玉。對於人來説飲食是第一位的,所以巫認為神也像活人一樣是將飲食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巫就給神送去它最愛吃的玉,以玉事神。

楊老認為,良渚出土的諸多史前玉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造型?因為這都是奉獻給老天的食物。

據説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都不收藏古董,身在其中,又如此熟悉、熱愛古玉、古玩的人,能熬得住嗎?楊先生説,家裏真的不收藏古董,因為怕説不清楚,這也是故宮博物院的規矩。他説他們院長,到了故宮博物院,還把自己原來的收藏都捐了。

目前,民間收藏玉器的越來越多,有的甚至花數十萬元來買一塊古玉,自然就會請行家掌眼,有些人通過各種門路找到楊先生,但先生告訴記者,通過這些年來的經驗教訓,他已經宣佈不再做鑒定了。因為現在市場上的古玉已經很難見到了,假貨氾濫可以説到了成災的地步。楊先生説,“但我也不好多講,因為這樣一講就可能會砸了好多人的飯碗。”老先生笑笑説:“也不利於安定團結呀。”當然,國家文物需要做鑒定的時候,楊先生還是責無旁貸。

那麼怎麼才能避免花了大錢買假貨?楊先生告訴記者:“多看書,多到博物館看真東西。”

所以,為了不傷感情,楊伯達還是決定不做鑒定,而是踏踏實實地寫文章。楊先生的新作《中國古玉辨偽》,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玉文化學、中國玉器藝術方法和中國玉器時代風格,使讀者對恢宏博大的中國古玉文化有個大略的了解。

蘇軾是杭州的貴人 東坡路學士橋處處留情

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沈松勤教授,明天下午要給大講堂聽眾,講講杭州的貴人——蘇軾。

蘇軾曾兩度來杭州任官,前後為時五年。在五年內,蘇軾為杭州城市史譜寫了重要的一頁,為後人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最令歷代杭州人難忘的,是蘇軾力克眾議和財力困難,全面修浚西湖,修成蘇堤。這不但救西湖這顆明珠于危亡之中,還為杭州城留下了最有江南味、最有西湖味的景點。

而身處杭州山明水秀中,懷著文人的敏感,蘇軾將自己特有的感悟和理解,幻化成詩詞妙句,為世人揭示了西湖景觀的審美特質:“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蘇軾為杭州山水注入了新的生命和審美內涵,成了杭州這座城市的福音和驕傲。

知恩圖報,為了感謝這位好官,杭州這座城,也給蘇軾提供了用武之地,“東坡路”、“學士橋”……杭州城裏街道、景點,至今都還保留著蘇軾的痕跡,這座典雅精緻的城市,塑造了蘇軾的歷史形象。

然而,蘇軾兩次來杭,正值朋黨之爭日趨激烈之際,蘇軾深受其害。為了避免黨禍,蘇軾懷著“世與我殊”、“身自不安”的沉重心情來杭。沈先生曾長期研究“北宋文人與黨爭”的課題,講座中,他將會有所涉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