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獲悉,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先烈中路99號大院內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一座近年來廣州市區保存最深的漢墓被發現。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是一座西漢土坑木槨墓,深達3米,而據考古專家説,其原深可達5米。“廣州市區內大多數古墓葬中的器物掩埋在地下不足2米,而這座2000年前的大墓曾在下葬前進行精心設計,非常有氣勢。”市考古所專家馬建國説。
在工地內,考古人員共清理出8座古墓葬,其中有漢墓5座,南朝墓3座,出土180多件精美器物,其中有一些器物顯示了墓主的顯赫身份,比如廣州地區一般墓葬中少見的鎏金器、青銅器以及鐵器。
這座深坑西漢墓長5米、寬近3米、深達3米,其中散落了數十件隨葬器物,有銅簋、銅鏡和銅錢等。馬建國告訴記者,這是一座典型的土坑木槨墓,棺外還有木槨,木槨的木板厚達1米,可見墓葬的規格之高。市考古所專家易西兵則有這樣的比喻,西漢時期人們“事死如生”,墓葬結構、隨葬品模擬死前生活佈局,比如墓葬就是宅基地,槨就是大屋,棺則象徵墓主生前所居的臥室。因此,墓中還有大量陶器,包括類似模型的陶制倉、灶、井、屋,縮影了墓主生前的衣食住行。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座西漢大墓室分為前後室,後室又分為上下兩層,墓主人下葬的棺則位於上層右側。為何它要分為上下兩層?馬建國説,南方多雨水,漢墓採用這樣的設計,主要是為了防潮、防滲水。考古專家曾經打開過一座類似的雙層西漢大墓,下層積水,上層的隨葬器物得以較好保存。
深坑墓的中部有瑪瑙、琉璃、珊瑚等材料製成的珠子,考古專家推測墓主下葬時就將它們佩戴在身上,一共3串,分別佩戴在頸間和雙腕,依稀透出墓主的貴氣。
此外,專家稱,還有一座西漢晚期墓中出土了一件陶俑座燈,是近5年來廣州考古發現的第二件,還有隨葬的銅溫酒樽和銅鏡出土。據介紹,這些文物將在市考古所內做文物修復和檔案記錄,在適當的時機將在廣州博物館內與觀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