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博物館,室溫冷得有道理

博物館,室溫冷得有道理

時間: 2010-08-12 18:11:27 | 來源: 錢江晚報
收藏 >

   博物館,冷得有道理

浙美將為參觀者準備毯子 為了觀眾不冷,自然博物館展品天天在“犧牲”

溫度計顯示,浙江美術館室溫23℃。 陳熙春 攝

“本想去接受藝術熏陶的,沒想到在展館裏站了兩分鐘,腿就冷得發抖。”日前,讀者王小姐給本報報料:自己到浙江美術館(以下簡稱“浙美”)看展覽,因為只穿著短袖和短裙,結果狠狠地被美術館的冷氣“熏陶”了一番,只好打道回府換了長褲再去。

浙美的冷氣有這麼厲害嗎?美術館這麼“冷”,那麼收藏曆史文物的浙江博物館(以下簡稱“浙博”)、收藏動植物標本的浙江自然博物館(以下簡稱“自博”),會不會也一樣?把空調室溫調到“凍人”,這裡頭是不是有什麼“難言之隱”?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買了個溫度計,開始走訪這三個場館。

實測溫度:浙美23℃,浙博、自博26℃左右

前天上午9點30分,記者首先到浙江美術館。走進大門,隱隱感到一股冷氣。記者在中央大廳用溫度計測量了10分鐘,28℃,不冷不熱剛剛好。

隨後記者走進4號展廳,這裡正在展出當代油畫。展廳裏果然冷颼颼的,停留5分鐘就像王小姐説的那樣,汗毛都豎起來了,這時,記者的溫度計指針指到了23℃。隨後記者一個展廳一個展廳走,每個展廳至少呆5分鐘,溫度計始終顯示23℃。只有四樓的霞光閣例外,這裡的陽光穿過玻璃灑在大理石地面上,有一種暖暖的感覺,溫度為29℃。

10點50分,記者來到浙江博物館武林館區。這裡的大廳熱鬧非凡,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學習納涼兩不誤。停留10分鐘,溫度計顯示為28℃。而三樓書畫館,溫度顯示27℃,比浙美高了4度。

走出浙博,記者來到相鄰的省自然博物館,此時接近中午11點40分。自博大廳迎面就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恐龍模型,兇猛恐怖。記者將溫度計放在恐龍腳邊,不時有小朋友上來探視,大約10分鐘,溫度計顯示28℃。二樓是26℃。

自然博物館:標本默默地“犧牲著”

同樣有美術作品,為什麼浙博的書畫館與浙美的展廳會有4度溫差?記者帶著疑問,採訪了場館工作人員。

浙博宣教處主任趙幼強對記者説,浙博的武林館區是一個新館區,主要想給參觀者營造舒適的參觀環境。

那26℃的室溫對於館內文物的保護是不是一個適合的溫度呢?趙幼強説,特別重要的文物,浙博都為它們準備了恒溫恒濕的陳列櫃,比如《富春山居圖》展出時,就是放在這樣的櫃裏,26℃的室溫基本對它沒有影響。至於一般文物,雖然26℃不是最適合的保存溫度,但這個溫度也不會對文物造成特別大的破壞,在與參觀者舒適度的權衡之間,浙博選擇了後者。

浙美工程部主任章偉梁説,浙美的溫度是由美術作品的材質決定的,“美術作品,不論是油畫還是紙本,適合的保存溫度都是20℃~22℃。我們的溫度一般都設定在22℃~24℃,既能給參觀者比較適宜的溫度,也能儘量減少對作品的傷害。對於油畫來説,溫度超過24℃,顏料就要變形,到30℃,就會很明顯。而對於紙本和絹本來説,溫度太低或太高,都會引起開裂。”

記者把王小姐的不愉快經歷反映給章主任,章主任微笑著表示歉意:“的確也有遊客向我們反映。館里正打算在門口貼出告示。下一步,我們準備採購一批航空毯放到服務台,覺得冷的遊客,可以租借過來披到身上參觀展廳。”

自博的室溫同樣在26℃左右,這是否會對標本造成破壞?

答案是肯定的。自然博物館副館長陳水華告訴記者:“動植物標本最適合的保存溫度是15℃,但15℃對於參觀者來説簡直就是‘冰窖’了,為了給遊客一個舒適的溫度,實際上展廳裏的標本都在默默地‘犧牲著’”。

陳水華説,保存在自博庫房裏的動植物標本,其設定的溫度在15℃,濕度在50%至60%之間,這是最利於標本保存的環境。而26℃的室溫,加上人流的影響,結果就是展廳的濕度處在不穩定的狀態。而濕度是保存動植物標本的最重要因素,濕度高出這個標準,植物標本就要開裂,濕度低於這個標準,動物的皮毛就發黴。

聽了這番話,記者再去看一樓大廳的那只恐龍,頓時覺得這只恐龍可愛了許多,不想氣勢兇猛的它,原來內心是這麼“委屈”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