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名家遞藏老銅爐身價更高

名家遞藏老銅爐身價更高

時間: 2010-08-10 11:39:23 | 來源: 雅昌藝術網
收藏 >

曾經為著名藏家王世襄舊藏的20尊銅爐,將在今年北京匡時五週年秋季拍賣會亮相。在不久前舉行的西泠印社春拍中,項子京寶玩鎏金戟耳爐拍出了154.56萬元,幾乎為估計的兩倍多。種種跡象顯示,文房銅爐有望成為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熱門品種。

銅爐之雅拍場展現

業內行家曾言:“距今幾千年前的商周青銅器到處可見,距今五百多年前的正宗宣德爐難見”。即將出現在北京匡時秋拍中的這批王世襄舊藏的銅爐,無疑是近年來在拍場上品質最高的一批,其中清順治•沖天耳三足爐就是此中極品。此爐在7年前創下了166萬元的拍賣天價,其身形規整,包漿亮麗,色澤典雅,底部落“大清順治辛醜鄴中比丘超格虔造供佛”篆書款。

另外一款當年同破紀錄的明崇禎沖天耳金片三足爐也將面世。此爐直徑12釐米,刻“崇禎壬午冬月青來監造”楷書款,渾圓腹,沖天耳,器形古樸端莊,爐身銅質厚重,手感甚佳。通體滿布金片,包漿色澤亮麗。王世襄當年得此爐也堪稱奇緣,此爐原為清末古玩收藏家趙汝珍所有。玉堂清玩•大鬲爐則是明末清初的珍品銅爐,其造型碩大渾厚,色質靜穆精純,器型之大十分罕見。爐經多年火養,精光內含,紫檀整挖爐座為明制,材料精美工藝精良,包漿潤澤,甚為難得。1951年5月,王世襄購此爐于大煙筒衚同何玉堂家。

至於此次拍出天價的項子京寶玩鎏金戟耳爐,一望即有典雅肅穆、文心端端之美。爐之皮色近棗紅而稍淡。筒式爐身,略有束腰之弧線,不媚不綺,如遇大家閨秀,端莊靜美,毫不張揚卻韻味十足。雙戟耳製作規整卻不失靈動,一種明式傢俱的骨韻內涵其中。爐身片金相布,大小參差錯落,制法相當考究。片金朵朵,猶如工筆暈染般層次豐富、韻味十足,且肌理感頗強。片金大小參差,卻絕非輕易而為,遠觀之即有深遠的空間感,使人想見漫漫朔雪落吳天的佳境。

文房銅爐值得關注

古代銅器中,銅爐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品種,特別是自從明代的宣德爐出現以後,這種器物更是備受人們的推崇,成為銅器藝術品中的主要器型。在明清時期,銅爐可以説是銅器中的典型代表。自上世紀90年代初,作為古董收藏品的銅爐逐漸走向拍賣會。步入21世紀後,隨著藝術品價格的不斷攀升,銅爐的行情水漲船高,成為收藏市場新的熱點。在中國嘉德2010春季拍賣中,明代鎏金舖獸首銜環缽盂式銅爐拍出302萬元的高價就是明證。

銅爐體積太大不一定就好,因為用於廟宇神堂的大型銅爐往往製作粗糙,但用於文房的銅爐,由於文人專門訂造,所以用料精,工藝好,大多是品位高的精、逸、妙、佳品,甚至是極品。而私款銅爐大部分屬於官宦世家或富貴人家的文房用具、府內祭器,是專門鑄造,所以屬孤品,後有喜歡其傳世的款名,亦有後記,但不會批量生産,所以形制好、銅質精、皮色佳、款字優的私款爐,其文物價值、藝術品位和市場價值極高。

銅爐是古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其情趣和欣賞黃花梨傢具並無二致。這種生活情趣已離我們很遠,以至有人難以想像,但歷史上確實有過。隨著文房拍賣市場加速繁榮,明清銅爐也漸漸回歸了其價值本位。在2006年北京誠軒的春拍上,清乾隆•袁枚手鑄銅灑金缽式爐,估價30萬至35萬元,成交價達到了69.3萬元。僅僅過了兩個多月,在浙江的拍賣會上,這件銅器的成交價已經達到了93.5萬元。在今年的春拍中,其成交價更是近300萬元。其特殊之處就在於底署“乾隆乙醜簡齋主人手鑄”十字三行篆書鑄款(袁枚號簡齋),爐內底鐫金文銘:“余雜金銀珠寶作兩珠寶,此紅色無銘第二爐也,袁枚。”不論從品相和歷史淵源都是不可多得的文房精品,充分展現了文房銅爐的巨大升值潛力。

名家遞藏更顯價值

一尊好的文房銅爐,其背後或多或少地會隱藏著名家傳遞的故事。王世襄先生銅爐的收藏,得益於老一輩銅爐收藏家趙沆年先生。趙沆年先生曾與王世襄先生同居東城區芳嘉園衚同,兩宅相距頗近。趙沆年先生藏爐甚精,且頗有見地。抗日戰爭時期,趙先生生活陷入困境,萬般無奈,將自己收藏的百餘件銅爐出讓給當時的偽衛生局局長龐敦敏。成交之後,陳劍秋就勢用自己的藏品換走了數件趙氏藏爐中的精品。此後趙先生與王世襄先生多次談起此事,眷眷難忘。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王世襄先生赴美國參觀博物館,歸國後為趙先生過生日,趙沆年即把自己收藏的十件銅爐送給王世襄,叮囑他:“這些爐是我多年心愛之物,你一定要好好保存,切勿遺失。”1951年,王世襄先生終於得到機會,購回十余件趙沆年舊藏銅爐,興衝衝地去告慰趙先生,趙先生正在病中,喘咳不止,當他手撫銅爐時,如見故人,情不自禁。臨別時,莊岱雲先生將多年放置案頭焚香的“玉堂清玩”戟耳爐送到王先生手中,説:“你拿去擺在一起吧!”王世襄先生不禁百感交集,一時竟無言以謝。

在近年來的拍賣市場上,名家收藏的銅爐開始紛紛出現在拍賣市場上,像如王世襄、姜子祥的個人收藏專場中,銅爐藏品都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據業內人士介紹,當年王世襄拍賣的那批銅爐為同一藏家購得,此次這批銅爐重新出現在拍賣市場上,無疑驗證了當初的説法,也提醒廣大投資者,在銅爐收藏中,一定要關注“名人效應”。

除了名人遞藏時所“産生”的故事之外,名人對於銅爐的保養也是不可或缺的條件。王世襄的銅爐拍賣價如此高,爐的品相優秀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有些藏家喜歡收藏品相差的爐,以為老則價高,實際上在同行人士看來或客氣的評論:只是品相差一點;異行人士的評論:則是一堆廢銅爛鐵;外行人士的評論:就是一堆垃圾。像姜子祥專場拍賣的一批約30件形制各異的明清銅爐有“宣德”年款、“琴書侶”、“松月侶”等諸多款識。這批銅爐歷經浩劫,數十年無人打理,而其包漿皮色依舊如棠梨般可人,可見其當年銅質之精、焙燒之勤。

目前玩家對養爐持有三種態度:一種是文養派,主張靠長時間精心的盤養。有玩家試過用碧麗珠噴塗爐面,在爐子裏放炭焚香,通過蠟液和熱力的共同作用,使得蠟銹慢慢軟化,過程中用乾淨的棉毛巾輕輕抹拭,週而复始,三四個月後,蠟銹盡除,皮色亮潤;另一種是武養派,主張直接用火燒爐。王世襄曾撰文認為銅色可以經過炭燒熱,徐徐火養而成。序作于乾隆十二年的《燒爐新語》也力證這一觀點。但由於燒爐是把原皮去掉再燒,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坊間一直爭議很大,認為是破壞文物,極少玩家會採用這種方法清理爐子。還有的玩家主張完全保留銅爐的歷史原貌。對於藏家來説,如果你拿到的名家遞藏的銅爐,就可以少了一份對於銅爐保養的操心,只需要在現有品相的基礎上,小心擦拭即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