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沙河出土17000枚唐代窖藏錢幣

沙河出土17000枚唐代窖藏錢幣

時間: 2010-08-10 11:33:53 | 來源: 長城線上
收藏 >

近日,記者從邢臺市文物管理處獲悉,沙河白塔鎮白塔村意外出土17000枚完整的唐代“開元通寶”錢幣。這些古錢幣的出土對研究沙河在唐代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均有重要意義。

近日,沙河市文保所接到該市白塔鎮文化站彙報,某施工部門在白塔鎮白塔村挖下水管道時發現大量銅錢。文保所所長帶領工作人員立即趕赴現場。工作人員發現出土錢幣地層離地面約3米,盛幣陶罐已被挖掘機抓壞,從陶器殘片分析,應為兩個大陶罐和一個小陶罐。大量古錢幣與泥土混合在一起。古錢幣應是成串堆放在陶罐內的。

當地文保所對這些古錢幣進行簡單清理後發現古錢幣的面文全部是“開元通寶”。形制規範,製作精美,字跡清楚,文字秀美,直徑大部分為2.4釐米,除面文外,面無記號,背面部分有月紋。既有早期的也有唐中期的。完整錢幣約17000枚,重約71公斤。據推測,這些錢幣應為戰時主人在緊急情況下藏匿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開元通寶錢始鑄于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元通寶錢的鑄行在中國貨幣發展史上標誌著五銖錢的結束和通寶錢制開始。通寶錢的獨特之處不在於形制,而在於錢名,也即錢文。錢文內容由“開元”與“通寶”兩部分構成,前者昭示開始新紀元,後者表示通行寶貨。自此以後,方孔圓錢不再以重量為名稱,而改稱某某(多為鑄幣年號或國號)通寶、元寶、重寶等。這種錢文結構模式成為歷來各代方孔圓錢的標準,前後流通1300餘年,直至民國初期才逐漸消失。

開元通寶錢的鑄行,對我國的衡法産生了重大影響。開元錢每十文重一兩,每文銅幣稱為一個錢。我國以十進位的一兩十錢制自此開始,原來實行的銖、絫等計量單位停止使用。在錢文書體方面,開元通寶錢也有革新。我國古代鑄幣文字書體,先秦為篆,秦至隋多為小篆,而自開元錢始則以隸、楷為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