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拍季轟轟烈烈地過去了。一段時間以來,人們津津樂道于中國書畫真正進入了“億元”時代,除了宋代書法作品《底柱銘》創造了四個多億的天價紀錄外,還有不少古代和近現代書畫拍品紛紛突破億元大關。在這樣的背景下,壽山石雕在拍賣市場跨過“千萬元”門檻,似乎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然而,這一現象對於整個壽山石收藏來説,卻具有重要的意義。
石中之王
宋代學者黃幹的《壽山》是目前可考的第一首壽山石詩。這首詩的“轉合”兩句頗有意思:“石為多文招斧鑿,寺因野燒轉熒煌。”黃幹認為,壽山石“招斧鑿”的原因是“多文”——由於其紋理的漂亮,惹人可愛而被挖掘、被雕琢。或許可以這麼説,壽山石最初被人“發現”而且喜愛是因為其美麗而奇異的紋彩,至少,人們早在宋代之前就十分欣賞壽山石美麗天成的紋彩之美了。
壽山石品種很多,按産地劃分,主要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類。田坑石産于溪邊水田,産量最少,石質最佳;水坑石産于溪澗水洞之中;山坑石散佈于山巒溪野。田坑又稱田石,質地溫潤可愛,顏色從外到內由濃漸淡。田坑石按其顏色不同又分為“田黃”“田紅”“田白”“田黑”等品種,其中田黃石色黃如枇杷,質韌而堅,素有“石中之王”的美譽。清朝歷代皇帝在天壇祭祀的時候,都要供上福建壽山的田黃石,因為田黃石所含的“福(建)、壽(山)、田(黃)”三個字極為吉利。據説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清朝十全老人乾隆皇的御璽就是用壽山田黃石刻的。
在梁克家的《三山誌》中寫道,宋代壽山石開始大量開採,並用於雕刻,精美者作為貢品發運汴梁,成為宮廷的玩物。大者為達官貴人陳列于幾案欣賞,小者則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賞品。宋代的壽山石雕藝術已經達到可以供玩賞的水準了。於是便有了“收藏”的歷史。但大多數為宮廷及達官貴人所收藏。元末,開始用壽山石刻印,並因此有壽山石印鈕藝術的産生,收藏壽山石印材和壽山石印鈕,成為當時文人雅士的“專利”,並一直影響到現在,成為一種社會風氣。
對於在眾多名石同臺競技中,為什麼壽山石能夠脫穎而出,著名壽山石鑒賞家王敬之曾介紹説,壽山石經過漫長的採掘涌現的品種眾多,而且壽山石色彩斑斕,溫潤滑膩,這有利於利用各種石種和顏色進行不同的雕刻。經過歷代傳承現已題材廣泛,有人物、花鳥、動物、山水等;技法有圓雕、浮雕、薄意等。這些特性是其他名石所不具備的。此外,壽山石的開發年代十分久遠。南朝時期,壽山石始用於雕刻藝術品,除了實用價值外更具觀賞收藏價值。歷經150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獨特的“壽山石文化”,聞名遐邇。從宋代直至民國,深得篆刻家、鑒藏家所賞識,文人雅士們對其賦詩著文,盡態極研,百般推崇,而且在清朝、民國年間留有,如《壽山石譜》《壽山石考》等有關壽山石的專著,這也促使壽山石在長期的發展中積澱下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據了解,壽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經開始。因為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建於唐光啟三年(887年)的壽山村“壽山廣應院”被焚于火。火後在“廣應院”的故址留有許多壽山石,以後被稱為“寺坪石”。所以明·徐火勃的《遊壽山寺》詩寫:“草侵故址拋殘礎,雨洗空山拾斷珉。”“斷珉”指被“廣應院”僧人收藏過的“壽山石”。資料記載,明末,曹學銓發現並開始收藏田黃石,至清代,“壽山石熱”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於是在收藏壽山石雕品的同時,也掀起收藏壽山石原石的熱潮。並且,在那時壽山石中的田黃石就有“易金十倍”的價值。
1.清早期 壽山石雕羅漢像
“玉璇”款
此壽山石羅漢像為清初雕刻名家楊玉璇製作。楊玉璇,名璣,亦作“玉瑞”“玉璇”,明末清初福建省漳浦人,是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工藝美術家,其技藝高超被稱為“絕技”,曾于康熙初年供奉內廷。此件玉璇款壽山石羅漢像表達的是禪僧修行時的姿態,即禪坐中的“吉祥坐式”。
2010北京保利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123.2萬元
2.清 芙蓉石雕龍紋壽字蓋盒
蓋盒呈餅形。盒蓋面上雕刻高浮雕蟠螭紋,二龍虬曲組成心形, 中間雕團壽字。回字紋為地,排布緊密,使蓋面形成雙層雕飾。盒底有“乾隆年制”刻款。
2008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會 成交價:16.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