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鑒藏指南:古琴並非越古越好

鑒藏指南:古琴並非越古越好

時間: 2010-08-05 14:45:19 | 來源: 新浪收藏
收藏 >

仲尼式古琴
 

古琴是繼崑曲之後,第二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稱號的中國藝術。在古琴的流傳過程中,古琴的演奏已經從技能變成蘊含文化的標誌,古琴也從演奏樂器發展成一種文化收藏,最後,古琴的收藏也被定義為文人雅士的風雅追求。  

古琴始創于傳説中的神農、伏羲之世,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也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其深邃、空靈、悠遠的音色暗合“中庸”之法,展現了古樸淡雅、平和沖淡的精神境界,自古以來備受文人雅士鍾愛,是中國傳統文化在音樂方面最突出的代表。

古琴藝術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被視為東方文化的象徵,且于2003年被正式列入世界第二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明代思想家李卓吾《琴賦》有雲:“琴者,心也”。撫琴一曲,成為士大夫們表達自我的心靈訴求。

明代《新增格古要論》將“古琴”列為十三類文房清玩之首,自此帝王貴胄、文人雅士無不為擁有一張唐宋元明的古琴而一擲千金。被謙稱為“枯桐”的古琴以朽木素漆之身,數百年來即與法書、名畫具有同等價值。

隨著中國文物市場的復興,古琴的價值也重獲定位。2003年,王世襄夫婦在1948年收藏的唐“大聖遺音”琴拍出891萬元的高價,從此攪熱古琴收藏。2009年,明代“月露知音”琴與晚唐“太古遺音”琴則以超過2000萬元的高價成交。今年春拍中,古琴專拍已經成為一線拍賣公司不可缺少的部分。雖價位猛漲,名琴依然難求,唐宋元明古琴名品的可流通量要大大少於同時代的書畫、陶瓷作品,五年來僅有十余件佳作出世。故其未來的價格走向仍有巨大的想像空間。

古琴的製作

唐代之前,彈琴的人一般自己都會製作琴。後來,彈琴的人多了,便有了專業的制琴人。街市上還有古琴出售,這樣也就出現了制琴的專家。有了制琴專家之後,制琴人都會互相競爭,使自己制的琴品質更高,名聲更大。所以,在制琴的材料選擇方面,逐漸講究起來,要用上等的好料。

傳説伏羲氏制琴十分講究。他認為鳳凰是百鳥之王,不是梧桐樹就不會在樹上棲落,於是認為梧桐是非常優良的木材。他制琴的時候,叫人把梧桐砍來,要選擇三丈三尺高的,然後截成三段。這三段的意思表示天、地、人三才。

選木料時,他先取來一段,敲一敲,如果聲音太清,認為木質過輕了,不要;再取另一段,敲一敲,聲音要是太濁了,認為木質過重了,又不要;最後,再取來不輕不重的一段,用手指彈一彈,聲音清濁相當,輕重也適宜,便把這木材送進流水中,泡浸72天,然後,取出來陰幹,再請高級的匠人製成古琴。

到了明代,對古琴而言意味著一次突破,地位被再次提升。同時,古琴漸漸變成了為人崇尚的古董和身份的象徵。從前被學者、文人自由彈奏的古琴,到了明代被正規化,固定了越來越多的彈奏古琴的繁瑣規矩,諸如可與何人彈奏,可為何人彈奏之類。甚至琴譜中還規定,説明什麼時候適於彈琴。1573年的《正文對音捷要真傳琴譜》中列出了好幾條,“遇知己、逢可人、對道士、處高堂、升樓閣、在宮觀、坐石上、登山埠……”,而不適合彈琴的也有好多處:“風雷陰雨、日月交蝕、在市塵、對夷狄、對蘇子、對商賈、對娼妓、酒醉後……”

古琴並非越古越好

琴之稱為古琴,是一百來年的事兒,以前就叫琴。百來年前,大批西洋樂器傳入中國,為了有所區分,慢慢地給琴前面加了一個“古”字。琴從那時候起,也逐步從過去文人修身養性的道器,逐步分化為文人琴和藝術琴即音樂琴,而後者,由於傳統文化的斷裂和衰微、士大夫的消失,一百年來逐漸成為主流。現在佔主流的仍然是藝術琴即音樂琴。

琴既是樂器,就有聲音要求。古人形容一張好琴,須“九德齊備”,即達到如下九個標準: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這是琴文化的特色:以寫意的、不準確的表述,靠近一種不可量化的精確,同時自然衍生出神秘感。其實,結合聲學原理、音樂學理論等,“九德”不可能同時出現,即九個標準有些是相互矛盾的,不可能同時出現在一張琴上。後世稱“九德”齊備均為寫意式讚美。

琴由於其特殊的製作過程和材質等等原因,每一張琴都有其自身的特點,人們認為越古越好,甚至産生了許多養琴的方法,以期使新做的琴能達到古舊之琴的效果。古人對這種不講究琴的本身聲音效果,一味地唯古為上的片面認識早就有所批評——相傳明代有斫琴師,選良材、用良工精心製作了一張琴,其聲音非常好,堪稱絕妙。當他把這張琴獻給宮廷,宮裏認為這張琴不古而不待見,退給他了。此人隨即將該琴埋于地下數年,再取出來,琴身上有許多損傷和斑點,他將該琴拿到集市上去賣,遇到了宮廷採買,他介紹説這是一張從墳墓裏挖出來的前代舊琴,便獲得宮廷讚賞,賣出了高價。此琴史軼事,是對不懂琴,唯好古的壞風氣的諷刺。

從民國古琴入門

目前,古琴收藏大體分為三檔,入門者我們建議先從民國古琴入手:

高檔琴為唐、宋、元琴和明代皇家宗室制琴。由於留存鳳毛麟角,一旦在市場露面,就受到藏家追捧,價位動輒數百萬,千萬元高價也時有出現;

明代文人制琴做為中端品種,尚有一定數量遺存,價位在百萬區間居多;

清和民國時期的古琴因品質遠遜、數量較多,價位相對較低。

對古琴收藏而言,銘文也格外重要,自古良琴必有銘,銘文多刻在琴背、琴腹,內容一般為琴名、題銘、制琴時間、印章等。此外,是否是名家藏琴題銘,也為買家所重,一些名流大家的題刻往往令琴價格倍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