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
成企業家另一張名片
陳麗華(富華集團董事長):斥資2億元興建中國紫檀博物館,網羅了東南亞多數名貴紫檀木。
劉益謙(新理益集團董事長):2009年秋拍,吳斌作品《十八應真圖卷》被他以1.69億元拍得。去年一年,他“砸”了12個億投資藝術品。
王中軍(華誼兄弟董事長):對寫實油畫情有獨鍾,藏有陳逸飛、艾軒、王沂東等名家作品。
張蘭(俏江南集團董事長):當代藝術的主要收藏者,2007年以2200萬元人民幣拍下劉曉東作品《三峽新移民》。
陸漢振(金輪集團董事長):浙江地區最早投資藝術品的企業家,拍得1000多件歷代瓷器、書畫等藝術品後,投資5億元籌建金輪藝術館。
企業家熱衷藝術品,客觀上催熱了市場,有利於藝術精品“回流”和“有序傳承”;但與此同時,也難逃“炒作”“避稅”之嫌疑
香港知名古玩經紀人翟建民長期奔走在各地拍賣行,他認為,手握財富的民營企業家涉足收藏是一大趨勢,“藝術品價值正逐步回歸,普通人‘撿漏’機會越來越少。企業家強勢介入,有利於遏制藝術精品‘外流’,並使之‘有序傳承’。”
但也有一種聲音認為,企業家將藝術品投資當做“生財之道”,哄抬價格、“攪亂”行情。一家網站日前發起相關調查,59%的參與者認為,企業家把藝術品抬到“天價”,使國內美術館、博物館面臨收藏困境。
企業家抱團“炒作”的現象也遭到詬病,“像炒綠豆、大蒜一樣,溫州炒藝術品團已經出現。慣用手法是包裝某畫家,聯手買斷其作品,持續托價,造成‘一路看漲’假像。”南京某畫廊負責人告訴記者。
此外,企業家收藏也難逃“避稅”嫌疑。據了解,大部分企業家的收藏行為與企業經營活動密不可分,而在我國企業所得稅徵收中,購買古玩字畫尚處空白,實際操作時可按“企業文化投資”默認計入稅前成本,不僅成功避稅,還實現了增值。
在翟建民看來,“抱團炒作”雖有,但只是極個別,“齊白石、吳冠中等人的畫作,也曾被‘運作’過,卻無損其成為‘硬通貨’。其實所謂包裝某不知名畫家,風險太大且難操作。再説現在買方普遍有‘精品意識’,爛東西你做得再好,也沒人買賬。”
未來篇
企業家大量資金涌入,加速了相關金融衍生品的推出,藝術品流通體系將逐步被打通
雖説藝術品保值、增值作用明顯,可一旦企業真陷入經營困境,藝術品融資卻沒想像中那般順暢——如何讓收藏真正成為企業資金的“蓄水池”?採訪中,不少企業家發出這樣的感嘆。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來襲之際,江蘇嘉恒典當行總經理劉春寶聽多位企業家抱怨,想用手頭字畫融資苦於“無門”。他當即推出“定向”典當業務,僅幾筆業務額就達2000多萬元。“藝術品典當潛力很大,但迫於鑒定難等因素,這塊基本沒怎麼開發。”記者獲悉,今年4月份剛推出藝術品典當的南京十竹齋,就頗受企業家青睞。
隨著企業家的鉅資涌入,以往“孤軍作戰”的散戶將越來越少,藝術品市場將轉向資本運作,“銀行、保險、信託等領域大有可為。”中信銀行一位負責人介紹,在國外,這部分業務已開展得如火如荼,國內也有銀行試水“藝術品投資計劃”等理財産品。“伴隨金融衍生品的普及,屆時,不管實力派企業家,還是逐利的‘熱錢’,抑或普通市民,都可隨時參與藝術品投資,藝術品流通體系將真正被打通。這裡頭的市場空間是驚人的。”這位負責人分析道。
2004年北京翰海春拍上,陸儼少的《杜甫詩意百開冊頁》以6930萬元成交,創當時中國書畫拍賣“天價”,買家、天地集團董事長楊休也因此“一鳴驚人”。而縱觀近年國內外各大藝術品拍賣會,中國民營企業家身影屢屢出現。在江蘇、在南京,企業家收藏更為普遍。
企業家熱衷藝術品,雖伴隨“炒作”“避稅”等質疑,但更多業內人士表示,伴隨大量資金的涌入,藝術品市場將由過去散戶為主,轉向資本運作,藝術品流通體系將逐步被打通。
現象篇
個人愛好、彰顯品位,還是保值增值?企業家“戀上”藝術品原因很多
心態一
吳先生(南京某餐飲企業創始人)
藏品:木雕、傢具、雜件等千余件
15年前剛從台灣來到南京,吳宗銘在朋友家看到一塊木雕,一眼就喜歡了。此後,他約懂行的朋友多次去皖南等地,淘來一批明清時期木雕。收藏給他帶來莫大的“藝術美感”,對人際交往也有幫助,“和老闆們交往,藝術品是理想談資。”
心態二
孫浩(南京浩正建築環境設計公司負責人)
藏品:傅小石、周京新、范揚、吳冠南等畫家精品
學建築出身的孫浩酷愛中國傳統書畫,也出於投資考慮,這些年買了不少書畫。和盲目“看名頭”的買家不同,他堅持“寧缺毋濫”,“我買入的傅小石、周京新、范揚、吳冠南等人的精品,漲了不少,比做生意划算。”他笑道。
心態三
郭先生(南京某地産商)
藏品:當代藝術
郭先生毫不避諱自己是為“面子”而收藏。“10年前我拜訪一位從德國回來的客戶,她家中挂著好幾幅西方油畫,談起藝術娓娓道來。她告訴我,在國外不管你掙多少錢,家裏都離不開藝術品。”此後,郭先生拍下陳丹青、靳尚宜等人的多幅作品,也把家裝點得“品位十足”。
“不管目的何在,企業家收藏已成趨勢。”江蘇長風文化産業集團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無明確統計,但他所接觸的南京企業家,大多涉足收藏圈,“不要以為企業家只知道‘砸錢’,他們有的已成為某個藝術品領域的鑒賞專家。”
江蘇省收藏家協會一份統計,也能管窺“蘇商”收藏的熱情,“會員中企業家佔40%。”協會秘書長徐廷貴介紹,而在中國收藏家協會中,這一比例為20%。
“南京企業家活躍在多個拍場,他們更青睞于傳統字畫。”杭州西泠拍賣一位負責人透露。除數量龐大外,南京企業家收藏成果也頗豐,長風堂博物館、藝蘭齋美術館、四方美術館等在業界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