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32分鐘動畫拷貝,藝術家開價30萬

32分鐘動畫拷貝,藝術家開價30萬

時間: 2010-07-29 13:28:47 | 來源: 《成都商報》
收藏 >

日前,成都的A4畫廊和廊橋re-C藝術空間的展覽在展出油畫和雕塑作品的同時,也相繼展出了不少裝置和影像作品。不少讀者和前往參觀的愛好者們在新奇的同時,也提出了問題:這些作品有人買嗎?誰會收藏這樣前衛的東西?和挂在墻上的畫幅、擺在家裏的雕塑等相比,裝置和影像有誰去收藏呢?怎麼收藏?為此,成都商報記者昨天採訪了兩位在裝置和影像方面頗有名氣的藝術家,張小濤和卓凡。

張小濤:

影像藝術的藏家多半很“高科技”

現任四川美院新媒體系主任的張小濤,今年剛剛40歲,卻已經是國內多媒體影像藝術的領軍人物之一。他被西方藝術評論家稱為“令人驚異的畫家”,不過,從近年開始,張小濤轉而嘗試動畫和裝置。他耗時近兩年、投資350萬製作了一部32分鐘的動畫《迷霧》。這部動畫像一則寓言,講述螞蟻、蜥蜴和骷髏共同在虛無之上一步步建立起鋼筋城市、世界公園,乃至巴別塔,而這一切最終崩塌,塵歸塵土歸土。

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這部《迷霧》得到了很高的評價。但對於大眾來説,這樣的片子適合收藏嗎?張小濤坦言,目前收藏影像的群體相對比較高端和學術。至於收藏的形式,張小濤説,通常是由作者製作一定數量的拷貝,製成DVD,加上作者的親筆簽名以及授權證書,“或者選取這部作品中最為經典、最具代表性的畫面製作截圖,也就是我們所説的‘數字繪畫’,是一種比較新鮮的藝術潮流。”同時,這種新鮮也價值不菲,像這部投資堪比電影的《迷霧》,張小濤製作了15個拷貝,每一個拷貝要30萬人民幣。

這麼高的起點,有沒有私人來收藏影像藝術呢?張小濤透露:展出至今,只有一位歐洲藏家買了一個拷貝,國內目前還不多。“其中私人藏家多半是從事高科技行業的,比如設計師、建築師、IT工程師等等,他們首先收入比較高,而且也很喜歡這種比較前衛、比較酷的藝術形式。”

卓凡:

裝置作品很貴,正考慮做衍生品

裝置藝術始於國外,始於上世紀60年代,也被稱為“環境藝術”,簡而言之這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裏,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實體進行藝術加工,有選擇地改造、組合,令作品呈現出新的文化含義。短短幾十年裏,裝置藝術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中的時髦,許多畫家、雕塑家都給自己新添了“裝置藝術家”的頭銜。

今年41歲的卓凡畢業于中央美院造型學院雕塑係,讀完碩士後他留校任教,一直工作和生活在北京。和不少從繪畫“轉行”過來的裝置藝術家不同,卓凡很早就開始做裝置,雕塑科班出身的他,對空間與形體的把握格外到位。他在電話裏告訴成都商報記者,自己選擇做這種“比較小眾、前衛”的裝置藝術,更多是出於一種責任感。“我們現在創作的藝術品,不僅僅是給自己看,給當下看,更要與國際對話,給未來看。”

不過,記者了解到:和影像一樣,裝置藝術的主要收藏者同樣來自國外,“多半是企業家和私人美術館,他們可以放在自己的花園、倉庫裏,或者美術館裏。”卓凡也坦言,裝置藝術的收藏門檻比較高,“通常都不會低於6位數。”但卓凡同時也透露:目前已經有國內一家大型禮品公司想與他合作,推出衍生品,供更多的藝術愛好者私人收藏。

此前在成都A4畫廊的“獨白”展覽上,卓凡那件名為《霧爆……》的裝置作品受到很多參觀者圍觀,這件由肺活量測量儀、拍照投影裝置和玻璃投影幕組成的藝術品,不僅可以看,還能讓參觀者親身參與:參觀者在鏡頭前拍下照片,然後用力吹起肺活量測量儀器,玻璃投影幕後就會噴出煙霧,而他們自己的照片也投射在上面。卓凡告訴記者,這件作品目前已經推出了衍生品———“根據參與者當時投射的照片,用水晶玻璃製成小模型,售價只有2~3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