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考古中華”展即將亮相首博 中華文明形成起點推前500年

“考古中華”展即將亮相首博 中華文明形成起點推前500年

時間: 2010-07-26 07:54:00 | 來源: 中國網
收藏 >

 

2010年7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館在北京聯合舉行媒體吹風會宣佈,雙方共同主辦的“考古中華”展即將於7月29日至10月10日在首都博物館推出,400多件珍貴文物將亮相展覽,其中70%以上為首次與公眾見面。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館22日在北京聯合舉行媒體吹風會宣佈,雙方共同主辦的“考古中華”展即將於本月29日至10月10日在首都博物館推出,60多處重要聚落址、都城址、佛寺遺址與大型墓葬等考古發掘出土的400多件珍貴文物將亮相展覽,其中70%以上為首次與公眾見面。

今年是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成立60週年,作為該所甲子誕辰系列慶典活動之一,“考古中華”將展出60年來以一代考古大師夏鼐為代表的新中國前後四代數百位考古學家所獲各種重要考古成果,堪稱中國迄今舉辦規模最大的考古學專題展覽。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研究員介紹説,“考古中華”展出的珍貴文物大都為該所考古發掘出土的精品,包括品位極高的各種青銅器、玉器、瓷器、陶俑、金銀器等,其中,“華北距今15000年前的刃部磨制的石鏟與弓箭箭頭”、“錢塘江流域距今9000年前後的稻米”、“接近5000年的安徽尉遲寺立鳥神器”、“4000年前陶寺的毛筆朱書文字與瓦、黑彩蛇形龍盤”、“漢代最為精緻的錯金鑲紅寶石的銅金錢豹”、“北朝人面瓦件”等為第一次公開展出,而“陶寺觀測臺觀測縫的解剖”、“殷墟54號大墓的發掘”、“龍泉窯遺址的發掘”等考古影視作品,也是首次公開播放。

“考古中華”展將圍繞“距今10000年前後文化變化的特點”、“農業與家畜起源的狀況”、“中國文明曙光的展現與王朝的崛起”,“歷代都城制度的演變”等考古學研究重大課題展開,展覽展示考古學術前沿課題最新進展和社會公眾關注議題,如史前地震災難遺跡、夏王朝之前堯舜時期的都城探索、商代甲骨文如何從地下取出並釋讀、青銅器如何製作、秦阿房宮建築基址在何處、曹操所建都城——鄴城對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影響、如何分析古代人食物結構等。展覽還將全面展示衛星定位系統、數字攝影測量、三維鐳射掃描、遙感、探地雷達等現代科技在考古學研究中的運用。

王巍透露,“考古中華”在北京展出3個多月後,還將在中國內地進行巡展,條件成熟時,也將努力推動前往港澳臺展出。

按時代順利,“考古中華”展分為“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史前聚落的出現發展和擴散”、“王朝崛起”、“輝煌殷商”、“西域風情”等18部分,展出珍貴文物並配以大量圖片與文字解説及考古發掘影視作品,以生動再現和詮釋中華民族的祖先所創造的輝煌燦爛文化。

彩繪龍盤。考古所供圖

展覽亮點

三大證據證明文明前推500年

目前一般認為,中華文明從夏開始。但是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近年的考古發現表明,早在堯統治時期,文明的構成要素:文字、青銅器、城均已出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介紹,本次展覽將展出陶寺遺址近年來的考古成果。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之一,該遺址的考古發現“改寫了歷史”。

證據1:文字

本次展覽中將展出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文字。王巍介紹,這是一個“文”字,用紅色毛筆寫在陶器上。與早期的文字雛形不同,這個“文”字的寫法與後代甲骨文、金文中“文”字的寫法非常的相似。這改變了人們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的認識。

證據2:青銅器

王巍介紹,去年考古人員從陶寺遺址發現了迄今最早的青銅容器的殘片。這也打破了既有的認識,原來認為最早是夏代後期才有青銅容器,但目前看來,早在堯的時期就已經有了這種製作技術。本次展覽中展出了該遺址出土的銅鈴,製作手法與青銅容器手法類似。

證據3:宮殿龍盤

陶寺遺址在當地素有堯都之稱。這個遺址發現了280萬平方米的大型城址。城內發現了宮殿區,其中最大的宮殿有1萬平方米的建築基址。實物方面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制瓦。“有了瓦,意味著有了屋頂。”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資訊中心主任朱乃誠表示。這打破了“秦磚漢瓦”的説法。此外,遺址中出土了規模大、隨葬品豐富的“王”墓。本次展覽中展出的兩個珍貴的龍盤就出自遺址“王”墓。直徑大約50釐米的彩繪盤,內飾盤龍。王巍分析,這象徵著墓主的身份和等級,説明墓主是城中的統治者。當時的等級劃分已經形成。王巍表示,以往考古界認為,中華文明形成于二里頭遺址文化時期,距今3700多年,陶寺遺址考古發現至少將文明時代形成的起點向前推進了500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