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藝術與奢侈品的跨界合謀

藝術與奢侈品的跨界合謀

時間: 2010-07-21 21:03:32 | 來源: 東方早報
收藏 >

從上海艾美酒店66樓的窗口看出去,能確切地感受到一種力量。仿佛來自地下不可阻擋的離心力,讓數千幢高樓凸起在城市的地平線上。這股力量無所不在,在改變著城市地理的同時,它也在向藝術領域延伸。

7月19日下午,艾美酒店為兩位中國藝術家加入它的LM100計劃舉行了發佈儀式。在艾美文化策展人傑羅姆·桑斯的挑選下,顏磊和陳文波成為LM100計劃的新成員。顏磊為艾美酒店設計了一套新的系列房卡,這套房卡看起來就是他繪畫作品的縮小版。而陳文波則是將他從前的作品“為生活加冕”中的概念,移植到了酒店入口處,作為酒店的“抵達體驗”。

藝術家楊福東在和PRADA合作拍攝廣告片後,作品將有機會被全世界所有的PRADA擁躉們看到

愛馬仕邀請丁乙設計的“中國韻律”系列絲巾

周鐵海是第一個和國際品牌LV合作的中國藝術家

“藝術是一種裝飾”

LM100計劃是艾美酒店的一個創意社團,它宣稱將致力於吸納具有創新精神的文化精英。它的創立者正是傑羅姆·桑斯。傑羅姆·桑斯還有一個身份,就是著名的北京尤侖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在艾美這樣的商業品牌和藝術家之間,通過傑羅姆·桑斯這個媒介,已經有23位國內外藝術家先後成為LM100計劃的成員。無論語言的表述如何,在本質上,這個組織更像是艾美酒店品牌策略的一個工具。正如艾美的全球品牌總裁伊娃·齊格勒所説,她並不希望自己的酒店成為一個純粹的藝術酒店,因為“藝術酒店的生意並不好”。對艾美來説,藝術是一種裝飾。

這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在過去的幾年中,各個領域的國際品牌都開始向中國藝術家頻頻放電,這些藝術家也大多心領神會舉杯上前。愛馬仕邀請上海藝術家丁乙為他們設計了名為“中國韻律”系列的絲巾,因為他們對丁乙幾十年如一日的抽象創作一見傾心。法拉利邀請北京藝術家盧昊設計了限量版的跑車,那輛以哥窯開片陶瓷花紋作為外表皮設計的跑車,最終拍出了1100萬元的高價。周鐵海更是第一個和國際品牌LV合作的中國藝術家,在他為LV專賣店特別設計的櫥窗中,他早期的兩幅油畫《我的作品要用路易威登的包來裝》和《中國又來了一個顧磊克》陳列其中。就連洋酒品牌馬爹利,也為中國藝術家專門設立了年度人物評選的獎項。

商業品牌為什麼熱衷於尋找藝術家合作,而不是電影明星或者其他領域的精英?這個答案也許就在弗羅裏達關於創意階層的論述中。伊娃·齊格勒認為,“正在興起的創意階層”確乎存在。對這個階層來説,當代藝術是“又酷又High”的。既然社會潮流如此,那麼品牌就應該採取與之對應的策略。就像愛馬仕尋找丁乙設計絲巾一樣,在這場品牌和藝術家合作的背後,是愛馬仕在中國擴展的雄心。據悉,愛馬仕計劃每年在中國大陸開設3到4家新店。中國藝術家的加盟,讓他們在本土市場具有了先期的影響力。

“藝術是一項賺錢的行當”

這並不是中國藝術界所特有的現象。在世界範圍內,時尚工業和藝術界的關係,早已經不是用曖昧可以形容的。以與奢侈品牌合作而著稱的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在他的《藝術創業論》中寫過,“藝術是一項賺錢的行當,作為藝術家不僅要投入成本,還得懂得宣傳的策略”。和奢侈品牌合作,就屬於這個策略的範疇。傑羅姆·桑斯舉了楊福東的例子作為佐證,楊福東這樣一位拍攝小眾影像作品的藝術家,在和PRADA合作拍攝了廣告片之後,他的作品將有機會被全世界所有的PRADA擁躉們看到。對於楊福東來説,這當然是一件好事情。但這樣的合作對於藝術家並非沒有風險。以批判精神起家的當代藝術家,在面對強大的商業品牌時,如何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其中的尺度因人而異。

陳文波表示,包括這次和艾美的合作在內,他都有一個底線,那就是絕不會做“訂單”,不會按照品牌的意志去專門創作作品。基於這樣的底線,他先後拒絕過多次品牌合作的請求。但LV除外,此前陳文波有一件作品《lucky》,畫的是骰子,被LV買去放在了其澳門旗艦店中。“先有作品再有合作。”陳文波這麼概括他先後和這些品牌合作的經歷。他坦率地説,其實和品牌的合作並不會直接賺到多少錢,因為那些作品早就賣掉了。之所以同意合作,是為了擴大自己作品的影響力,“改造這個時代庸俗的趣味。”和商業品牌這種“共謀”關係中,陳文波看重的是這一點。

陳文波是一個對商業文明高度敏感的藝術家,他有不少作品與此有關。正如這一類作品所表達的那樣,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的時代裏,每個人都身在資本潮流的裹挾之下,藝術家也是如此。事實證明,高道德標準的時代,往往是道德崩潰的時代。所以沒有任何人有任何理由要求藝術家拒絕機遇、拒絕財富。

但是,商業品牌馴服當代藝術家的擔心並不會就此消除。在藝術史上地位高如安迪沃霍,在和品牌合作的過程中都飽受批評。因為藝術創作再怎麼神奇,終究無法改變商品的屬性。盧昊為法拉利跑車貼出瓷片的表面,但它還是法拉利,而藝術的本體喪失了,變成了商品的附庸。藝術批評家杜曦雲認為,奢侈品牌對當代藝術的贊助,如果基於商業目的強行讓藝術家修改作品,讓藝術作品完全為他們的品牌服務,那麼這裡面的問題非常嚴重。如果當代藝術變成了一個裝飾奢侈品牌的工具,當代藝術就成為了偽當代藝術,僅僅具有一些當代藝術的形態。

相關文章